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6届高三(复读班)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6届高三(复读班)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表为山西运城盆地东部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发展情况统计表。同一遗址相邻时期聚落均有者为具有叠置聚落关系,某一区域上覆有后期聚落的前期聚落数与前期聚落总数的比率为聚落叠置率。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 )
历史时期 仰韶文化早期 仰韶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晚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聚落数目 24 66 81 117
叠置聚落 8 27 45 51
叠置率 33.3% 40.9% 55.6% 43.6%
聚落总面积(万平方米) 102 1249 609 546
A.聚落间经济交流频繁 B.等级分化程度日趋明显
C.文明发展具有承袭性 D.社会组织能力不断增强
2.商朝时畿内和畿外的关联较弱,国王对畿外地区的控制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借助诸侯加强对畿外的统治。同时,各诸侯也会赐采立邑,以处子孙。因此,王畿之外的格局与王畿地区的社会结构颇为相似。这样的做法( )
A.构建了完备的基层管理体系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促进了华夏认同意识的萌发
D.强化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3.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私学授徒、游说诸侯为业。鲁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齐国稷下学宫聚集儒、道、法、阴阳等学派学者,令他们“不治(担任行政官职)而议论”,使“道术将为(被)天下裂(分化)”。这表明,当时“士”阶层( )
A.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B.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C.悖离了社会的需求 D.造成了文化的断裂
4.中国民本思想肇始于三代,至春秋战国,从君主到大臣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民”的认识有了新提高,践行仁政思想、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民本思想形成了。这源于(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统治者认识的提高
C.社会动荡为战争民 D.新的生产方式形成
5.下表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金布律》
雨为澍〈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严刑峻法以维系统治 B.重视行政管理的时效
C.重农抑商以打击兼并 D.以农为本的司法取向
6.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7.西汉初年,朝廷放宽对国家山泽湖海的管制,允许民间开发。同时,政府将铸币权下放至地方,放松对商人的限制,甚至允许富商“入粟拜爵”。西汉初年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恢复社会生产以稳固政权根基
B.增强商贸活动以优化经济体系
C.提升商人地位以调和阶层冲突
D.缩减行政负担以缓解财政困境
8.先秦时期,荀子认为“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而汉代董仲舒强调“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二者的主张都着眼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家思想 C.探索治理途径 D.遏制豪强势力
9.汉文、景二帝诏令通俗明晓,明白如话。至武帝时,诏令又同训典。如武帝诏书曾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等语,命二千石官员举贤才。这一变化缘于( )
A.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整 B.察举制度的完善
C.酷吏治国模式的形成 D.中枢机构的演变
10.据酒泉出土的《悬泉汉简》和《肩水金关汉简》记载,在西汉晚期当地市场出现了“广汉八稷(zōng)布”“南阳邓橘”“济南剑”等地方特产。同时《汉书》中也出现酒泉的“瓜州蜜瓜”进贡朝廷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条件可能是( )
A.秦朝驰道的续修 B.丝绸之路的畅通 C.均输平准的推行 D.区域市场的形成
11.南齐时期,北方寒人王泰宝贿赂谱牒学家贾渊,将其家族伪托为头等士族琅琊王氏后裔。琅琊王氏子孙、尚书令王晏得知后,向朝廷举报,齐明帝依士林清议将贾渊下狱论罪。此事表明当时( )
A.士族利用门第等级维护特权
B.商品经济加速士庶身份流动
C.君主专制削弱门阀政治影响
D.司法实践渗透礼法结合原则
12.下表所示为南朝陈辖境诸省(区)政区统计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南朝时期( )
江苏 湖北 湖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州数 3 3 4 1 2 1 1 9 9
郡数 6 6 4 6 4 11 3 33 36
注:其中都城建康作一州级政区、丹阳尹作一郡级政区统计。
A.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B.岭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C.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 D.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13.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 )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
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
14.《唐律疏议·杂律》载:“诸市司每旬校定度量权衡,并须平章。其有以欺诈增减分量、出入不平者,杖六十。若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私作斛斗秤度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由此可知( )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B.通过立法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规范市场交易以维护经济秩序
D.旨在推动全国度量衡的统一
15.大历三年(768),北庭行营节度使及邠宁节度使马璘驻兵泾原(今甘肃泾川),“边土荒残,军费不给”,朝廷未能“以内地租税及运金帛以助之”,而是让他“遥领郑颍二州(今河南郑州、安徽阜阳)”以使其军费“当路自供”。唐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灭亡
B.反映了统治危机的加剧
C.保证了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转
