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卷(原卷+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卷(原卷+解析)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 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1.(共12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新闻感染力。请你根据所学古诗文,补全下面语段。
在报道即便为他人所不解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的事迹时,可以引用“① _ ? ”[刘桢《赠从弟》(其二)],展现他们坚守初心的品格;在介绍落日余晖洒满沙漠的美丽景色时,可以引用“② ,
”(王维《使至塞上》),能更好地展现景色的奇特壮丽;在报道养生科普新闻时,可以引用“③ ,不但在天;④ ,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传递延长寿命需要保持身心愉悦的健康理念;在报道有关生态保护成果的新闻时,可以引用“⑤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展现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在报道异地婚恋故事时,可以引用“⑦ , ”(《庭中有奇树》),道出相思难寄的怅惘;在报道远隔重洋仍心系祖国的海外游子时,可以引用“⑧ ,
”(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现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
2.(2分)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黄鹤楼
雀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戴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落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5题。(7分)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造龙师”李保安的名字jiā yù hù xiǎo。年近九旬的他用一生诠释着诚信之美,中央宣传部为其发布了“诚信之星”证书和奖杯。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始终本着“宁愿少做10条,也不做差1条”为原则,绝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工艺标准。他常叮嘱匠人,要将诚信juān kè进每一道工序:从选料到打磨,从拼装到上漆,皆一丝不苟。他打造的龙舟质量过硬,帮助不少客户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得荣誉,更彰显出手艺人最质朴最动人的底色,令人由衷赞叹。
3.(2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jiā yù hù xiǎo(   )  (2)juān kè(   )
4.(2分)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发布 B.叮嘱 C.荣誉 D.彰显
5.(2分)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7题。(4分)
《人民日报》北京2025年9月3日电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大会。61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有关国家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出席大会。
首都北京,花团锦簇,旌旗飘扬。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象恢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钢铁长城”主题景观巍然矗立,14座烽燧托举起“1945”“2025”字样,14只“和平鸽”振翅飞翔。从空中俯瞰,广场中“众”字造型观礼台蔚为壮观,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2分)文学社李老师对你说:“文学社要开展新闻采访活动。9月3日上午10点到学校升旗台前集合去各个班采访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你帮我转告小陈同学,那天一定要准时到。”请你向小陈转述以上信息。
7.(2分)阅读下面的采访提纲,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采访问题并说明理由。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9月3日,升旗台
采访对象 各班同学
采访目的 了解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感受
采访问题 A.今年的阅兵仪式与往年有什么区别? B.您可以分享一下看完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吗? C.您觉得今年9·3阅兵仪式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 选 ,理由: (2分)
二、阅读(共4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甲】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①凤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
①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②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②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羸老:虚弱的老人。
(2分)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则素湍绿潭 ( ) 蝉则千转不穷( )
(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 猿则百叫无绝
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D.负势竟上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10.(3分)请给【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余 自 笑 羸 老 乃 复 作 襁 褓 儿 耶
11.(4分)给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12.(3分)结合选文,比较分析这三篇山水游记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请阅读材料,,完成13—15题。(10分)
【材料一】
①近日,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爆火,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图片和视频,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
②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来自富阳各地的风景,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心驰神往。当家乡风景“跃”上语文课本封面,网友们忍不住惊叹“富春山水美如画”。截至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富阳日报》)
【材料二】
爆改课本封面,何以流行开来?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正是有了这层情怀打底,随手拍到的风景,才能被自然联想到课本封面,进而引发爆改热潮。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
(《今日都市报》)
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
(微博网友)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富阳历史文化,同学们想再拍摄一组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选了以下三个封面代言人。
◆脚本A
取景地 富春江 封面代言人 吴均
