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期中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蔡璘,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
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④[致]送给,给予。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友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
B.时年七岁 时隐时现 时不我待
C.日中不至 仁至义尽 无微不至
D.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意已决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影自怜 B.顾此失彼 C.奋不顾身 D.自顾不暇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委屈我自己出去了”。
B.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对陈太丘不等自己到来就先独自离开这一行为的愤怒与不满。
C.这句话写出了友人的粗鲁无礼,不反思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
4.翻译文中两处画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随元方进门。
理解:“惭”“下”“引”三个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5.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元方所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信”具体指 ,蔡璘所守的“信”具体指 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遏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②,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③与赌,得即烧之。
【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④信至。看书竟⑤默然无言徐向局⑥。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②紫罗香囊:魏晋贵族男子喜好,体现阴柔之风。③谲:欺骗。④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⑤竟:完毕。⑥向局:面向棋局。
6.阅读古诗文,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字典查阅 著:①显露,显著。 ②写文章,写书。 ③附着。④穿,戴。 (1)好著紫罗香囊: (写序号)
成语推断 患得患失 (2)太傅患之:
课内迁移 俄而雪骤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7.小语和小文正在研读这几个语段,请你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
小语:你看,语段【丙】中这个划线句“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没有标点,朗读时该如何停顿呢?A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B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小文:这并不难,我们朗读时应该根据文义停顿。
小语:我明白了!应该选择①
小文:除此以外,理解文义时,我们要注意古今异义词,比如语段【甲】中的“儿女”古义与今义大不相同。据此,“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应翻译为②
小语:我还知道,翻译时要补充省略的成分,比如语段【丙】中的“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就应当补充上主语。此句应翻译为③
8.下列关于【甲】【乙】【丙】三个语段,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交代了人物、事件、环境,谢安与家中晚辈在大雪日雅集,让人感受到古代士族融洽温馨、风致儒雅的家庭氛围。
B.【甲】文中谢道韫的回答不仅比喻贴切,更通过“柳絮”使人产生如在春日之感。因此后世有“咏絮之才”的说法。
C.【甲】文言简义丰,谢朗率先回答,“差可拟”表现出他的从容自信;谢道韫后答,“未若”突出她的文采斐然,成竹在胸。
D.【甲】【乙】【丙】三个语段的内容都是谢安与子侄辈交流交往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子侄辈的聪慧、长辈的关爱。
9.读完以上语段,有同学认为谢安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请结合三个语段说说这样认为的理由。
自古赣州出名人,在名人录中,小文同学向大家推荐了杨万里,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①,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②,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东宫讲官阙③,帝亲擢④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韩侂胄⑤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⑥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⑦。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⑧,改命他人。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诗人,今江西省吉水县人。②谪永:贬谪永州。③阙:同“缺”。④擢(zhuó):提拔。⑤韩侂(tuō)胄:南宋大臣,位在丞相之上。⑥属:嘱咐。⑦掖垣:泛指高官。⑧恚:生气。
10.解释语句中加点字。
皆( ) 尝( ) 许( )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2)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1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杨万里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城飞将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①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②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改动)
【注释】①卫尉:一种官职。汉武帝即位后,将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卫尉,后来又任命他为将军。②详:同“佯”,假装。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单于素闻广贤        素:平素
B.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善:善良
C.鞭马南驰数十里 南:向南
D.以故得脱 脱:脱身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15.从选文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将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jù):急忙。②契:用刀雕刻。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舟 已 行 矣 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18.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乙】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④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⑤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精粗:精良和粗略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正肃吴公:即吴育,谧号正肃。③姻家:亲家。④披哆(chǐ):下垂散开,此处指花蔫的样子。⑤房:指花房,也就是花冠。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尾搐入两股间
(2)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3)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21.根据正肃吴公的陈述,下面三幅图中,是正午猫眼的是( )
