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解读课件(共19张PPT)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解读课件(共19张PPT)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解读
九年级化学 上册 ·人教版2024
内容导览
单元课标解读
1
单元概述与结构
2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3
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4
单元课时安排
5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
1. 认识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2. 通过实验探究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3. 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及高温下的还原性(如与CuO、CO2反应)。
4. 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与水、石灰水反应,不支持燃烧)及用途(灭火、制冷剂、光合作用)。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
5. 理解CO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毒性。
6. 分析CO2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认识低碳行动的意义。
7. 掌握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检验原理。
8. 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反应原理→装置设计→检验方法)。
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学业要求
1. 能通过实验说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能举例说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能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
3. 能基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4. 能设计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备和检验二氧化碳。
5. 能结合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说明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交流和评价探究过程及结果。
6. 能对低碳行动等社会科学议题展开讨论,积极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
化学观念 1. 元素观:认识碳元素可形成多种单质(同素异形体)。
2. 变化观: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与高温下的还原性;掌握CO2与CO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量观:认识碳燃烧、CO2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
科学思维 1. 证据推理:通过实验现象(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推断CO2的存在;分析“碳还原CuO”反应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
2. 模型认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碳单质认知模型;构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通用思路模型。
单元课标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探究能力:设计实验探究活性炭吸附性、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 技术应用:在跨学科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如传感器)监测CO2浓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环保意识:辩证看待CO2的利与弊,形成低碳生活理念。
2. 社会责任:通过“碳中和”项目理解国家减排政策,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单元课标解读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碳元素为核心,系统学习碳单质的多样性(金刚石、石墨、C 等)、碳的氧化物(CO 和CO)的性质与用途,以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并关联环境保护(温室效应、低碳行动) 。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物质的多样性。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展现丰富、鲜活的物质应用事实,引导学生基于物质性质对物质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创意设计,促进学生“性质决定用途”思想的形成。发挥学生必做实验功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思的机会,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提炼研究物质性质、制备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利用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
单元概述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课题1 通过金刚石(硬度)、石墨(导电性)、C (分子结构)的对比,建立同素异形体概念。
实验探究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深化“性质决定用途”(如防毒面具、净水)。
拓展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体现科技前沿。
课题2 CO :溶解性实验、与水的反应(石蕊变色)、与石灰水反应(检验方法);用途(灭火、制冷)及温室效应。
CO: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对比CO 与CO的性质差异。
课题3 反应原理(石灰石与稀盐酸)、装置设计(固液不加热型)、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对比氧气制取,归纳实验室制气的一般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二、单元结构
单元概述与结构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的多样性
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实验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金刚石、石墨、C60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碳单质的多样性,理解同素异形体概念(金刚石、石墨、C60等),建立物质性质与结构、用途的联系。
2. 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理解其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及验证方法,形成气体制取的系统思维。
4. 理解自然界碳循环过程,认识温室效应、低碳行动的科学原理与社会意义。
5.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如设计对比实验、分析现象),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三、教学难点
难点 具体内容
碳单质的多样性 碳单质结构差异的微观解释(如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导电性)
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依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
重点 具体内容
碳单质的多样性 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结构差异与性质、用途的关系
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水、石灰水反应)及温室效应;一氧化碳的毒性、还原性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设计及气体检验方法
四、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
(1)元素概念(第三单元)、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第二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第五单元),可用于书写碳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衔接点:氧气制取装置 → 迁移设计CO2制取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
可能遇到的困难:
(1)同素异形体微观理解。
(2)CO2与H2O反应的可逆性。
(3)CO毒性机理。
(4)制气装置迁移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解决方法:
(1)重视实验探究:所有性质学习均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归纳结论。
(2)渗透STSE教育:将碳循环、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3)强化模型认知:利用结构模型、转化关系图构建知识网络。
(4)分层练习设计:基础题(性质辨析)+ 综合题(制取装置设计)+ 拓展题(碳中和路径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 列举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描述其物理性质及典型用途。 2. 通过实验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理解其应用原理(如净水、防毒面具)。 3. 归纳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解释古代字画保存原理。 4. 认识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感受科技发展对物质研究的推动。 1. 生活联系:展示钻石首饰、铅笔芯、防毒面具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 实验探究:开展“木炭吸附红墨水”实验,对比活性炭与木炭效果,讨论多孔结构的作用。
3. 模型辅助:利用球棍模型演示金刚石(四面体)、石墨(层状)、C60(足球状)的原子排列差异。
4. 科技前沿:播放石墨烯应用视频(如冬奥会发热材料),讨论新型碳材料的价值。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 对比CO 和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解性、可燃性、毒性、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2. 通过实验探究CO 的性质:溶解性、与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 3. 解释温室效应成因及危害,列举低碳行动的具体措施(如植树造林、新能源开发)。 4. 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机理,学习煤气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1. 实验突破: 分组完成三个对比实验:倾倒CO 熄灭蜡烛(密度>空气);CO 溶于水使石蕊变红(生成碳酸);CO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变红)
2. 跨学科整合:结合生物课“光合作用”、地理课“碳循环示意图”,绘制CO 在自然界的转化路径。
3. 社会议题:辩论:“全球变暖的责任与对策”,分组调研各国减排政策,理解“碳中和”目标。
4. 安全教育:模拟煤气泄漏场景,强调“开窗通风、禁用明火”的应急措施,解释CO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原理。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 掌握实验室制取CO 的反应原理(石灰石与稀盐酸),书写化学方程式。 2. 设计制取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理解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气体密度、溶解性)。 3. 学会CO 的检验与验满方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着木条熄灭)。 4. 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原理→装置→验证。 1. 对比迁移: 对比O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与CO 的制取,完成表格,总结装置选择规律。
2. 装置设计:提供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等),小组竞赛设计CO 制取装置,评价优缺点。
3. 实验操作:开展“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强调气密性检查、验满操作规范。
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名称 课时分配 内容要点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2课时 1. 碳的单质 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2课时 1. 二氧化碳 2. 一氧化碳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课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
实验活动3 1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跨学科实践活动5 1课时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单元复习 1课时
总 计 8课时
THANKS!
谢谢观看
九年级化学 上册 ·人教版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