视频取景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代言人资料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先是,均表求①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竞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 (《梁书 吴均传》)
◆脚本B
取景地 鹳山 封面代言人 黄公望
视频取景 ……俯览城郭,屋瓦如鳞,苋浦绕其西,大江环其东南,①大隐小隐二山拱峙于北,苍翠若屏障。 (茀侯《富春游记》)
代言人资料 黄公望,字子久,放浪江湖无所归,爱富春山水之胜,后结庐隐居于富春江北大岭山,历时多年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富春江畔初秋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景致。 (《富阳县志》)
◆脚本C
取景地 新登古城 封面代言人 罗隐④
视频取景 ②片水净无尘,青山是四邻。 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 (宋 徐照《题罗隐故居》)
代言人资料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旧五代史 梁书 罗隐传》)
【注】①表求:上表请求;②敕:帝王的诏书;③省:有关部门。④罗隐:富阳新登人,唐代著名诗人。
13.(3分)阅读链接资料中的传播理论,并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填写完整。
链接资料:
网络热点视频的流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其次是符号互动环节:该类型作品有着绝美的景物或优秀的人物精神,最关键的是引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引起人们竞相制作和传播。
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
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
——Chatgpt3.5《网络热点视频流行过程》
◆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
14.(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
15.(4分)三个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制作完成后,你认为哪一个将会得到最多点赞和转发?请综合材料一、二、三,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透早①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③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④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
⑤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⑥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⑦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⑧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⑨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⑩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注】①透早:闽南方言,指清晨。
16.(3分)文章围绕“裁缝车”描写了很多事情,请补全思维导图。
17.(6分)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从修辞角度)
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赏析加点词)
18.(3分)文中短语“总是透早”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19.(3分)时光匆匆流过三十几年,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结合所读名著,按要求完成20—22题。(8分)
20.(2分)请将批注内容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①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红军战士一开始就给斯诺留下了 的印象。(经过实地考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②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 。(记录事实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21.(3分)《红星照耀中国》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将领形象,作者既突出了他们伟大卓越的一面,也刻画了他们作为常人的一面,请你围绕这两个方面,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人,参照示例,完成对人物的简介,60字左右。
(示例)毛泽东: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周恩来
彭德怀
22.(3分)说起《红星照耀中国》,你会想到什么?请从下边的词云图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00个字左右)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1)和(2)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
在鲁迅笔下,恩师藤野先生是个伟大的人:在朱德心里,母亲永远是他要感激的人;而茨威格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其貌不扬却有着一双目光深邃而犀利的眼睛。
在你的生命中,你是否曾被“那个人”深切地打动了呢?是否有人为你留下了那一缕特别的光亮呢?请你自拟题目,写一写那个于你而言特别的他(她),要求有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示出他(她)的个性形象或性格品质,字数不少于600字。
(2)
在别人的眼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模样,或奔放热情,或安静内敛,或才华横溢,或内心细腻……你是否认同别人对你的评价呢?
请以《这就是我》或《这才是我》为题,写一篇作文,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字数不少于600字。
【注意】①不得抄袭、套作;②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机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 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1.(共12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新闻感染力。请你根据所学古诗文,补全下面语段。
在报道为他人所不解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的事迹时,可以引用“① 岂不罹(lí)凝寒 ?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展现他们坚守初心的品格;在介绍落日余晖洒满沙漠的美丽景色时,可以引用“②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能更好地展现景色的奇特壮丽;在报道养生科普新闻时,可以引用“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④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传递延长寿命需要保持身心愉悦的健康理念;在报道有关生态保护成果的新闻时,可以引用“⑤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⑥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展现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在报道异地婚恋故事时,可以引用“⑦ 馨香盈怀袖 , 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道出相思难寄的怅惘;在报道远隔重洋仍心系祖国的海外游子时,可以引用“⑧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现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