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16.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见下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场景;诗人王维的诗中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描述;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的乐舞吸收了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元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A.社会治理尺度宽松 B.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C.抛弃传统华夷观念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手工业部门与技术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荒。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
——《考工记》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欘,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手工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礼记·王制》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四》
手工业产品流通与影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周礼·考工记》
(1)概括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分析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19.古代妇女体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除了适宜女性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妇女中开展比较兴盛外,妇女还和男子一样挥杆击球、骑马射猎、竞渡拔河、弹棋博弈。当时上至贵人妃嫔,下到平民百姓,无论夷夏之分,无论地处塞北江南,都有大量的妇女涉身其中并好此不疲。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绢画《仕女弈棋图》,说明中原的围棋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女子中也很受推崇。当然,比起宫廷女子和贵族妇女的体育活动,民间妇女的体育活动实在是有限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将唐代妇女的飒爽英武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女侠更是成为晚唐小说的重要现象。唐代妇女体育活动多为后世所承袭,如宋代乐舞绝大部分承唐制,宋代民间伎艺的活跃也和唐代伎人的兴盛、伎艺的发展以及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关。
——摘编自惠弋《社会风气与唐代妇女体育》
材料二 宋朝时期,以身体和体能为主的体育运动受到冷落,代之以追求长寿延年的养生体育,或钟情于棋类、投壶等娴雅轻柔的活动,或干脆以观赏代替躬行,致使许多盛行于唐的体育项目逐渐呈现衰退之势。在目前的史料典籍中,有关唐代妇女体育的记载远多于宋代有关妇女体育的记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宋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体育文化发展的程度。
——摘编自柯昕、赵亮《唐宋妇女体育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妇女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唐宋妇女体育活动差异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文化比民族主义更具根本性。确定无疑的一个原因,是早期的中国皇帝总是宣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种族或者语言。继起的异族统治者发现,延续并加强这一传统是最方便的。无论夷夏,儒家的统治者所重视的,是官僚的忠诚及其合乎儒家礼法的行为。肤色和语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儒家经典并身体力行。成功的异族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因此成为刻苦的儒家学者、书法家和鉴赏家。他们引用子曰诗云、举行礼典、发布大赦、开科取士、任命官吏,像前朝天子那样颁布诏敕,由此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根据材料,以“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B
6.D
7.A
8.C
9.A
10.B
11.A
12.B
13.C
14.C
15.B
16.D
17.(1)手工业部门众多,分工精细;技术上有了金属冶炼及不同金属用途的区分;生产组织以“工商食官”为主,手工业者由官府管理且职业世袭;产品具有地域特色,特定地区生产的手工业品质量优良且闻名。
(2)经济上,促进了商品交换,如“抱布贸丝”反映了手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的交换,推动了商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手工业作坊多集中于城市,带动了人口聚集和城市经济繁荣。
文化上,精美的手工业品如青铜器等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促进了文化传承与交流。
18.(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
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至少两点)
评述: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19.(1)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参与广泛;崇尚健壮英武;发展不平衡,两极化明显;与妇女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对后世影响深远。
影响:丰富了唐代的妇女生活;增强了妇女的健康;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为后世妇女开展体育活动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原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国家统一,文化自信繁荣。
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程朱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
20.示例:
论题:古代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论述:首先,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强化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学习儒家经典,采纳儒家的治国理念,通过科举制等手段推广儒学,从而促进民族交融。
其次,文化认同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精神纽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的大一统观念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稳定提供了文化和心理基础。清朝接受并推行儒家文化,形成了“华夷一体”的观念,获得民众的认同,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结论:综上所述,古代的文化认同,超越了种族和语言的界限,为不同民族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同时,文化认同的力量,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考生若从中华文明的向心力等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