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
诗歌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1.精准梳理古代诗歌内容,能够把握意象、意境等核心要素。
2.深入分析诗歌情感,能够理解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达逻辑。
3.学会结合背景,关联内容与情感,提升解读诗歌的能力。
一、古代诗歌的内容
古代诗歌的内容,多围绕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展开,为情感表达提供具体场景与物象,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
1.个人境遇与心境。①羁旅漂泊。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归乡盼归。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③仕途失意。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④怀才不遇。如李白《行路难三首》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直接关联个人的孤独、惆怅、愤懑等情感。
2.亲友之情与人际交往。①亲情。如孟郊《游子吟》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②友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爱情。如李之仪《卜算子》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情感真挚、温暖,或含离别之痛、思念之切。
3.社会现实与时代印记。①战乱疾苦。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民生艰难。如白居易《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③家国兴亡。如陆游《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常寄寓忧国忧民、批判现实的沉重情感。
4.自然景物与四季风光。①山水田园。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②草木花鸟。如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四季更迭。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常寄寓对自然之美、时光流转的细腻感知,或借景抒情传递思乡、怀人、叹逝的真切心境。
5.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①时光流逝。于谦《立春日感怀》的“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②世事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③生命意义。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蕴含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慨叹,以及对生命价值、人生方向的深刻思索与坚定抉择。
高考真题
1.(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句内涵)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译文:锦官城西边,我的生计窘迫艰难,家中那张乌皮几还在,却更让我生出归乡的思念。从前离开这里,是担忧乱兵侵入;如今重回故地,又怕邻里早已不是旧时容颜。在这天地间侧身立足,越发怀念古代的贤人和往事;回头看世间纷扰的风尘,我甘愿停止世俗的机巧与营求。众人都在谈论统兵将领布下如风云飞鸟般精妙的军阵,或许我这漂泊的游子,还是安心穿着用菱叶荷花缝制的衣裳(归隐避世)为好。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解析: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意思是“惶恐寄身于天地之间几无容身之所,更加怀念旧时的太平日子;回顾战乱时一家落难备尝艰辛,便甘愿息灭机心避居世外桃源”。这一联是由颔联引申开来,正是由于“乱兵入”,才使得诗人“侧身天地更怀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回首风尘甘息机”,表明自己此次回去,只是想将草堂作为隐居之所,并无干求仕进之意,蕴含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答案: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内容主旨)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就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译文:逐字逐句去注解经书,学问反而越发难以领悟;碰到的人个个都自称要学孔子的弟子曾参、颜回。哪里知道学问的精髓在于剥除表面的虚浮皮毛,绝不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浅层知识之间。参禅需要自己潜心领悟才能求得印证认可,修仙必须亲自修炼等待丹药炼成方能得道。就像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观赏桃李(只能见其表而不得其根),这句话我如今又回忆起鹤山先生(的教诲)。
二、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 思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
☆ 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诗·大序》
☆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因此,如果无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就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
诗歌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的情感基调,同一内容也可能因诗人心境、时代背景产生情感差异。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大致有以下的几种类型: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2.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3.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位卑未敢忘忧国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赤壁怀古》
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小结:古代诗歌常见的内容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昔胜今衰之感伤 游子逐客之凄凉
怀才不遇之寂寞 征夫思妇之幽怨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黑暗官场之厌恶 蔑视权贵之高洁
贬官谪居之遗恨 归耕隐居之闲适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离别思念之愁绪
时光易逝之伤感 察物观象之哲理
把握思想情感的
五把“钥匙”
一、审标题
二、看作者
三、查注解
四、找关键
五、寻意象
钥匙一——审标题
标题——鉴赏的向导,主题的参考。注意在标题中把握诗歌的题材类别,感情基调等信息。如以下诗歌标题
《春夜喜雨》(杜甫)
《枫桥夜泊》(张继)
《悯农》(李绅)
《征人怨》(柳中庸)
(喜)
——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泊)
——表达羁旅愁思。
(悯)
——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怨)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怨恨之情。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②。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qióng,此指代竹杖。②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本诗蕴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夜归”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在深夜以客的身份匆忙往家赶,深夜归家,不顾行路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急切思念之情。
审标题——鉴赏的向导,主题的参考。
事件
时间
思乡
钥匙二——看作者
作者——鉴赏的航标,主题的区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意思是说: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 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
这就是要求在鉴赏诗歌时必须遵循一条原则——知人论世。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回来后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词表现了作者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抗金杀敌收复故土
看作者——鉴赏的航标,主题的区域。
交代晚年
处境
钥匙三——查注解
注解——鉴赏的灯塔,主题的指引。
注解一般交代作品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是作者结束流离生活后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初春景色,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查注解——鉴赏的灯塔,主题的指引。