2.(2分)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黄鹤楼
崔颢(hào)
(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尾)日落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总结】《黄鹤楼》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构建时空纵深:首联以仙人乘鹤的传说破空而来,两个“空”字递进渲染物是人非的怅惘(楼宇徒存、白云永恒)。颈联转写晴川草木的蓬勃实景,“萋萋”精准捕捉芳草绵延的视觉密度,与“历历”的清晰感形成对仗,绝非“凄凄”的哀婉调性。尾联以迷蒙烟波收束,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使乡愁具象为可触的江雾。全诗在神话与现实、宏阔与细微间自如切换,七言中暗藏歌行体气韵。
答:“萋萋”形容草木茂盛,诗中用来描绘鹦鹉洲上芳草繁盛的景象,展现出生机与活力,与“历历”形容树木清晰可见形成对仗,共同构成明丽画面,为后文抒发乡愁做铺垫(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 而“凄凄”多形容悲伤凄凉,与诗歌此处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和整体意境不符。(1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需先解释“萋萋”的含义,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描绘景象、营造意境、与上下文关系),再对比“凄凄”的含义,说明其不适用的原因。
从诗歌意象角度:在古代诗词中,“芳草”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常与离别、思乡等情感相关联。“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诗人用“萋萋”形容芳草,描绘出鹮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状态,使“芳草”这一意象更加具体可感。繁茂的芳草,一方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为后文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从氛围营造角度:“萋萋”描绘出的草木茂盛之景,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层次感的视觉感受,让画面变得丰富而生动。与前两联中黄鹤远去白云悠悠所营造的空灵、悠远的氛围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既富有生机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若用“凄凄”则会使画面笼罩在一种过于悲伤、萧索的氛围中,与整首诗前半部分的意境不相符。从情感表达角度:诗人在异乡漂泊,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芳草,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这种繁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愁绪。而“凄凄”所表达的情感过于直白和单一,无法达到这种以景衬情、含蓄深沉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5题。(7分)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造龙师”李保安的名字jiā yù hù xiǎo。年近九旬的他用一生诠释着诚信之美,中央宣传部为其发布了“诚信之星”证书和奖杯。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始终本着“宁愿少做10条,也不做差1条”为原则,绝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工艺标准。他常叮嘱匠人,要将诚信juān kè进每一道工序:从选料到打磨,从拼装到上漆,皆一丝不苟。他打造的龙舟质量过硬,帮助不少客户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得荣誉,更彰显出手艺人最质朴最动人的底色,令人由衷赞叹。
3.(2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jiā yù hù xiǎo( 家喻户晓 )  (2)juān kè( 镌刻 )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需准确书写,注意“喻”和“镌”的字形。每空1分。
4.(2分)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发布 B.叮嘱 C.荣誉 D.彰显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发布”通常用于命令、指示、新闻等,与“证书和奖杯”搭配不当,应改为“颁发”。其他词语使用恰当。
5.(2分)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他始终本着“宁愿少做10条,也不做差1条”的原则,绝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工艺标准。(或:他始终以“宁愿少做10条,也不做差1条”为原则,绝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工艺标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原句“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应改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7题。(4分)
人民日报 北京2025年9月3日电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大会。61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有关国家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出席大会。
首都北京,花团锦簇,旌(jīnɡ)旗飘扬。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象恢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钢铁长城”主题景观巍然矗立,14座烽燧(suì)托举起“1945”“2025”字样,14只“和平鸽”振翅飞翔。从空中俯瞰,广场中“众”字造型观礼台蔚为壮观,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2分)文学社李老师对你说:“文学社要开展新闻采访活动。9月3日上午10点到学校升旗台前集合,然后去各个班采访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你帮我转告小陈同学,那天一定要准时到。”请你向小陈转述以上信息。
示例:小陈同学,李老师让我转告你,文学社将在9月3日上午10点在学校升旗台前集合,然后去各班采访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请你那天一定要准时到达。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转述。转述需注意人称转换(“我”转为“李老师”或“文学社”)、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信息完整、准确。
7.(2分)阅读下面的采访提纲,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采访问题并说明理由。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9月3日,升旗台
采访对象 各班同学
采访目的 了解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感受
采访问题 A.今年的阅兵仪式与往年有什么区别? B.您可以分享一下看完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吗? C.您觉得今年9·3阅兵仪式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 选 选 B (1分) ,理由: 因为采访目的是“了解同学们对9·3阅兵仪式的感受”,问题B“您可以分享一下看完9·3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吗?”直接、开放,能引导采访对象自由表达整体感受,最契合采访目的。(1分) (或:A、C两项问题相对具体,可能限制作答范围,更适合在了解整体感受后进行深入追问。)(2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选择。需根据“采访目的”来判断哪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地达成目的。