A. B. C.
22.根据《书戴嵩画牛》和《正午牡丹》的内容补充表格。
观察对象 观察发现 写作方法 启示
《书戴嵩画牛》 牛尾 (1) 细节描写 (2)
《正午牡丹》 (3) (4) 其花披哆④而色燥 正午则如一线耳 细节描写(5)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节选)【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3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李生论善学》)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2)或谓君不善学
(3)王生不说 (4)虽欲改励
24.下面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6.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善学者”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乙】
眉眼口鼻争能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有删改)【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
2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能效人言 效: (2)鸟俯首而惭 俯:
(3)然后子方可食 方: (4)子有何能 能:
28.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2)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29.甲、乙两篇寓言运用语言描写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期中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D 2.A 3.A 4.甲 5. 友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 主动归还友人寄存的千金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信”的不同维度。甲文以陈太丘与友人的冲突,生动刻画了元方机智维护父亲尊严的形象,同时揭示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乙文则通过蔡璘归还千金的故事,展现了“心诺重于券约”的诚信境界。两则短文语言精炼,人物对话传神,在对比中深化了诚信主题——既要有守约的外在行为,更需内心的道德坚守。叙事中暗含教育意义,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中对“信”的双重要求。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约定/期限/预料;
B.不同。当时/有时/时间;
C.不同。到达/极/到;
D.相同。离开;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入门不顾”意思是: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意为回头看。
A.顾影自怜:回头望着自己的影子而怜惜自己。顾:回头看;
B.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顾:照顾;
C.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顾:考虑;
D.自顾不暇: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法顾及其他人或其他事情。顾:照管;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委屈我自己出去”表述有误。句子意为: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相委而去”应译为丢下我走了。委:抛弃、丢下;
故选A。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乙.有误,“下车随元方进门”翻译错误。“引之”意为拉元方的手,以示亲近,非“随元方进门”;
故选甲。
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元方指责友人“无信”,因友人未遵守约定时间到达。故指友人不守时;
第二空:结合乙文“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卒辇而致之”可知,蔡璘的“信”体现在友人未立字据,他仍主动归还千金,坚守承诺。故指“重诺”。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蔡璘,吴县人。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最后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
6. ④ 担心、忧虑 不久、一会儿 7. A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家里的小辈讲解文章的义理。 谢太傅的神情举动,与平常没什么不同。 8.D 9.①从甲文谢太傅与小辈谈论文章义理,询问小辈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人;②从乙文谢安巧妙地引导和教育侄子谢玄,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关爱晚辈的人,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爱心;③从丙文谢安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自若,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人,展现了他的大将风度和领导才能。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三个谢安与子侄互动的片段,展现了东晋士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和教育方式。【甲】文以咏雪展现才情,【乙】文以香囊事件体现教育智慧,【丙】文用战报细节彰显名士风度。三则短文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既有“柳絮才高”的文学意象,又有“赌囊焚之”的行为艺术,更通过“小儿破贼”的典故,立体呈现了谢安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的多重形象。
6.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1)根据查字典法推断选④。“好著紫罗香囊”意思是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著”意思是穿,戴。
(2)根据成语推断法,“患得患失”意思是在没有得到之前担心得不到,得到之后又害怕失去,“患”的意思是担心,忧虑。据此推断“太傅患之”的“患”理解为担心、忧虑。“太傅患之”意思是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
(3)联系课文解释,“俄而雪骤”意思是不久,雪下得很急。俄而:不久、一会儿。据此可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的“俄而”理解为不久、一会儿。“俄而谢玄淮上信至”意思是谢玄从淮河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翻译。
①句意为:(谢安)看完信,默默无语,从容地转向棋局;
“看书竟”省略主语“谢安”,表意完整;“默然无言”是谢安看完书后的表现,“徐向局”与前文为承接关系;
应断句为: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故选A。
②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③根据【丙】文“谢公与人围棋……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可知,谢安与人下棋时,面对客人的疑问,进行回答,所以主语都是“谢安”。其中“意色”指的是神情。
8.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D.根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甲文写的是谢太傅与子侄辈在大雪天讲论文义,体现了谢安与子侄辈交流以及家庭的温馨和睦;联系“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子侄辈的聪慧对雪景的描绘生动形象,体现了子侄辈的聪慧;根据【乙】文“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乙文写的是谢安对谢玄喜欢紫罗香囊的处理方式;根据【丙】文“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知,丙文写的是谢安与人下围棋时得知淮上信件后的表现,体现其沉着冷静;选项中“【甲】【乙】【丙】三个语段的内容都是谢安与子侄辈交流交往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子侄辈的聪慧、长辈的关爱”表述错误;
