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韩愈
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复习重点复习
1.准确理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牢记实词“道”“师”及虚词“其”。
2.梳理层次,熟练背诵,情境默写。
3.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4.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学习要点
一、文学、文化常识 1.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768—824),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的倡导者。 “ ” 之一。祖籍河北昌黎,也 称 “ ”。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或相近的意思。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
称谥号:
称家中排行:
称居所名:
韩昌黎
唐代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
————
古文运动
杜工部
“文正”/范仲淹
“刘二十八”/刘禹锡
“聊斋先生”/蒲松龄
2.文体——说: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等。“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________________”来理解。
3.六艺: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
②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5.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解说……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心切,问路于行人的两句是“ , ”。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 。”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 。”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 ”。
6.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句式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
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 )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同“授”,传授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连词,表假设,如果
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知道、懂得
本来
以...为师
学习
表反问语气
无论
判断句
因此
②老师的作用及选师的标准。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嗟乎!师( )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句式: )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句式: ),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 )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 )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尊师学习
风尚
疑惑
超出
尚且,还
代词,他们,指老师
一般人

意动用法,以...为耻
更加,越发
...的原因
大概
他的
自己
糊涂
指断句的知识
不是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有的
同“否”
形作名,小的方面
放弃
明智
这些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像,相似
耻辱
高、大
谄媚奉承
恢复
不与同列,表示看不起

对比
③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因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 )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如是而已( )。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句式: ),学于( )余( 句式: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固定的
意动用法,
以...为师
一类人
才德优秀
引用
不一定
超过
懂得
学术技艺
全面
专门学习或研究
句末语助词,罢了
介词,被
介词,向
赞许
赠送
被动句
赶得上,比得上
状语后置
③正面论证——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等人(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④交代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举例
【导图助读】
对比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师说》中,韩愈指出“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准确默写】
1、审清题干句语境,斟酌语句;2、不错字漏字,注意通假字;
3、尽量保持原句完整; 4、非整句填空,合理取舍。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 ”。
10.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1.《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 ”。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是一致的。
15.韩愈《师说》中“ , ”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16.韩愈《师说》中“ , ”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17.《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重点词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
⑤巫医乐师百工
⑥齐师伐我
名,老师
动,学习
以…为师
动,从师(学习)
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

例句
释义

(1)作代词
人称代词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指示代词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中的)
(他/他们/它们)
(他们的)
(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它的,指书)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方案》P58)
(2)
语气副词
①表猜测、揣度
②表感叹
③表婉商、祈使
④表希望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其可怪也欤(多么)
吾其还也(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假设 如果)
①夸夸其谈
②路曼曼其修远兮
(相当于“而”)
(3)连词(常用于句首)
(4)助词
(音节助词,不译)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代词,代道理
代词,他
助词,凑足音节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到……去
第一人称代词,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句读之不知
⑤蚓无爪牙之利
⑥士大夫之族
⑦吾欲之南海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虚词
例句
释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烟炎张天
(《方案》P65)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吾从而师之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⑧蟹六跪而二鳌
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例句
释义
连词,表因果或顺承
(《方案》4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就是)
连词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⑥非死则徙尔
(表顺承,就)
(表选择,不是,就是)
(表并列,就或不译)
(表转折,却)
(表假设,出现在后一分句,译作“就”)
副词
(表假设,出现在后一分句,译作“就”)
(《方案》P57)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君子博学而日餐参省乎己
(介词,在;介词,比)
(介词,对)

例句
释义
(《方案》P58)
(一)做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对”“对于”“比”。
(二)表语气;语气停顿;形容词词尾。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胡为乎遑遑于河之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起舒缓语气或语气停顿的作用)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文言要点】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同“授”,传授
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家;许多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求学的人
跟从并且
一般人
小的方面要学习
不一定
3.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吾从而师之
⑥而耻学于师
⑦孔子师郯子
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使动用法,使……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意动用法,以……为师
4.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不拘于时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被动句 标志词: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5、成语积累
成 语 表 意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择善而从
③教无常师
④传道授业
⑤术有专攻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B、吾从而师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
C、作《师说》以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2、对本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事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A
(副词,更加)
(意动,以...为师)
(名词,军队)
(连词,来)
(介词,因为)
(同“授”,传授)
(动词,接受)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
C项,还有举例论证,“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读写结合】——写作练习
《师说》阐述了韩愈对从师学习问题的认识。文章开门见山,观点鲜明;论述层次分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述透彻、有力。
在当下的学习中,你对从师学习有怎样新的认识?请以《新“师说”》为题,写一篇微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要求:
1.拟写标题;
2.观点鲜明;
3.要有论据(道理、事实);
4.拟写分论点,层次清晰。
(一)写作应用: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住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二)【读写结合,素材运用】
1、大凡有修养、能成就宏图伟业的人,都十分注重请“师”解其“惑”,让“师”来匡正。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史上出名的明君,呈现“贞观之治”国泰民安的局面,其中之一,就是善听“师”言的结果。当时的魏征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先后陈谏200多次,无一不受到太宗的采纳。汉末的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为人谦虚诚恳又有报国之志,就尽全力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皇朝。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识渊博的孔子尚且能够虚心请教,我们更应如此。韩愈有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如果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就一定会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不断完善自我。
学高为师
择善而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