二、阅读(共4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甲】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①凤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
①癸( ɡuǐ)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liè),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②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 zè)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 jiǎo)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 léi)老②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fù)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 niè)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羸老:虚弱的老人。
【译文】乾隆四十八年农历四月二日,我游完白岳山,就来到汤泉沐浴。泉水甘美清澄,来自紫云峰悬崖之下。晚间投宿慈光寺。
第二天一早,僧人告知说:“从这上去山路又窄又险,就是兜笼也难通过。您若步行会很辛苦。幸亏有习惯背着客人上下的当地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他们代足。”于是就领来五六个健壮精神的汉子,他们手中都拿着数丈长的布带。我见了不禁自笑又弱又老的人还要被当成婴儿包裹在襁褓中。刚登山的时候还挺逞强,后来实在疲惫了,才被绑缚在“海马”背上。于是走一会儿背一会儿,差不多各占一半。走到云巢时,就完全没有路了。我踏着木梯向上爬,只见万峰高耸插天,慈光寺就像落到了锅底似的。当晚住宿在文殊院。
【导语】这三篇山水游记各具特色:《三峡》以雄奇险峻的笔触展现三峡四季之景,突出自然之壮美;《与朱元思书》以清新飘逸的语言描绘富春江山水,寄声超脱尘世之志;《游黄山记》则以诙谐自嘲的笔调记录登山之艰,流露老当益壮之情。三文情感各异,却都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感悟。
(2分)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则素湍绿潭 (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需结合语境准确释义。每空1分。
(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 猿则百叫无绝
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D.负势竟上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介词,在: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连词,如果: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
动词,阻断: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了。/动词,停止:猿猴不停地啼叫,(声音)长久不消失;
名词,飞奔的马: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名词,飞奔的马: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
D.动词,凭借:(高山)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动词,背:于是用眼睛看(指引)行走和用背驮东西各占一半。故选C。
10.(3分)请给【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余 /自 笑 羸 老 /乃/ 复 作 襁 褓 儿 耶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我自嘲体弱年老,竟然又成了襁褓中的婴儿吗?
“余”后停顿为主体分割;“自笑羸老”是自笑的内容;“乃”表转折单独停顿;“复作襁褓儿耶”语义连贯故断句为: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11.(4分)给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僧人)招来五六个强壮英俊的人,(他们)都拿着几丈布。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鸢飞戾天者: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的人;戾:至,到达;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2)引:招来;壮佼者:强壮英俊的人;手:名词作动词,拿着;俱:都。
12.(3分)结合选文,比较分析这三篇山水游记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甲文《三峡》通过描写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抒发了对三峡壮丽风光的赞美之情;乙文《与朱元思书》描绘富春江“奇山异水”,借“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丙文《游黄山记》记录游黄山经历,如“万峰刺天”等描写,流露出对黄山奇险景色的惊叹与游历的浓厚兴致。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1)甲文《三峡》:
根据文章第①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第②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对比夏水的迅猛(“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春冬的清澈幽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直接抒发了对三峡四季景色的赞美之情,情感侧重于对自然奇观的客观描绘与欣赏。
(2)乙文《与朱元思书》:
根据文章第③段“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容分析,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奇山异水”(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基础上,借景抒情,由自然之美引发对世俗功名的反思,表达了对归隐自然、超脱尘世纷扰的向往,情感更显深沉,兼具审美与哲思。
(二)“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请阅读材料,,完成13—15题。(10分)
【材料一】
①近日,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爆火,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图片和视频,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
②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来自富阳各地的风景,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心驰神往。当家乡风景“跃”上语文课本封面,网友们忍不住惊叹“富春山水美如画”。截至2025年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富阳日报》)
【材料二】
爆改课本封面,何以流行开来?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正是有了这层情怀打底,随手拍到的风景,才能被自然联想到课本封面,进而引发爆改热潮。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
(《今日都市报》)
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
(微博网友)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富阳历史文化,同学们想再拍摄一组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选了三个封面代言人。
◆脚本A
取景地 富春江 封面代言人 吴均
