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良渚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按照西周的列鼎制度,在宗族祭祀和重大活动中,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鼎:盛放肉制品;簋:盛放黍、稷等粮食制品),诸侯用七鼎八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甚至一鼎,西周的列鼎制度主要反映了( )
A.宗法制的严密 B.畜牧业、农业的高度繁荣
C.礼制文化的形成 D.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
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至乎乡里之长。”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姜寨聚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B 《尚书》为孔子所编,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书》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C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D 何尊刻有“宅兹中国”铭文 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A.A B.B C.C D.D
5.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较多。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就出土铁农具200多件,铁农具的数量占全部出土铁器的63.5%。从出土的农具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和收割等,都已出现。下列选项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韩国是当时农耕经济最发达的诸侯国
②铁器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③铁器的使用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成为可能
④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学派的主张与图中地域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②——“克己复礼为仁”
C.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甚至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管子·揆度》记载:“黄金起于汝汉水之右衢。”《战国策》也记载:“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寡人无求于晋国。”王充《论衡·超奇篇》也说:“雍州出玉,荆扬生金。”据此可知,材料中空缺的“▲”应是( )
A.秦 B.楚 C.齐 D.鲁
8.“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下列选项对该诗歌叙述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B.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C.采用楚国的民歌方言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9.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的体裁是( )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0.帝王谥号主要根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隋炀帝 D.乾隆帝
11.秦末农民大起义后,汉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从而出现“文景之治”。隋末农民大起义后,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
A.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D.改变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12.白居易有诗云:“渔阳(范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该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3.“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某考古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该遗址位于下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讲:“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下列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B.已经发明彩绘陶器
C.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采用“禅让”制选举首领
1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 B.主要使用青铜农具劳动
C.体现了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 D.是一种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如以柔克刚、大智若愚、深藏若虚、欲取先予、欲擒故纵等。这些成语最有可能出自(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图,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B.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C.出现了探究宇宙万物本原的哲学思想
D.提出了阴阳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
1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次兴修水利的高潮。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该水利工程位于下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又说:“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墨子
20.清代陈元龙说:“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下列对该水利工程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四川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B.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与开发
2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官员孔仅、咸阳向汉武帝上谏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汉武帝接受进谏,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刺史 B.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C.盐铁官营 D.均输平准
22.据《资治通鉴》记载:“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陵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石、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对这一战役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维持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C.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 D.导致了“八王之乱”
23.江南经济的开发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史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时期应是( )
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五代
24.据《旧唐书》记载:“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 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这一史实记载的是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
A.突厥 B.吐蕃 C.靺鞨 D.回纥
二、材料题
2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小农经济是古代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魏承丧乱之后,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田多无主,于是政府复得授民以田。此一事也。乱离之余,民返乡里,事涉数世,庐井改观,假冒占夺,在所不免,争讼滋多。且强者或霸占而不耕,地有遗利。弱者无田以自存,流徙不定。亦有均田以塞争端,以尽地利,以抚流民之需要。此又一事也。魏虽起自蛮夷,钦慕华化,孝文帝变法尤力,以自同于华夏。南人虽以词藻相尚,北朝则崇经学,舍浮靡而重经世。儒者井田之说,均产之论,较为易入。
——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商君书》说:“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令民归心于农”的措施。并简析材料一中“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推行均田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
26.封建与郡县之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819年)《封建论》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变化。并简述这种变化的影响。
(2)简析材料三中“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含义。指出汉初“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措施。结合史实说明柳宗元“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柳宗元撰写《封建论》的时代背景。面对当时的政治痼疾,概括柳宗元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用一句话概括柳宗元在材料三中表达的观点。
27.中国大运河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
——郦道元《水经注》
材料二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中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在隋朝大运河中的名称以及所沟通的两大水系。并分析吴国修建该工程的目的。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观察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的南段路线,并结合所学分析隋炀帝作出此设计的政治、经济动因。并简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C A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B D B C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A B C
25.(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原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原因: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控制大量无主土地;通过均田制可以缓解土地争端,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农业生产,安置流民;北魏统治者仰慕汉族文化,推崇儒家经世致用思想。
共同作用:都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封建化;都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6.(1)变化:由兄终弟及(或兄终弟袭)为主变为嫡长子继承制;由内外服制变为分封制。
影响: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含义:秦始皇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措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
史实:汉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但没有叛乱的郡县。
(3)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和唐朝的统治力量。
主张:善制兵,谨择守。
观点: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27.(1)名称:邗沟;两大水系:长江与淮河。目的:北霸中原的需要(或军事目的)。
(2)动因:政治:隋朝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不久,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统治。经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江南地区成为政府重要的财赋来源。
意义: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