交代写作背景
钥匙四——找关键
关键字词句——鉴赏的捷径,主题的窗口。
关键词。指诗歌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情感语言)。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大多出现在诗词的末尾(结尾句)。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感到还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来验证疑惑和担心(补写)。
找关键——鉴赏的捷径,主题的窗口。
思乡念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作者写了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等典型的环境,而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了征人无限的乡思。“一夜”和“尽望”则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找关键——鉴赏的捷径,主题的窗口。
思乡
钥匙五——寻意象
意象——鉴赏的阶梯,主题的载体。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具体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要求了解古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并关注到意象描写的修饰性语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此诗是作者结束流离生活后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初春景色:春日的阳光,美丽的河山,温暖的春风,馨香的花草,泥土融化,燕子纷飞,沙土温暖,鸳鸯在沙洲上静静得睡着。这是一派明净绚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寻意象——鉴赏的阶梯,主题的载体。
意象
修饰语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诗歌在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心“朝奏”而遭贬的愤怨之情,也显示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写了前途渺茫,“家何在”“马不前”则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的态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秦岭有“万山之祖”之称,因为在国家统一、民族兴亡、政权更迭等关键时刻,秦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叫峣关,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
“分析主旨、情感” 题型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2.答题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
3.答题模式:诗中描写了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4.答题思路:①先明确诗歌的分类。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③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如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可略过)④点明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并加以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现南京),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王安石的《南乡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之感。(步骤一)词的上片古今对比金陵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都,到处是一片繁华和郁郁葱葱,而今四百年过去了,一切都如梦般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座座古墓荒丘。词下片的尾句借景抒情。往事悠悠而去,只有窗外那见证过历史沧桑变迁的长江依旧向流去。(步骤二)
简析:此词借金陵帝王州咏史抒怀,上片赞叹金陵自古帝王的气象,“郁郁葱葱”尽显昔日盛景,随即以“四百年成一梦”转折,叹晋代繁华成过往,满含兴亡沧桑感。 下片写绕水登楼的行为,“更上楼”暗添怅惘;“往事莫问”是故作旷达,“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江水悠悠收束,将历史兴亡的感慨融入自然永恒之中,沉郁苍凉。
翻译: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问: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的西湖月夜图,月下的西湖一片宁静、美好,好像人间仙境。(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步骤一)。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步骤二)
翻译:西湖的景色真好啊,天空的模样与湖水的颜色交融一体,天上的云、岸边的景物都显得自在舒展。鸥鸟和白鹭悠闲地卧在湖边,看来早已习惯了岸边常有的管弦之声,不为所动。清风凉爽、月光皎洁的夜晚,最适合欣赏西湖的美。月光洒在湖面上,湖水像一片莹洁如玉的田野。谁还会羡慕乘着鸾鸟飞天的神仙呢?此刻人坐在游船上,就已经和神仙一样自在快活了。
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阳修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片借“鸥鹭闲眠”烘托西湖恬静。游人往来、管弦声中,鸥鹭仍安然休憩,既突出环境静谧,也暗示游客高雅无俗心。下片写月下湖景与泛舟之悦。此时“风清月白”的夜西湖最富诗意,清风、皓月、澄澈湖水相映,泛舟时天容水色交融,广袤湖面好像“琼田”般莹碧如玉,尽显夜湖之美。
[巩固练习]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宰相。②金罍(Léi):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宗庙社稷之事的官署。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步骤一)。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中用,佳节是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步骤二)。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步骤三)。
简析:此诗是苏洵晚年赠韩魏公之作,首联以“不才”“华发”自谦,显老境与谦逊;颔联写受丞相礼遇却伴儒老于曲台,藏怀才未展意。颈联点九日佳节,抒愁中偶现壮心的复杂心绪;尾联写暮归寒雨难眠、重读新诗,深化孤寂与情志,满含人生感慨。
译文:我晚年才来登门拜访,是最无才学的那一个,花白稀疏的头发映照着酒樽。实在不敢承受丞相您在东阁设宴款待的礼遇,只能闲散地陪着各位儒士,在太常寺中渐渐老去。重阳佳节,我早已习惯在忧愁中度过,唯有偶尔在醉酒后,壮志雄心才会短暂浮现。傍晚归来时淋着雨,寒冷得无法入睡,于是独自把刚写的这首新诗,反复诵读了无数遍。
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近年高考诗歌多考宋诗,要特别重视宋诗的“理趣”。“理趣”是指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事理的感知,对理趣的理解感悟往往要正确感知形象化的手法,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中去感知诗句蕴含、表现、阐明的理趣。
评价观点态度的策略——抓“4要”
1.理解要深刻细致。对诗人的观点或别人评价这首诗的观点的准确理解,是进行再评价的前提。诗人的观点要结合具体诗句挖掘,别人的观点要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细致分析。
2.分析要由表及里。分析评价时,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不可止于表面,更不可牵强附会。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非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要分析如何印证王国维的理论,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此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基调展开,依次出场的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翻译:枕着船舷躺下,归家的思绪清明澄澈,望向水中的景象,恍惚间担心那就是传说中的仙山蓬瀛。 木桥横跨在水面与树木之间,秋意已悄然弥漫;寺庙背靠云雾缭绕的山峰,正值傍晚雨过天晴。 翠绿的水鸟翅膀沾湿,飞起时仿佛在躲避行人;红色的荷花香气袅袅,好似在迎接我归来。 渐渐靠近那用茅草搭建的居所,树林与藤萝间,隐约传来鸡犬的叫声。
2.(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解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做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诗句,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翻译:江州司马您近来是否平安?是否住在慧远法师曾住持的东林寺中?
曾听说湓水像衣带般环绕大地,也听闻庐山的山峰,景色胜过香炉峰。年末时节我曾题诗寄你,却因鸿雁南飞断绝了音信;你遥望京城路途遥远,像生病的仙鹤般孤独无依。不要白白被东林寺的佛教社团所束缚,青云直上的仕途,依旧是你可追寻的前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