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词牌名
题目
词有词牌,原先是指音乐类型,后来用以表示词的格式,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旧体词的形式书写现代内容。
长沙位于湖南,从 1911 年到 1923 年,毛泽东曾在这里读书和革命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经常与同窗好友畅游湘江,游览橘子洲,攀登岳麓山。他们一起关注国家大事,探讨学问,积极追寻取得革命胜利的真理,此后他又多次在长沙组织领导反对军阀的革命活动。
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展现了中国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精神与磅礴力量,革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运动,开展革命斗争,触动了反动集团的利益,军阀赵恒惕扬言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秘密掩护下,毛泽东离开家乡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旧地重游。时值深秋,已是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起在长沙的求学和战斗生活,面对浩浩汤汤的湘江,写下了感怀时事的代表作《沁园春·长沙》。
时代背景
沁园春·长沙
诵读本词后,请你在上阕选取一个动词,这个词既能展现诗人的姿态身影,同时也暗含作者的胸怀抱负。
毛泽东曾阐述“诗言志”的道理:“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立之姿
立之观
立之问
立之忆
立之志
“独立”一词,典出屈原《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王夫之《楚辞通释》注曰“苏,草也。言生于花草之中,而贞干独立,不随草靡,喻君子杂处浊世,而不随横逆以俱流。”
立之姿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出类拔萃”“抗世挺立”“卓然而立”
立之观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顺序、角度)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视
请从以上图景中选取1—2个你最喜欢的画面,从写景手法、选词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立之观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景手法
1、远近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2、俯仰结合:
“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3、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动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叠词、拟声词等等
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选词炼字
数量词:(万、百)
色彩词:(红、碧)
力度动词:(争、击、竞)
程度副词:(尽染、碧透)
范围副词:(遍、漫)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
极言山之多
“遍”
极言红之广
“层”
“染”
山林因霜打过而变红,像人工染过一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色彩之鲜艳。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因山势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层次感。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水面宽广
颜色碧绿
江水清澈透亮
船多,气势壮阔
展现千帆竞发、争前恐后的热闹
总结: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精准分析词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
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
本是鸟才飞翔,此处鱼的飞翔写出了游鱼的轻快自如。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寒秋中的湘江生机勃勃、色彩绚烂、奋发向上的万物竞生图,体现了作者对寒秋季节万物竞生的蓬勃旺盛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毛泽东笔下的秋:
生机勃勃
美不胜收
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感情基调:
热爱
积极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对比阅读:历来描绘秋景的诗词
秋景的特点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凄冷、寒冷、萧瑟、孤寂。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该诗作于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在此读书的大多数是那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穿着简朴的毛泽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背景链接
1910年农历7月的一天,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他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背景链接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彼年,他32岁。同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没有出席,且连委员都没被选上;此时的中国,孙中山溘然病逝,国共虽已建立统一阵线,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 ( 1958 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有追兵,前路茫然,内外交困。
立之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万类的自由与人类的不自由的鲜明对照使得词人深感使命重大。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立之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运用比喻手法,把这些战斗岁月,比喻成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峥嵘岁月图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阅、赵恒惕等军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1~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立之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能否承担起主宰这片大地沉浮的使命
立之忆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中流砥柱
青春少年,才华横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战风斗浪,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他们更是历史长河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勇者无畏,强者无敌:“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曾记否”,是问候,是怀想,也是激励: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历史长河的中流砥柱。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词人唤回了历史中豪迈的自我,刷新了现实中惆怅的自我: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再度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担负起寻找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立之志
曾记否,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
远眺:万山、层林
近观:漫江、百舸
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中流击水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
谁主沉浮
答:
同学少年
景中含情
,情中显志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临终歌[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 李璘反叛失败后,李白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此诗为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之前所作。
1.比较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与本诗中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白话译诗 大鹏奋飞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又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临终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1.比较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与本诗中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答案 ①“鹰击长空”,写出鹰振翅翱翔的自由,如此有力,如此傲然;天地之间,只见这一只直刺苍穹的鹰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以大鹏自比,曾立志不走科举路,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也曾如大鹏一般震动天地,可“赐金放还”后远大抱负破灭了。大鹏也只能哀唱《临终歌》了。
②李白笔下的大鹏翅膀被摧折,空有抱负,而毛泽东笔下的鹰却是风头正健,是乐观、傲视天下的。
课外拓展练
少年行[唐]王维
其 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 三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 ①擘(bò):分开。②白羽:代指箭。③五单于:原指西汉后期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少年行[唐]王维
其 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 三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 ①擘(bò):分开。②白羽:代指箭。③五单于:原指西汉后期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同样为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答案 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具有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7
8
9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了“愁”状。
B.一个“晓”字,点出作者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虞美人·枕上[注]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了“愁”状。
B.一个“晓”字,点出作者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解析 C项,“含蓄”错,“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7.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7.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可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7.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徒然说。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首先,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到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诗人以景写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斗争的残酷与激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沉郁低回。此处直接描写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可见,上阕突出了即将投入激烈战斗的紧张与悲壮。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其次,下阕的开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上句的自然延伸。“漫道”二字则表现了对艰辛的藐视。此二句抒发了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最后,“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诗人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表现出了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体现了取胜后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忆秦娥·娄山关①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徒然说。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①即将投入激烈战斗的紧张与悲壮。“西风烈”,以景写情,暗示斗争的残酷与激烈;马蹄声与喇叭声,直接描写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②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真如铁”写出了极度的艰辛,“漫道”二字表现了对艰辛的藐视。
③取胜后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从头开始、继续前进的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