故选D。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谢太傅在寒冷雪天召集家人讲论文义,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借着雪景提问,可见其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人;
根据【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担心谢玄喜好阴柔之风的香囊,又不想伤害其心意,便用打赌的方式烧掉香囊,体现其关爱晚辈且教育方式巧妙;
根据【丙】文“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得知谢玄大破贼兵的战报后,神色举动与平常无异,体现其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家里的小辈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很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
【丙】谢安与人下围棋,不久,谢玄从淮河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默无语,从容地转向棋局。客人问起淮河战事的胜负,谢安回答:“孩子们已经大败贼兵。”他的神情举动,与平常没什么不同。
10. 全,都 曾经 答应,许诺 11.(1)杨万里三次去拜访(张浚)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2)于是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斋”。 12.杨万里虚心好学,三访张浚并终身服其教;作为讲官,随事规警太子,尽职尽责;面对韩侂胄拉拢,坚守原则,拒作南园记,不慕高官,展现出正直、忠诚、有气节的形象。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杨万里的几则轶事,展现了他作为南宋士大夫的典型形象。文中“三往不得见”的执着与“官可弃,记不可作”的刚直形成鲜明对比,既见其尊师重道的品格,又显其不阿权贵的风骨。“诚斋”命名的细节更是点睛之笔,将理学“正心诚意”的教诲具象化。文字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典型事例的铺陈,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文人气节与政治操守的历史人物形象。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都能根据书中的事例联系实际规劝和告诫太子。皆:全,都。
(2)句意:曾修建了南园。尝:曾经。
(3)句意:许诺给他高官之位。许:答应,许诺。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往:前往、前去。力:尽力、极力。请:请求。始:才。
(2)乃:于是。名:命名。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可知,杨万里为了能向张浚请教,三次前往拜访,在无法见到的情况下还写信极力请求,最终得以相见,并且一生都信服张浚正心诚意的教诲,足见其虚心好学。
结合“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太子侍读,他在给太子讲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时,能够针对具体事情进行规劝告诫,让太子对他十分敬重,体现出他作为讲官认真履行职责,用心教导太子。
结合“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可知,韩侂胄掌权后想拉拢杨万里,让他为南园写记并许以高官,但杨万里坚决拒绝,表示宁愿放弃官职也不写这篇记,面对权势毫不屈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慕高官厚禄,其正直、忠诚、有气节的品质令人钦佩。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做了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当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辞客。杨万里去了三次都无法见到他,后来写信竭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做人要正直、对人要诚信的道理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按照他的这个教导去做,于是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斋”。  
太子缺少讲师,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一天,太子在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时,杨万里都能根据书中的事例联系实际规劝和告诫太子,太子很敬重他。
韩侂胄掌权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来辅佐自己,曾修建了南园。他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并许诺给他高官之位。杨万里说:“官职可以舍弃,但这篇记不能写。”韩侂胄很生气,就改让其他人来写。
13.B 14.(1)匈奴士兵很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
(2)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15.①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勇敢的人;②从“单于素闻广贤”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贤能的人;③从“行十余里,广详死……因引而入塞”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聪慧、忠于国家的人。
【导语】这篇选文生动刻画了李广的智勇双全。面对匈奴围困,他佯死脱身,夺马南驰,又射杀追兵,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应变能力。文字简练传神,通过“腾”“推”“取”“鞭”等动词,将突围过程描绘得惊心动魄,凸显了李广作为“飞将军”的传奇形象。
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B.有误。“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意思是:李广斜眼看到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善:好的、优良的;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军,部队;破,打败;生得,活捉。
(2)骑,骑兵;数百,几百;胡儿,匈奴少年;追骑,追来的骑兵;以故,因此;脱,脱身,逃脱。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广性格、品质的事件,然后进行概括。
根据“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分析,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关攻击匈奴。匈奴士兵很多,面对强敌李广勇敢出击,体现李广将军是一个勇敢的人;李广被匈奴俘虏后,“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广被被俘虏后,他假装死亡,暗中观察时机,突然夺取匈奴人的好马,推落匈奴少年并夺取弓箭逃跑,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他在绝境中能机智地寻找脱身机会,且行动勇敢果决。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人;由“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分析,这是对李广将军的侧面描写,李广在匈奴那里也很有威名,从侧面体现了他是一位贤能的将领;由“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分析,李广将军在敌军的追击下英勇脱险,再次遇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由此体现了他是一位忠贞爱国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在那四年后,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关攻击匈奴。匈奴士兵很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平素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提回来。”匈奴的骑兵俘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而且生病了,(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看到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奔驰了数十里,再次遇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16.(1)涉:渡。