视频取景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代言人资料 均文体清拔( bá)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先是,均表求①撰( zhuàn)《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lín)诘(jié)问数条,竞支离无对,敕(chì)“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qì)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zhuàn)未就。 (《梁书 吴均传》)
◆脚本B
取景地 鹳山 封面代言人 黄公望
视频取景 ……俯览城郭,屋瓦如鳞,苋(xiàn)浦(pǔ)绕其西,大江环其东南,①大隐小隐二山拱(ɡǒnɡ)峙(zhì)于北,苍翠若屏障。 (茀侯《富春游记》)
代言人资料 黄公望,字子久,放浪江湖无所归,爱富春山水之胜,后结庐隐居于富春江北大岭山,历时多年作传(chuán)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富春江畔(pàn)初秋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景致。 (《富阳县志》)
◆脚本C
取景地 新登古城 封面代言人 罗隐④
视频取景 ②片水净无尘,青山是四邻。 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 (宋 徐照《题罗隐故居》)
代言人资料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chánɡ)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zhènɡ)畋(tián)、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旧五代史 梁书 罗隐传》)
【注】①表求:上表请求;②敕(chì):帝王的诏书;③省:有关部门。④罗隐:富阳新登人,唐代著名诗人。
【参考译文】:
《与朱元思书》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梁书 吴均传》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人之气,很多人效仿他,称为“吴均体”,开始的时候,想要撰写《齐书》,撰写完成之后上奏,武帝以他的书不符合史实为由,派遣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了他几条,吴均竟然无言以对,于是下令中书省将书焚烧,并被免职,不久,(高祖)又命令召见(吴均),让他撰写《通史》,从三皇开始,到齐代,吴均起草本纪、世家部分已经完结,只有列传尚未完成,结果就去世
《富春游记》
俯瞰内城和外城屋顶上的瓦像鱼鳞一般。苋(xiàn)浦(pǔ)江(jiānɡ)在西边环绕,大江在它的东南环绕,大隐山和小隐山矗立在北边,苍翠的样子像屏障一般。
《富阳县志》
黄公望,字子久,在江湖无拘无束地生活,没有归属,喜欢富春江山水的美丽景色,后来在富春江北的大岭山建屋隐居,经过多年创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富春江畔初秋的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景致。
《旧五代史 梁书 罗隐传》
罗隐,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以诗称名于天下,尤其擅长吟咏史事,但其中多所讽刺讥笑,所以屡试不中,但却甚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理解。罗隐虽然以诗文著名,但相貌却长得古板而丑陋。郑畋的女儿自幼有文学天才,曾经见到过罗隐的诗卷,经常吟咏朗诵,郑畋便觉得女儿有了仰慕才华、以身相许之意。有一天,罗隐来到郑府,郑畋的女儿隔着帘子偷看了他的相貌,从此再也不诵读罗隐的诗了。
《新唐书 选举志》
唐代授官选择人才的标准有四条:一是身体,要求身材相貌丰满高大;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三是书法,要求楷书法式遒健美观;四是判词,要求文辞流畅条理清晰。
13.(3分)阅读链接资料中的传播理论,并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填写完整。
链接资料:
网络热点视频的流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其次是符号互动环节:该类型作品有着绝美的景物或优秀的人物精神,最关键的是引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引起人们竞相制作和传播。
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
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
——Chatgpt3.5《网络热点视频流行过程》
◆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结合链接材料“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和材料一第①段“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概括出:(1)有人发布“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
结合链接材料“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和材料一第②段“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可概括出:(2)富阳网友们拍摄家乡美景,制作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结合链接材料“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 和材料一第②段“截至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可概括出:(3)有关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微博话题,阅读量破8万。
14.(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
①课本承载着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②课本封面制作带给人“归隐田园”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
结合材料二《今日都市报》的内容“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可概括出:①课本承载着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
结合材料二“微博网友”的内容“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可概括出:②课本封面制作带给人“归隐田园”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
15.(4分)三个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制作完成后,你认为哪一个将会得到最多点赞和转发?请综合材料一、二、三,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组(富春江和吴均)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1分)。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1分)。在富春江封面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美景是富春江两岸人们的共同记忆,也是语文课文(1分);吴均本人的故事体现了他不慕名利,文辞优美,富有才华,作为史官秉笔直书的形象特点(1分)。这些都会加快这一封面的传播。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组(鹳山与黄公望)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1分)。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1分)。在鹳山封面中,有山有水,风景绝美(1分),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他身上那种放荡不羁,结庐隐居的气质,更能成为代表富阳的一张名片(1分)。
示例三:我认为第三组(新登古城和罗隐)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1分)。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1分)。新登绿水青山,诗意盎然,是绝美的景色(1分)。罗隐,作为富阳人,那孤高自傲、恃才旷物的性格也会引起许多年轻人的欣赏(1分)。这些都会加快这一封面的传播。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看法,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能够总结出理由即可。
