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整体阅读小说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整体阅读小说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专题一:整体阅读小说
目录
01
了解文体特征
02
阅读小说的方法
03
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04
小说的分类
05
高考小说考点
06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
了解文体特征
PART ONE
一、了解文体特征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
人物——故事的灵魂
作品通过其来展开故事、表达主题的角色。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物的行为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孔乙己》——鲁迅
身份:
清末下层知识分子
塑造手法: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外貌描写
“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经典的语言展现其迂腐、维护尊严的可笑与可悲)
语言描写
《孔乙己》——鲁迅
“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显出他的故作姿态)。“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字显出他的穷困潦倒)。
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善良又可怜的底层读书人。
自身对比 → 揭示了个人悲剧的内在原因(思想毒害)。
与他人对比 → 揭示了个人悲剧的社会环境(世态炎凉)。
前后境遇对比 → 揭示了悲剧命运的最终结局(被社会吞噬)。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塑造手法:
侧面烘托: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对宝玉“混世魔王”的评价,先声夺人。
外貌描写:宝玉“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对比手法:宝玉的“惫懒”与黛玉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处境。
环境——人物与故事的舞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季节、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给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
社会环境:鲁镇——20世纪初封建、保守、迷信的中国农村缩影。这里有严格的礼教观念(如“寡妇”祥林嫂的再嫁被视为不洁)、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如捐门槛赎罪)。
作用:这个环境决定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她是被这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所吞噬的。环境描写直接服务于主题——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
《祝福》——鲁迅
自然环境:“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既写出了风雪之大,也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因雪大压塌草厅,林冲才幸免于难,并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
作用:自然环境(风雪)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走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情节——故事的骨架
1.定义:由一系列能够展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事件组成。
2.经典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项链》——莫泊桑
开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发展:舞会上大出风头,但不慎丢失项链。
高潮:夫妇二人负债十年,辛苦劳作才还清债务。
结局:偶遇朋友,才得知当初借的项链是假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大地讽刺了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深化了主题)。
主题——小说的核心
(4)主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
《老人与海》——海明威
主题:歌颂人类在逆境中永不屈服、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
体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虽然只拖回一副鱼骨架,但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主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市民的虚荣、自私与冷酷。
体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随着其贫富变化而急剧转变(盼望→躲避)。
小说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常见的主题
阅读小说的方法
PART TWO
阅读小说的方法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切分层次,初识情节
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01
02
03
04
关注描写,初识人物。
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关注小说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社会环境对促使人物性格形成和影响人物言行思想的诸多因素(如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礼俗等)的重要作用。
多方联系,初识主旨。
除要联系小说三要素,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综合考虑,准确概括小说主旨。
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PART THREE
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的人物形象是短篇幅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
结构严密,结尾新奇:结尾通常匠心独运,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造出的小说,一般认为“科幻性”“人文性”“文学性”是其三要素。
小说分类
PART FOUR
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10万字以上,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3万-10万,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几千-3万,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几百字,多则不超过1500字,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按题材(内容)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传奇小说、讽刺小说等。
小说的分类
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高考小说考点
PART FIVE
五、高考小说考点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
PART SIX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散文的本质是写实。
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而小说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的描绘;而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写景状物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
感谢
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