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昆明的雨》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昆明的雨》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昆明的雨
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地方。那么昆明的雨是不是也别具特色呢?汪曾祺对昆明的雨又有怎样独特的情怀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期间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关背景
读读写写
辟邪 鲜腴 吆喝 密匝匝 张目结舌


bì xié
yāo he
jié
菌子 中看 炽红 鸡土从 绿釉
jùn
zhōng
chì
zōng
思考: 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整体感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质疑解疑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写的内容是否和标题一致呢?你能不能针对标题和内容提出你的疑问?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还写了为宁坤作画,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仙人掌
各种菌子
缅桂花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2.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③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3、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写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仙人掌
多、肥大
各种菌子
杨梅
缅桂花
种类多、数量多
大、颜色深、味道美
树大、花香、花多
共同点
生长旺盛(数量多)、肥大、滋润
侧面烘托出昆明雨季的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
4.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 “声音娇娇的”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
散文:形散神聚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文中抒情句加以体会。
主题
1.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 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第2段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原因,照应结尾。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 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第11段
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从结构上:照应前文第2段内容,总结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作者被房东的善良、淳朴所感动,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暖暖的人情、淳朴的民风触动了作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3.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情味”有:
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
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更多的是对宁静、平淡、闲适的生活的喜爱。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表达了自己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对昆明淳朴民风、暖暖人情的怀念,对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淡生活的怀念。
总结课文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贴,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品味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别具特色,试着品读一些句子来体会其语言魅力。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曾经说: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
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
推荐阅读:《葡萄月令》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例句赏析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处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把普通的写得高雅有品味了。
例句赏析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3.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例句赏析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4.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例句赏析
“密匝匝”写绿叶之密, “数不清”写花多, “饱涨”写花骨朵的形态。
5、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叠音词表达效果
叠音词有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满满的”写盘中缅桂花多,也写花之饱满。
6、汪曾祺在文章中又会有古汉语的点缀,又具有了典雅之美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下面我们结合几篇学生、老师、名家写的文章,体会一下借怀念一个地方表达怀念某人、某段时光、某段生活的写法。
麻辣烫
世上卖麻辣烫的有很多,这样普遍的小吃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的吗?当然不是,有的人是很不屑的,但我对这种食物却情有独钟。
麻辣烫,一种不但麻,还辣并且非常烫的食物,味道非常好,看着样子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吃,自然我不会一个人去,今天是星期五,便叫上了我的好朋友,一个高个瘦子,一个矮个胖子。如果你点一份粉丝,那晶莹的粉浸在深红色的汤里,一条长长润滑的香肠和粉丝作伴,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我最喜欢吃肉,另加一串烤肉和一片肉片搭配起来真是无与伦比,如果你特别能吃辣,还可以放一点老板放在桌边的辣椒油。我还忘了告诉你,吃麻辣烫怎么能不吃蔬菜呢?还有我最爱的豆腐。吃麻辣烫时我喜欢大口大口吃并吸,“嘘”的一声,粉丝已经到肚子里,油已经到身上了。有朋友的陪伴,说说笑笑之时,你抢我一截香肠,我夺你一块豆腐,吃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吃麻辣烫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全凭自我喜好。我每次吃麻辣烫,在吃完之时,一定要喝一勺汤,这样才能领略到麻辣烫真正的美味。
如果有一天我到外地去上学或工作了,回到汊涧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吃一碗麻辣烫,当然也一定要叫上我的胖子和瘦子朋友
小巷
我常常想起汊涧小学后面的那条巷子。巷口北边小楼人家的柿子树越发高大,每到秋天还是挂满了橙红欲滴的小灯笼。
第一次上幼儿园,高大的爸爸牵着我的小手走在这条巷子里,嘱咐我跟同学好好相处,让我记住回家的路。走完这个巷子,汊小也就算到了。
有一次我生病发烧,打完了针,整个人屁股疼,头疼,浑身无力,爸爸背着我,我伏在他宽厚的肩膀上,昏昏欲睡,感觉很有安全感。
有一次,春节期间,一家人去看电影回来, 地上刚下过雨,很泥泞,爸爸推着自行车,我和弟弟一个坐在车后座,一个坐在大杠上,妈妈在地上走,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回家。
初中、高中六年,我胆小,放晚自习,不敢走过黑黑的长巷。爸爸就每个晚自习的晚上。都在巷口接我。夏天伴着蛙鸣,看到爸爸在那里翘首以盼。冬天远远的,就听到爸爸在雪地上跺脚的声音和他的口哨声。
高中时作业很多,有的时候晚上实在写得太困了,只好睡觉。第二天起个大早,继续写。写不完的就在没什么车的巷子里,一边走一边写。
工作后,学校离家比较远,爸爸教我骑自行车。在米厂的空地里练了好久也不会。灰心丧气的我推着车往家走,在这个巷子里,我看没有什么人就想再试一试,结果在一个小小的下坡那里找到了平衡的感觉,居然就此学会了骑自行车!