结合材料二《今日都市报》的内容“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 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微博网友”的内容“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 ’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材料一第①段“ 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可知,“语文封面”的流行与“美丽的景色”和“优秀的人物”以及带给人们轻松愉快和诗意等感受有关系。在富春江封面中,青绿色的水令人心驰神往,也唤起了富春江人们的共同记忆。吴均的故事体现了他不富有才华却不慕名利的品质,自然美景加上人文内涵使得这一封面得到赞赏;在鹳山封面中,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令人神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他的故事,体现了他放荡不羁,热爱自由、不慕名利的品质。自然美景加上人文内涵使得这一封面得到赞赏;新登绿水青山的封面中,诗意盎然。罗隐,作为富阳人,才华横溢,加上他刚正不阿,直刺现实的性格也会得到许多年轻人的欣赏。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透早①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suō)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③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④善于女(nǚ)红(ɡōnɡ)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
⑤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⑥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⑦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⑧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⑨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⑩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注】①透早:闽南方言,指清晨。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对缝纫机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勤劳质朴的形象和深沉的母爱。裁缝车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见证了家庭的艰苦岁月和亲情的温暖,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我”对母亲无尽的感念与怀念。文字细腻生动,叙述中夹杂抒情,通过“枣子园”的画面以及母子间的互动,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中的简单幸福呈现得真挚感人,传递了人世间的温暖与热爱。
16.(3分)文章围绕“裁缝车”描写了很多事情,请补全思维导图。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可知,妈妈一边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可概括为:妈妈一边车衣服一边监看“我们”;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中“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可知,我们几个孩子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可知,我们争着送最好吃的枣子给妈妈。可概括为:当“我们”献枣子时。
17.(6分)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从修辞角度)
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妈妈温柔的侧脸比作一座立体派的浮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妈妈温柔、梦幻、迷人的样子,表现出我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
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赏析加点词)
答:震慑,意思是震惊,使人恐惧。“震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时内心的惊讶、意外与震动,这个词强调了这台裁缝车出现带给“我”的强烈感受,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妈妈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的象征,因此“我”对它的出现感到深深的震撼。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中将“阳光下妈妈温柔的侧脸”比作“一座立体派的浮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妈妈温柔、梦幻、迷人的样子。这种比喻不仅突出了妈妈侧脸的美丽和立体感,也表现出“我”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震慑,意思是震惊,使人恐惧。结合“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可知,“震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时内心的惊讶、意外与震动。这个词强调了这台裁缝车出现带给“我”的强烈感受,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妈妈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的象征,因此“我”对它的出现感到深深的震撼。
18.(3分)文中短语“总是透早”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答:“总是透早”反复出现,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和“我”的懂事体贴,也突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使文章情感更加浓厚,结构更加紧凑。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在文中,“总是透早”这一短语反复出现,其妙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结合文章内容,如第⑨段提到“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以及第⑧段“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这些描述都突出了母亲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早早地开始忙碌,展现了她的勤劳与不懈努力。其次,表现出“我”的懂事体贴。如第⑧、 段中,“我们”总是透早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最好吃的枣子送给妈妈,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体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辛劳。
