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历史月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B 2. D 3. D 4. B 5. C6. C 7. B 8. D 9. B 10. C11. D 12. B 13. A 14. B 15.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10分)(1)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2分)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并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或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2分)(2)影响:政治层面:中国的领土主权(香港岛被割占)、关税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需双方协议)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经济层面: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社会层面: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17.(10分)侵略行为: 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在俄、美支持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烧毁圆明园。(2分)角色:趁火打劫者(或借助英、法侵略,单独扩大对华侵略利益的国家)。(2分) 危害:领土主权: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2分)国家主权: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国家主权,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也为后续列强瓜分中国埋下隐患。(2分)18.(10分) (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或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任举一例即可,1分);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任举一例即可,1分);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主张以中国封建制度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2分)。(2)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却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2分); 评价: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和军事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2分)消极方面: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最终以失败告终,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也无法挽救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2分)19.(10分) (1)战败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分); 加剧民族危机的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条款使列强对华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分)。(2)深远影响: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社会制度: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也让先进中国人认识到仅靠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如维新变法运动);(2分)经济层面: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2分)思想层面: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任答三点即可,总分6分)初三历史月考试题(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中国首次被西方列强打败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中国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 D. 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2、《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的条款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赔款 2100 万银元C. 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4、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为凝聚人心、明确目标而颁布的文献是(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海国图志》 D. 《定国是诏》5、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实现 “自强”“求富”C. 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D. 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6、下列企业中,属于洋务派以 “求富” 为口号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轮船招商局 D. 福州船政局7、甲午中日战争中,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 黄海海战 B. 威海卫战役 C. 辽东半岛战役 D. 平壤战役8、《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 割地的面积 B. 赔款的数额C. 开放通商口岸的地点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9、义和团运动提出 “扶清灭洋” 口号,其中 “扶清” 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清朝统治 B. 获得清政府支持,集中力量反帝C. 与清政府结盟 D. 推动清政府进行改革10、《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参与反抗外来侵略,又推动近代化进程的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邓世昌 D. 李鸿章12、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 实现了国家富强 D. 彻底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1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其中把山东划为 “势力范围” 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俄国14、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C. 得到了清政府的一贯支持 D. 最终取得了胜利1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开始 ②鸦片战争爆发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40 分)16、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离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离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南京条约》(1)材料一中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 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 分)17、材料一:1856 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 “亚罗号事件” 和 “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材料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150 多万平方千米。(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略行为有哪些?(4 分)(2)材料二反映了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危害。(6 分)18、材料一:洋务派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技术不如西方,因此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实现 “自强”“求富” 的目标。材料二: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多年,虽然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1)根据材料一,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并说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4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6 分)19、材料一: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战争中,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材料二:《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 “势力范围” 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标志,并说明《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4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6 分)初三历史月考答题卡(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选择题1 2 3 4 56 7 8 9 1011 12 13 14 15材料题16.(1)(2)17.(1)(2)18.(1)(2)19.(1)(2)(第2页) (密 封 线 内 不 许 答 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三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 初三历史题答题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