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七校联合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七校联合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京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七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左传》中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据此可知
A.社会分工产生 B.私有制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确立
2. 东晋以后,佛教徒一方面阐述佛教了脱生死的宗教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分别以“仁、义、 礼、智、信”解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佛教华严宗(隋唐 出现的佛教宗派)学者李通玄就以《周易》解释《华严经》。这反映了
A.佛儒之间的相互影响 B.佛教徒被儒家伦理同化
C.佛教逐渐实现本土化 D.复兴儒学需要援佛入儒
3. 司马迁把匈奴、南越、东越等六篇民族史传列入《史记》的“七十列传”,既写了其发展和习俗,也写了他们与中原内地的关系,如遵守职责、藩卫汉朝的事迹。这样书写得益于
A.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B.北部边患根本解决
C.“文景之治”的强盛 D.纪传体史学的延续
4. 南宋学者叶适曾作出如下评价:“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其意在说明“本朝”地方行政制度
A.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C.不利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D.有利于稳定统治但存在弊端
5. 明人何良俊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九在田”。嘉靖时“民命不堪”,“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十倍于前矣”“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去农”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赋税徭役日益沉重 D.人地矛盾激化
6. 据《上海通史》记载,19世纪70年代有时人提及:“从前华案概不能延用律师,故华人欲延律师者,往往托为此案与西人有若何关系,使成为会审案(会审案件则可聘请律师)。自领事团干预以后,华案亦许律师辩护。”这折射出
A.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司法权 D.探索司法独立的艰难历程
7. 仔细阅读图1中的报纸,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图1
A.是建设人民革命政权的有益尝试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C.用“三三制”原则实现民主合作 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占全国总功率的40%,电波遍及整个东半球,其“新闻汇述”栏目以北方官话、广州话、潮州话、厦门话、客家话以及英、法、日、越、缅、泰、马来等语言播报中国抗战情形。此举旨在
A.创新电台的播报形式 B.寻求国际的同情支持
C.凝聚广泛的抗日力量 D.提高云南的抗战地位
9. 1953年,毛泽东对中央财政部公粮征收做出如下批复:“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的需要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这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 B.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C.米棉之战亟待提上工作日程 D.领导人要求工业要反哺农业
10.1971年11月16日,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 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当时我国决定不参加关贸总协定。1986年我国决定申 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11.13世纪中叶,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排斥贵族参政,并不顾灾荒现实,要求贵族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以充军费,最终引发贵族的武装反叛。由此可推知英格兰
A.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B.限制王权效果有限
C.确立王在法下原则 D.议会制度初步形成
12.图2为古代某大帝国疆域最大时期(图中阴影部分)的地图。该帝国
图2
A.解体后出现“希腊化世界” B.在公元4世纪时走向分裂
C.使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D.客观上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13.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萨卢塔蒂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祖国和朋友,人应该关心、爱护你的家庭、孩子、亲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国,并为他们效劳。这一观点
A.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蕴含着世俗观念和国家认同
C.导致了新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 D.推动了封建等级观念的瓦解
14.图3是1901年发表于美国《Puck》杂志的一幅漫画,左上角旗子内文字意译为“欧洲鸡笼”,地面上其余小鸡背上有“巴西”、“智利”“玻利维亚”“秘鲁”等字母文字。漫画信息反映了
图3
A.美欧实力对比发生逆转 B.美元霸权地位的强势
C.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 D.美国控制拉美的意图
15.表1为苏联20世纪下半叶部分时期农业投资增长率统计情况。这一做法
表1
时间 增长率
第七个五年计划(1961~1965) 19.6%
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 23.2%
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 26.2%
A.难以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B.极大地改善苏联经济结构
C.表明苏联经济增长率节节攀升 D.导致了重工业发展的停滞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欧洲图书数量急剧增长,书面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堂、大学和图书馆。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和平民在文化上的差距却拉大了。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其引起巨大反响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指出:“知识扩展着并成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因此,每个国家和王国的繁荣和幸福,要求贫穷的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应当局限在他们的职业范围内,并且永远不要超出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事)。一个牧羊人、一个庄稼汉和任何其他的农民对世界以及与他们的劳动和雇佣不相干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他便越不可能兴致勃勃地和满足地从事疲劳和艰辛的工作。”
——摘编自【英】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知识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曼德维尔的观点。(7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位于中国西北,具有自然条件恶劣、人民文化水平偏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外加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遇到了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在党政机关、学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陕甘宁边区兵器工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实现规模逐渐扩大、实力逐步增强、技术不断提升的进步。边区通过建立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统一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生产计划,推动生产规范化;引进并培养兵工人才,动员群众参与生产,铸就人民兵工精神;开办兵工厂,实现枪械、子弹、炮弹等军械自给制造,有效支援前线作战并缓解经济危机。
——摘编自李宏晓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兵器工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陕甘宁边区发展兵器工业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
(2)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兵器工业建设主要措施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势力的开始壮大,新的权力与财富中心在中东的石油产出国出现。而不结盟运动也在联合国中成为越来越活跃的政治角色,有时他们利用西方势力在合作上的一些空子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逐渐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联大投票时美国的想法常常因为得票数不足而被其他团体盖过。
——摘编自【美】弗雷德里克·埃克哈德《冷战后的联合国》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在对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形成了总体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重点反苏的同时调整并缓和与美日关系的外交特点。在此过程中,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推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创造了前提,而重视与欧洲各国的发展并大力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则有力地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
——摘编自孙翠萍《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逐渐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 (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治是法治与德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边界和保障,德治以自治与法治为基石,并对自治与法治形成有力补充。构建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3分)
南京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七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二历史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C B A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D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
(1)
特点:书籍数量增加;书面知识传播的范围扩大(体现了平民化趋势);社会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文化差距拉大。(3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教会对知识的垄断的削弱;印刷术的发展。(4分)
(2)
观点:曼德维尔认为知识扩展会激发人们的欲望(削弱人们从事艰辛劳动的意愿),主张将劳动者的知识限制在其职业范围内。(2分)
背景:18世纪英国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阶段,资产阶级急需稳定的劳动力群体,其观点呼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和资产阶级对顺从劳工的需求。(1分)
局限: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违背了启蒙运动提倡的自由平等思想;不利于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没有认识到知识普及对社会整体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17.(14分)
(1)
困难:自然条件的恶劣;经济基础的落后;文化水平的制约;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工业基础的薄弱。(6分)
(2)
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多方共同努力;建立统一管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自力更生。(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意义: 保障了前线的军械供应,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提升了兵器生产技术;培养了技术人才;弘扬了兵工精神;缓解了边区经济困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18.(14分)
(1)背景:中东石油产油国势力壮大;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美国出现“滞胀”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实力相对下降。(1点1分,任答6点得6分)
(2)意义:对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思想;改善了外交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推动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为当今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提供借鉴。(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对世界: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的力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有利于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19.(13分)
中国古代自治、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2分)
自治是基层秩序的根基。乡里组织始终承担着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治安维护等基础职能,体现了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空间;宗族作为血缘共同体,通过制定族规、家训规范族人行为;另外,乡约在教化乡里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治在国家法律之外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的治理机制,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3分)
法治以制度保障社会秩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历史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编纂了《秦律》等一系列法律条文;这一治理模式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等方式促进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法治为社会秩序构建了制度框架,成为自治与德治的重要保障,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3分)
德治对自治与法治形成了有力补充。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疏议》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原则。这种以道德教化引导社会行为的方式,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温度,是自治和法治的补充,为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稳定作出重要贡献。(3分)
综上所述,自治、德治与法治相互关联,三者的结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选择和完善提供了历史借鉴。(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