再者,突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反复出现的“总是透早”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更是对母亲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的深切怀念。这种怀念与感激之情贯穿全文,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浓厚。 最后,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总是透早”作为一条线索,将文章中的各个场景和情节串联起来,使得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同时,这一短语的反复出现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9.(3分)时光匆匆流过三十几年,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①儿时的我喜欢透早采枣子送妈妈,觉得陪伴是幸福(0.5分),儿时深爱、理解妈妈的辛苦(0.5分);②三十几年后,我仍深爱、感激妈妈(0.5分),且添了对时光催老的感伤之情,情感进一步升华(0.5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结合文章内容,如第⑧段提到“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以及第 、 段中“我”会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这些都体现了儿时的“我”对妈妈的深爱。通过透早采枣子这一行为,不仅满足了自己对美食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能够第一时间将这份甜蜜分享给妈妈,这种简单的陪伴成为了“我”心中的幸福。同时,第⑦段中“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也表明了儿时的“我”对妈妈辛苦的理解与感激,妈妈的坚强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勇气。据此可概括为:儿时的“我”深爱、理解妈妈的辛苦,觉得陪伴是幸福:
三十几年后的现在,“我”依然深爱着妈妈,这种爱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更加深厚。如第 段中“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这里的描述充满了对妈妈深深的敬爱与不舍。同时,“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也更加明显。妈妈用一台三十多年前的裁缝车为“我”缝补裤子,这一行为不仅让“我”回忆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妈妈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更重要的是,三十几年后的“我”在深爱、感激妈妈的同时,还增添了对时光催老的感伤之情。如第 段中“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这里的描述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也体现了“我”对妈妈日益衰老的深深忧虑与不舍。这种感伤之情的加入,使得“我”对妈妈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更加复杂而深刻。据此可概括为:三十几年后,我仍深爱、感激妈妈,且添了对时光催老的感伤之情,情感进一步升华。
(四)结合所读名著,按要求完成20—22题。(8分)
20.请将批注内容补充完整(2分)。
摘录内容 批注
①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红军战士一开始就给斯诺留下了 纪律严明的印象。(经过实地考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②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 长征 。(记录事实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答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从“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可知,红军战士能够严格遵守部队的纪律;从“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可知,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不动群众的任何东西,深得老百姓拥护。
②阅读文段,从“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这些关键语句可知,“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长征。
21.(3分)《红星照耀中国》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将领形象,作者既突出了他们伟大卓越的一面,也刻画了他们作为常人的一面,请你围绕这两个方面,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人,参照示例,完成对人物的简介,60字左右。
(示例)毛泽东: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周恩来 处事冷静,睿智自信,极具个人魅力,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他温文尔雅,乐于助人,亲自为斯诺拟定行程安排。
彭德怀 他才智过人,善于驰骋,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他性格爽朗,坦白率直,因为童年吃过很多苦,所以特别喜欢孩子。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兼语言表达。简介人物,要从伟大卓越及作为常人的两个方面进行简介,语言简洁。
周恩来。常人的一面: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温和文雅,谈吐缓慢,乐于助人,亲自为斯诺拟定行程安排。卓越的一面:他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处事冷静,睿智自信,讲英语相当准确。
彭德怀。常人的一面:生活简朴: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爱护部下,平易近人,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喜欢、尊重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他很尊重他们。卓越的一面: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年方28岁就任旅长,才智过人,善于驰骋,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
22.(3分)说起《红星照耀中国》,你会想到什么?请从下边的词云图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00个字左右)
答:示例1:我会想到“信仰”。《红星照耀中国》里提到长征是一场举国大迁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取得这样的奇迹,毛泽东认为是源于坚定的信仰,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信仰是有力量的。
示例2:我会想到“坚韧不拔”。长征途中的“飞夺泸定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坚强不屈的精神。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前占领泸定桥,红军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爬上了没有桥板的铁索。红军战士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斗志,最终占领了泸定桥,顺利渡过大渡河。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结合要求从图中任选词语,然后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作答即可。
示例:我会想到坚忍不拔。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就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1)和(2)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
在鲁迅笔下,恩师藤野先生是个伟大的人:在朱德心里,母亲永远是他要感激的人;而茨威格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其貌不扬却有着一双目光深邃而犀利的眼睛。
在你的生命中,你是否曾被“那个人”深切地打动了呢?是否有人为你留下了那一缕特别的光亮呢?请你自拟题目,写一写那个于你而言特别的他(她),要求有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示出他(她)的个性形象或性格品质,字数不少于600字。
(2)
在别人的眼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模样,或奔放热情,或安静内敛,或才华横溢,或内心细腻……你是否认同别人对你的评价呢?
