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01
扬州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02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03
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赞誉: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滟滟 皆似霰 汀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tīng
正音:
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4次
12次
2次
15次
2次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月出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提示: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月是诗之魂
梳理层次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下之思
(9—16句)
月下之情
(17—36句)
此篇是逐解(“解” 为音乐名词, 古称一解。 犹今言一节)转韵法。 凡九解:前二解是起, 后二解是收, 起则渐渐吐题, 收则渐渐结束。 中五解是腹, 虽其词有连有不连, 而意则相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升:状态
生:灵性、活力、动感、生命感
辽阔高远
空灵纯净
幽美梦幻
朦胧恬静
一.“月下之景”描绘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月下之景
景中之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运用比喻,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具有动态的美感,由虚变实,写出了月色皎洁,月夜朦胧。
诗人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二 面对奇丽的“月下之景”,诗人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
由景入情,个体的渺小与短暂;宇宙的浩瀚和永恒
古人以个体的渺小短暂面对宇宙的浩瀚永恒,一般会产生两种情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哀伤
放纵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世界浩大对个体渺小的压迫感——敌对
个体对客观世界的逆来顺受——被动
⑴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⑵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⑷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⑸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⑹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江月在等谁?谁是被江月等待的人?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
每个人都是被世界等待的人。
从个体独一无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所以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个世界才有意义。
反过来说,对这个世界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有意义,所以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无比珍贵。
世界等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爱世界。——对等关系
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才显得生命美好。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更加美好?
哀而不伤
哲理美
“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
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哀而不伤
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青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将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和具体的人事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给人以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于代代无穷、 乘月望月之人内, 摘出扁舟游子、 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 扁舟在江, 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 故知情文相生, 各各呈艳, 光怪陆离, 不可端倪, 真奇制也。
三.诗歌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胜愁”,谁在愁? 愁什么?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青枫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辍棹青枫浦 ,双枫旧已摧。(杜甫 《双枫浦》)
雨急青枫暮 ,云深黑水遥。(杜甫《归梦》)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歌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月下之情
1.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词语的表达作用。
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中“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鱼龙、鸿雁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诗歌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前后意象区别: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②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③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④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小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和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课堂总结
诵读,赏诗美
(全班,悠扬、充满朝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女生,缱绻、委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男生,真情、昂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班重复读两遍):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解性默写
(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理解性默写
(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