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自主评估作业(一)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A A D C A A C A A B B C B D C D C
非选择题(39分)
19.(1)形象:战胜炎帝,制作衣裳、礼服,治理百姓顺应天地规律,仁爱及于鸟兽昆虫的君主。(2分)智慧:治理人民,管理国家的智慧;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依据;开拓创新的智慧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2分)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任意两点即可,2分)
(3)原因: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不纲;施行暴政,失去民心。(2分)启示:失民心者失天下,执政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施政要以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利益。(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类型:实物史料;(1分)状况: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红陶钵说明人们已经学会制作陶器。(2分)
(2)遗址:第一组河姆渡遗址;第二组:半坡遗址。(2分)意义:考古发掘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是人类探寻真实历史的重要依据。(2分)
(3)示例一:素材选择:第一组和第二组(1分)
主题: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主题观点)(1分)
论述:农业长期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在长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塑造了“精耕细作”“天人合一”等独特的农业文化。第一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的稻穗纹陶盆,距今约7000年,稻穗一株居中,两束向两边下垂,说明距今约7000年前水稻种植已经形成,进入到农耕文明时期;第二组的石锄是磨制石器,主要用于农作物种植时翻地松土。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反映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渔猎的定居生活。(4分)
结论:综上所述,稻穗纹陶盆、石锄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表明了我国早在约7000年前已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已出现了农耕文明,证实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分)
示例二:素材选择:第三组和第四组(1分)
主题: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1分)
论述: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古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4分)
结论: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也充分证明了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1分)
21.(1)农业方面,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能够深耕细作;手工业方面,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增加;商业方面,逐渐活跃,金属货币使用更广泛。(3分)
(2)主要原因:商鞅变法最为全面、最为彻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2分,任意两点即可)经济转型: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2分)政治转型:奴隶主阶级统治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2分)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分)社会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民族斗争到民族融合。(2分)2025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自主评估作业(一)
10.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富的中华文明。右图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圈分布图。据此可知(
七年级历史
A.文化多元发展并有交流
(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
B.区域文化相对独立发展
C.诸侯争霸导致文化多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D.齐鲁文化位居主流地位
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
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家发掘出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据此判断,我国()
C.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A.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
12.公元前544年,鲁襄公宴请晋卿范献子,举行射礼时,鲁国公室竟凑不够6个熟悉礼仪又善用弓矢
C.古人类遗址数量最彩
D.是世界人类的起源地
的官属,只好从大夫的家臣中借。这反映了(
2.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所示文物主要可以用于研究(
A.铁制工具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衰落
C.社会经济的萧条
D.兼并战争的残酷
13.西周时期上层贵族在饮食方面讲究“八珍(肉类为主)”与“食礼”,而普通百姓多以粟米、野菜为
主。战国时期,百姓饮食结构有所丰富,粟米、豆类、猪肉逐渐普及。这反映(
A.贵族制度已经趋于稳定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C.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变迁
D.礼仪制度强化饮食限制
14.下图中的战国时期农具虽极不惊人,但其锋利程度已悄然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
北习
人使用的石器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
陕西华州出土的鸟纹陶钵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可以理解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3.敢大洞遗址,新发现于南宁市,采集遗物60余件,含石斧、石铸、夹砂绳纹陶片等。遗址内石器质
地细腻坚硬,通体磨制,推测与农业生产相关。材料说明敢大洞遗址文化展示的是(
A.磨制石器的发展进步
B.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头
河北易县出土的铁镰刀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锸口
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D.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A.能够用于农业生产
B.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4.在浙江台州下汤遗址中,考古人员对遗址地层和灰坑的土壤进行浮选,普遍发现有碳化稻米或稻米
C.较丰富的文化价值
D.可用于频繁的战争
小穗轴,而且从植硅体形态上看,己具有驯化的特征,这反映当时(
15.下表是历史老师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表,同学们对该图表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合理的
A.具备了国家基本形态
B.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是(
)
C.有了驯化家畜的痕迹
D.先民已经掌握水稻栽培技术
时间
前770年
前595年
前476年
5.壮族民居是壮族传统居住建筑统称,建筑结构分为三层:上层储物、中层居住、下层圈畜,具有防
前270年
潮、防兽功能。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是(
诸侯国数量
123个
47个
27个
11个
A.土楼
B.半地穴式房屋
C.干栏式建筑
D.四合院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步取消了分封制
6.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制器物之一,主要作为礼制器具使用。纹饰以花卉图案、几
C.郡县制的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统一趋势加强
何纹样为主,其中变体花瓣纹和抽象鱼纹最具特征。仰韶文化博物馆藏彩陶盆集中展现了庙底沟类
16.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写道:“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贵族们把仇恨集中
型彩陶的艺术高峰,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在商鞅个人身上,…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下列选项可以佐证
A.先民的审美观念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D.青铜的治炼技术
“秦法未败”的是变法(
7.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
A.没有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B.之后各国兼并战争不断
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C.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A.制作陶器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建造房屋
17.下面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王老师讲述的主题是(
8.在良渚文化后期,玉琮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常被当作信物用来交换和传承。在今天的广东、山东、
A.原始的农耕生活
七堆之间的兼并战争
各国谋求富国强兵
四川和陕西等地,均有制作精美的良渚类型玉琮出土,这主要说明良渚文化(
B.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各国变法改革
多方雨大变革
加速社会游形
A.玉器制造水平高超
B.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
C.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一
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D.汇聚了全国各地文化因素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9.距今约4300一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
18.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将不同部族纳入其统治体系,并自称“华夏”。春秋战
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
国时期,中原诸侯以“华夏”自居,将周边部族称为“夷狄”,但部分“夷狄”通过学习中原文化
以印证当时(
逐渐融入华夏。这一过程最能说明(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A.西周的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华夏与夷狄始终对立冲突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的早期演进
D.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统一
阶段性自主评估作业(一)·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
阶段性自主评估作业(一)·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