请以《这就是我》或《这才是我》为题,写一篇作文,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字数不少于600字。
【注意】①不得抄袭、套作;②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写作思路
1.强化“一事一人”训练:在课堂上多做针对性练习,如“用一个故事表现一个人的一个特点”,让学生摒弃“特点罗列”的写法,学会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叙述。
2.精讲“细节描写”:不仅讲“要有细节”,更要讲“如何写好细节”。通过范文对比,让学生体会什么样的细节是有效的、传神的,如何通过细节自然流露情感,而非生硬堆砌。
3.引导“事中悟理”:指导学生如何在叙事中自然地点题和升华,避免在结尾处突然“拔高”。可以训练学生在故事高潮处,通过人物的感悟或议论,来揭示主题。
4.重视写作修改环节:可以让学生互评互改,重点就看“故事是否吸引人”、“人物是否立得住”、“哪里最打动你”等问题进行交流,从读者角度反馈修改意见。
3.凸显“特别”:在事件中直接点明“做完和做好是两回事”,并在结尾进行升华,明确点出这种品质为何“特别”,如何影响“我”,使文章立意更深。
4.调整结构:采用“总起-核心事件-其他特点点缀-总结升华”的结构,逻辑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5.润色语言:优化了语言表达,使其更流畅、优美,符合语境,并补充了字数。
例文:
《特别的他》
在我众多的朋友中,小堂是最特别的一个。他的特别,并非源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那份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负责,如同一盏温润的灯,在我一次手忙脚乱时,为我照亮了前路。
那是一次重要的班级展示,我和他搭档完成一份策划书。我负责构思讲述,他负责打字录入。起初,我信心满满,口若悬河。然而我念得越快,他的眉头就蹙得越紧。“等一下,”他突然开口,手指离开了键盘,那双清澈的眼睛望向我,“这里的数据来源好像不清晰,我们需要再核实一下。还有这个步骤,逻辑上是不是可以调整得更好?”
我顿时有些不耐烦:“先打出来再说嘛,细节可以后改!”他却异常坚持,语气温和却笃定:“做事情,‘做完’和‘做好’是两回事。我们既然做了,就尽力把它做到最好,对吗?”那一刻,他脸上没有一丝玩笑,专注的神情仿佛一位严谨的雕刻家,不容忍作品上有半分瑕疵。我脸上的躁热渐渐褪去,心里的那点不耐烦被他的认真熨得平整。我们重新坐下来,逐字推敲。
安静的教室里,只剩下他敲击键盘的声音。他的手指修长,在键盘上轻盈地跳跃,那不是杂乱无章的敲打,而是节奏分明的弹奏。屏幕上的光映在他眼里,像落入了星辰。他完全沉浸其中,时而快速录入,时而停顿思索,那份纯粹的投入,让我肃然起敬。
最终,我们的策划书获得了满堂彩。而我知道,所有的赞誉都应归于他那份“特别”的坚持。篮球场上的他如风般奔放,家里的他勤快能干,这些都构成了他的一部分。但真正让他于我而言成为“特别的他”的,是那个下午,他教会了我:真正的负责,是敢于对瑕疵说“不”,是愿意为“更好”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他就像一位低调的工匠,默默打磨着手中的作品,也无意中打磨了我的浮躁。这,便是他身上最特别的那一缕光亮。(69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