那熟悉的小巷,我从幼儿园到高中走了12年。
梦回童年的村庄
童年的村庄有两口池塘,一口清冽甘甜,我们从里面担水回家洗衣做饭,一口用于浇灌四季的农田。有时也会在春天放进若干鱼苗,夏天看鱼儿在菱荷间嬉戏。坐一只澡盆下河摘菱角和荷花,冬天孩子们聚在岸边看大人从四角张网,收蹦跳的肥鱼。(富饶、美丽、童趣)
童年的村庄到处是良田,这是祖祖辈辈精耕细作的回报,田垄上的杂草被勤快的主妇们一一铲净,地里的泥块被强壮的父亲们用钉耙翻过无数遍,并细细敲碎,它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晒到香香的阳光。(勤劳)
童年的村庄还有无数可爱的邻居,大家把房子砌在同一条线上,同一个高度,谁也不愿意超过谁,让别人难堪。傍晚,孩子们从村子的这头跑到村子的那头,在这家吃一个油煎韭菜盒子,在那家喝一碗稀饭,聚在唯一有电视的一家的窗前,将小小的黑白电视屏幕围成半圆。(淳朴、慷慨)
童年的村庄是孩子们的乐园。除了做作业和分担些家务之外,大家全在一起玩儿。由大孩子领头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跳绳、踢毽子、扔沙包、集体做操或自发看护放在桑树下椭圆形澡盆里午睡的别人家的孩子,还可以在随便哪家的田里摘西红柿、黄瓜和拔萝卜吃,或者在随便哪家的屋前摘花、屋后取果,又或者拎个小桶,带上几只竹竿和一些线,在地头掘些蚯蚓去钓虾,边钓边移动着,去寻更大的虾和河边更漂亮、更香的小野花。有时也会钓到青蛙和黄鳝,或者蛤蟆和蛇,这时,孩子们总会又气又怕地将它扔回沟里。不多时回家,晚饭桌上便多了一大盆红红、香香的虾。(淳朴、慷慨、童趣)
这就是我童年居住的村庄———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红草湖之恋(节选)
我们家乡的红草,生命力极强,耐涝、耐旱,春日发芽吐绿,夏日葳蕤繁茂,秋日一片火红。霜降一过,草秆竟闪起光洁的褐红色,叶也褐红,远远望去,疑是世界着了火,十分的好看。红草的花,形如芦花,但颜色比芦花洁白且有光泽,发出的是一种银白色的腊光。
家乡的红草,说普通也不普通,普通,是因为说到底,它毕竟还是一种草,世上怕没有比草再贱的东西了,有什么稀罕?不普通,是因为它曾惠泽过几代人,如今凡过了不惑之年的家乡人,对红草都是有着很深情结的,只要提到红草湖和红草,就会心血来潮,涌起一种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既浪漫而又伤感,既温馨而又凄美。
红草很好烧,易燃,有油性,火旺。炒猪肝,炒韭菜,炒青椒百叶,几把草,往锅塘里一塞,菜就离锅了,又快,又香。这种锅灶煮饭会有一层锅巴,我们小时候没啥零食吃,锅巴,就是我们零食的一种,锅巴糊不糊,脆不脆,全在火候的把握上。
红草的叶、梢、皮用来烧锅。红草心子整理出来捆好,要么开春后卖掉,要么就打红草帘子,那时镇上很多老人,妇女就是靠红草、靠打帘子维持生计的,我们的学费,书包,鞋子,零食,都是靠我们的母亲下湖割草和打帘子换来的。
红草帘子是盖房用的,那时上到80的公公婆婆,下到八九岁的还留着猪尾巴辫子的孩子,人人都会打帘子。很多人为了不寂寞,喜欢把帘板和草扛出来打,三个五个,要么在巷子里排成一排,要么就集中在谁家的丝瓜架、葫芦架下,一边打,一边讲故事,讲笑话。大街小巷一圈走下来,男女老少都在打帘子,搓绳、绕帘槌子。现在想来,真是让人心中热乎乎的一幅图画呀。
卖了帘子,价钱又卖得好,女人们就手脚大方起来,路过老市口茶食店的时候会称一斤金果,也会去胡奶奶的熏烧摊上剁半只老鹅,让孩子吃金果,让男人喝老酒。当然,自己也吃。
布置作业:
借鉴汪曾祺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以小见大的写法,拾取你生活中的一些琐细事物,表达你对故乡、故乡的人或某一段时光(比如童年)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