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一、复习旧课之《诗经》抢答
1.《诗经》六义: 、 、 、 、 、 、
2.《诗经》的语言特点:
3.《诗经》的结构特点: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重章叠句






一、复习旧课之关于“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一、复习旧课之关于《无衣》
《无衣》选自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题目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为何“无衣”?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文本研读:诵读感知,解析诗意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 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昂扬向上
壮怀激烈
ɡē
反问语气
肯定语气 (稍停)
(快连)
(稍停)
无衣:
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袍:
本义是有夹层、中间絮有丝绵的长衣。泛指衣服,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战袍,二是官袍、黄袍,三是文人穿的袍。后袍常用来指战袍。
兴师:
起兵。
同仇:
共同应对敌人。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解读文本
第一层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解读文本
第二层
泽:
本义湖泊,引申为汗水、汗泽,其衣服常为汗所浸润,
故同“襗”,即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
共同行动。作,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裙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解读文本
第三层
裳:
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
铠甲与兵器。
偕行:
一起前进。
深度探究:艺术手法与情感内涵
章节 共享衣物 整修兵器 共同行动
情感层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问题一:寻变化——诗歌中哪些词语在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
同袍(外衣)
同泽(内衣)
同裳下衣
戈矛
矛戟
甲兵
同仇
统一思想
偕作
偕行
统一行动
一起赴战
褥:即短上衣。褥有单、复两种,复双层,内有絮。褥一般仅达于膝上,而长至足背者即是袍,又称长褥,相当于后世的长祆。
袍:由褥发展而来,袍都是双层的,内絮以乱麻或旧丝绵(内衣)。秦时的袍仍保留着内衣的形制,袍服外加有外衣。古代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这种战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当被子。
襗:亦或“泽”,即贴身所着之内衣。“泽”有污浊之义。古人所穿内衣因常受汗泽,故以“泽”名。秦地冬季寒冷,故士兵除穿袍外尚须着内衣,这样才能御寒。
裳:古人称下衣为“裳”。但裳不是裤,而是裙。古代男女皆着裳,也就是穿裙子。古代军人上身穿袍,下身亦着裳,即所谓“战裳”。与普通的裳多以布制成不同,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作衣料,即所谓“甲裳”。
胫衣(袴):古人的下身除着裳外,里面还要穿袴(胫衣)。这一点军人与普通人是一致的。不过先秦时期的袴是没有袴裆的,只有两只袴腿,穿在腿上后,再用丝绳系于腰际,很像后世的套裤(又称叉裤)。(后面发展了有裆的。)
整首诗中,秦国士兵先从“同袍”到“同泽”,最后到“同裳”,你能够体会到什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 衣      
答:从外衣逐渐到贴身衣物,暗示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战争持续时间之久,战士们之间“同”这些衣物,又体现了战士们不分彼此的情谊,同仇敌忾的气势。
袍泽:特指军人之间患难与共的关系,形成“袍泽之谊”“袍泽故旧”等固定搭配。现代汉语中,「袍泽」作为军事语境下的称谓词汇,承载着古代战士团结精神的象征意义。


 戟
戈和矛的结合体,有直刃也有横刃
“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
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逐步在完备,防御在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一起赴战
一起行动
铠甲兵器
共同对敌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思想行动
兵器
层层深入




深度探究:艺术手法与情感内涵
问题二:品重复——诗中哪些语句在重复?重复的力量何在?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思想)
(准备)
(赴战)
思想行动
战服
1.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反复咏叹)
2.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层层递进)
重章叠句
特点
兵器
讲解新知之重章叠句
1.节奏感与气势:形成了一种短促有力、慷慨激昂的节奏,犹如军队的行进号角,富有鼓动性。
2.强化情感:通过反复咏叹,极大地强化了团结互助、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情感,使主题深入人心。
主题:?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渲染气氛;
③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④回旋反复,可充分地抒发情感。
问题三:探内核——“同仇”的“仇”字究竟何解?
“仇”字,历来有两种解读:
1. 传统解读:读“chóu”,意为“仇敌”。“同仇”即“共同对抗仇敌”。
2. 另解:读“qiú”,意为“同伴”、“伴侣”。“同仇”即“与你一同做战友”。
小组辩论: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为什么?
其核心精神都是团结一心、共赴危难。
从《无衣》的“与子同袍”到抗战时期的“血肉长城”再到抗疫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何共通之处?
联系当下,感受精神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
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中华民族总能展现出巨大的凝聚力和牺牲精神,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勇于担当。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首《无衣》,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和悠久回响。 它告诉我们,“袍泽之情”超越时空,“家国之念”永存心间!
壮怀激烈爱国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