(2)坠:掉落。 17.舟 已 行 矣/ 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18.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1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随之变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导语】《刻舟求剑》是一则短小精悍的寓言,通过楚人刻舟寻剑的荒诞行为,讽刺了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愚昧。故事中,楚人将剑落水的位置刻在船上,却忽略了船已移动的事实,最终徒劳无功。这一情节生动揭示了“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的荒谬性。剑坠水中,船已前行,若仍固守旧迹,必然失败。这启示我们:面对动态发展的现实,必须灵活调整策略,不可机械套用旧经验。此外,故事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寓深刻道理于浅显叙事中,体现了《吕氏春秋》以事说理的特色,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1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楚国有个渡江的人。涉:渡;
(2)句意: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坠:掉。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先梳理文言文大意,再根据语法断句。
句意: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舟已行矣”和“而剑不行”是两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前者主语是“舟”,谓语是“行”;后者主语是“剑”,谓语是“不行”。先陈述“船已经移动了”的事实,再用“而”转折,补充“但剑没有跟着移动”的对比情况,形成“船动剑不动”的核心矛盾,此处停顿能清晰区分两个相反的场景。“求剑若此”是偏正短语,“不亦惑乎”是固定反问结构,指出“像这样找剑”的行为,再用反问“难道不糊涂吗”对该行为进行评价,此处停顿能让反问的批判意味更强烈。
故断句为:舟 已 行 矣/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语有:
止:停止;其:代词,他;者:……的地方;求:寻找;之:代词,剑。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主旨。
阅读整篇文言文,故事的关键冲突是“船(环境)在移动”但“求剑者仍按剑掉落时的船舷刻痕找剑(方法不变)”,分析“按刻痕找剑”的不合理性——剑的位置随船的移动已改变,仍用旧标记寻找,本质是忽视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充分把握内容,归纳主旨。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随之变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点睛】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0. 大腿 曾经 探求/研究 21.C 22. 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经验 花 猫眼 对比描写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两篇文言文,通过具体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细节的观察和生活的智慧。【甲】篇《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的观察,揭示了画家对牛斗姿态的误解,强调了实践与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乙】篇《正午牡丹》则通过吴育对牡丹和猫眼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古人善于从细节中捕捉自然规律的能力。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观察入微”的主题,启发读者在生活中注重细节,积累经验,方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大腿中间。股,大腿。
(2)句意: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尝,曾经。
(3)句意:这也可以说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画的意图了。求,探求/研究。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可知,正午时分猫的眼睛黑眼珠像一条线。
A中猫眼黑睛较圆;
B中猫眼黑睛呈椭圆形;
C中猫眼黑睛细如线状;
故选C。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牧童指出戴嵩画中牛争斗时尾巴状态错误,这就是《书戴嵩画牛》中关于牛尾的观察发现,故③填“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第二空,在《正午牡丹》中,欧阳公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牡丹丛下有一只猫。丞相吴公看到后,指出这是正午的牡丹和猫。他的观察发现有两点:一是牡丹花的状态,即“其花披哆而色燥”,这是正午时花的特点;二是猫眼的形状,即“正午则如一线耳”,与早晨和傍晚时猫眼圆溜溜的状态不同。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花和猫眼的状态,并对比描写猫眼在不同时间的状态,展现了正午牡丹和猫的特点。
第三、四空,根据乙文“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可知,吴公判断此画为正午牡丹,依据是对花和猫眼的观察。所以《正午牡丹》的观察对象是花、猫眼。
第五空,通过上述分析,启示我们,在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时,也需要像吴公一样,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经验,才能准确理解和表现事物的本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四川有个杜处士,爱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作品要用成百件来计算。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喜爱,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杜处士)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牛在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乙】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花丛下面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高低。丞相吴育吴正肃公,是欧阳修的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的牡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画中的牡丹花瓣下垂散开而且颜色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的样子;猫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猫的眼睛的样子。如果是带着露水的花,那么花房会收敛而且颜色润泽。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傍晚时瞳孔是圆的,随着太阳渐渐升高,(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正午时就像一条线了。”这也可以说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画的意图了。
23. 旧的知识 有人 同“悦”,高兴 即使 24.A 25.(1)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全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好的道理。 26.共同话题:学习方法;善学者的特点: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温故知新)。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论语》和《李生论善学》两个经典文本,通过对比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甲文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为主,强调“学而时习”“三省吾身”等修身治学之道;乙文则通过王生与李生的对话,批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倡“善思”“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两文形成互补,共同阐述了“善学”的本质——既要勤奋实践,更要注重思考与反思。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的知识;
②句意: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或,有人;
③句意:王生(听了)不高兴。说,同“悦”,高兴;
④句意:即使想改过自勉。虽,即使。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凡是老师所说的话,我都能记住它们,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凡师之所言”指老师所说的话,是句子的前提部分;“吾悉能志之”是核心动作表述;“是不亦善学乎”是反问句,需独立成句。
故断为: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为,替、给;谋,谋划、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相处;信,诚实可信。
(2)第一个“善”,善于、擅长;第二个“善”,好的方面、长处;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冀,希望、期望;道,正确的道理、学问的精髓。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共同话题: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甲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均围绕“如何开展学习”展开,聚焦于学习的方式与策略;根据乙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直接点出王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李生对王生的劝导“盖学贵善思”“夫善学者不耻下问”可知,乙文以王生的事例为依托,围绕怎样才是有效的学习展开讨论。两文的共同话题是学习方法。
“善学者”特点:根据甲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善学者”需懂得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取新感悟;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知,“善学者”会主动借鉴他人的长处;根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善学者”需广泛学习、坚定志向,且能恳切提问、联系实际思考。根据乙文“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可知,“善学者”必须注重思考,而非单纯记忆;根据“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知,“善学者”要放下身段向他人请教,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很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话,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开导他说:“大概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却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应李生就转身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去找王生,告诉他说:“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能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这样,等到岁月虚度,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27. 模仿 低下 才 本领 28.(1)哪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2)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能在我上面? 29.甲寓言告诉我们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仅仅模仿别人是不行的;乙寓言告诉我们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要妄自尊大。
【导语】这两则寓言通过生动的对话揭示深刻哲理。甲文以八哥学舌反被蝉讥,讽刺徒具形式而无实质的模仿;乙文借五官争位,暗喻各司其职方成整体。语言简洁犀利,拟人手法使抽象道理具象化,在幽默中完成对人性弱点的针砭。两文结构精巧,一问一答间层层推进,最终以“眉”的机锋收束,彰显古代寓言“微言大义”的特质。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1)句意:(八哥)能模仿人说话。效:模仿。
(2)句意: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俯:低下。
(3)句意:这样之后你才能吃。方:才。
(4)句意:你有什么本领?能:本领,能力。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曷:哪,怎么;若:像;鸣:鸣唱,表达;意:心意。
(2)若然:如果这样;则:那么;能:本领,能力;居:位于。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的内容分析,蝉指出八哥虽能模仿人声,但只是重复他人话语,并未表达自我真实意图;而蝉的“自鸣其意”则强调主动抒发本心。最终“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表明盲目模仿的虚妄性,凸显了保持个性、真诚表达的重要性。
根据乙文眉的总结“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的内容分析,眉以反问句式点明:若没有眉的协调布局(居上),整个面部的结构(“面皮”)将失去平衡。此句驳斥了口、鼻、眼相互争功的狭隘视角(如口问“尔有何能”,鼻问“子有何能”),强调个体应立足整体大局,认识到彼此不可或缺的协作关系,而非盲目争夺地位高低。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捕捉到它后,便调教它的舌头(模仿人声),时间久了,它就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了,整天所唱的,只是那么几声。蝉在庭院里鸣叫,八哥听到后便嘲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并不是自己的话(不过是模仿而已),哪能像我这样自己鸣唱表达心意呢!”八哥听后低下头,十分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
【乙】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灵性。一天,嘴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能力,位置却在我上面?”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然后你才能吃(东西),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能力,位置却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美丑,看清东西方向,功劳不小,应当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力,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也不想和各位争辩什么。但如果我位居眼睛和鼻子之下,不知道你这张脸皮要安放在哪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