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可用来说明考古学家 学说苏秉琦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严文明 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A.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史前时代已有华夏认同观念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2.考古学家在约公元前1750——前1520年的遗址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都城主干道网,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这反映了我国A.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情况B.“万邦”时代的都城生活C.最早奴隶制王朝都邑形态D.商代铸造业的繁盛景象3.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主要是指石刻文字。金石学研究“金”应主要关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4.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发起并主持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会后率宋、卫、鲁、秦、赵等诸侯朝见周天子。魏惠王意在A.实现人民统一愿望B.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C.增强华夏认同意识D.利用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5.安徽寿县的芍陂,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598——前591年组织修建,灌溉着淮南地区的万顷耕地。这一工程的兴修A.反映了春秋农业的进步B.显示出楚国变法的决心C.践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开端6.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A.彻底否认了儒家的主张B.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C.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7.中国历史在秦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确立起来。这反映在,秦朝实现了A.儒术定一尊B.天下为一国C.海内为郡县D.共奉天可汗8.下表为不同史书有关秦朝的记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秦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史记·蒙恬列传》秦时,常颏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史记·西南夷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汉书·贾山传》A.秦王朝修筑了陆路交通网B.古代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C.秦朝暴政遭到史书的批评D.秦修建道路旨在便利交流9.史载,汉文帝将黥、劓、刖等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许多官吏治狱务为宽厚,不事苛求,以至“刑罚大省”。这表明,汉文帝时A.基本上沿袭了秦制B.埋下七国叛乱隐患C.否定法律治国作用D.尊奉黄老无为思想10.下图中连环画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之一。对这次起义解读正确的是A.借助宗教发动群众B.为东汉建立做了奠基C.第一次农民大起义D.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11.据《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据此可知,汉乐府诗A.成为武帝独尊儒学史证B.创立了官府乐教的先例C.传达了民间人们的心声D.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12.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进军,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师顺流而下。次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次军事行动A.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B.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C.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D.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13.梁人沈约所著的《宋书》记载,元嘉(424——453年)末年,“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记载反映了A.梁朝重视社会经济发展B.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C.宋国崇尚黄老无为思想D.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14.有学者发现,《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几乎不间断地记载了581——618年朝廷大兴土木、拓展周边的各种举措。这些举措A.显示出统治者治国开明B.成就了唐朝前期的繁盛C.稳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D.潜藏着隋朝猝亡的因素15.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公元7世纪的中国,可算得上是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这是因为当时中国A.结束了国家数百年分裂B.开通了贯通全国的大运河C.出现了封建盛世的局面D.实现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16.唐朝的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全国处于混乱多事和分裂的状态之中,迭经战争骚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落。这一局面发端于A.李渊在太原起兵B.地方叛乱的发生C.武则天废唐建周D.黄巢起义的兴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之中,诸侯争霸,周天子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礼制遭到破坏,僭越现象不断发生。他不满意这种“天下无道”的局面,一心要加以改变,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周游列国中度过。出仕鲁国前,他曾去齐国,约一年多返回鲁国。孔子在54岁离开鲁国后,到过卫、曹、宋、陈、蔡等国。他在周游中一边教学,一边宣传自己的主张,但除了在卫国曾有一段时间出仕任职之外,他的学说却没有为当政者所采用。———摘编自钱逊《先秦儒学》材料二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摘编自哈萨《略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原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货币,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一举措,开创了黄金与铜钱并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堪称中国货币史的转折点。自此,秦国圆形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2 100多年。————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及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承担中国北方再统一使命的鲜卑族的杰出一部(即鲜卑拓跋部)。中国历史上骑马民族的影响是很不小的,鲜卑族便是其中之一。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诸帝中汉化色彩最浓的一位,汉文化修养很深,以大儒自居,以儒学治国。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魏书》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的积极作用。(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众所周知,当我们提及古代中国,唐朝的影响最大。唐朝能够吸引各国和邻近民族蜂拥而至,并不是简单的具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先进文明的优越性:物质富裕,典章制度完善,中央有权威和军事实力威慑,宗教有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有创造性,还有科学技术的领先。————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等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材料中唐朝“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史实准确,评论合理)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历史(专版)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式格局”学说,二者可用来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学说都是在论述我国史前文明的特征,与“阶级分化”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在民族间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华夏认同观念产生,C项错误;仅凭材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排除D项。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夏朝都邑考古发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公元前1750——前1520年处于夏朝时期,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材料中“都城主干道网”“宫殿建筑群”等是夏朝都邑的形态,C项正确,排除D项。新石器时代不可能存在“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与“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A项错误;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排除B项。3.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金石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成为研究“金”的主要关注时期,A项正确,B、C、D三项排除。4.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逢泽之会”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表明,魏惠王主持逢泽之会,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其目的在于利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成为盟主,D项正确。魏惠王发起并主持逢泽之会是为了成为“盟主”,而非实现人民安定统一的愿望,排除A项;逢泽之会后,魏惠王朝见周天子是“利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而非维护周朝传统政治秩序,排除B项;逢泽之会与增强华夏认同意识无关,C项错误。5.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安徽寿县芍陂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8—前591年处于春秋时期,芍陂水利工程的兴修,灌溉了万顷耕地,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变法”,排除B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C项错误;D项夸大了芍陂兴修的意义,排除。6.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墨子“尚贤”的政治主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墨子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不等于“彻底否认了儒家的主张”,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央集权政治理念,排除C、D两项。7.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秦朝第一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第一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期已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C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定儒术为一尊,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及后来的商朝和周朝,名义上都是“天下为一国”,B项错误;“天可汗”是唐朝时北方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的称号,D项错误。8.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史书中有关秦朝的记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中“通道 千八百里”“五尺道”“驰道”表明,史书记载了秦王朝修筑陆路交通网,A项正确。秦长城是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的,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暴政”,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秦修道路旨在便利交流,D项错误。9.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汉文帝时盛行黄老思想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废除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出现了“刑罚大省”的景象,反映出汉文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轻刑慎罚政策,D项正确。材料表明,汉文帝废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排除A项;七国叛乱与汉文帝实行轻刑慎罚政策无关,B项错误;实行轻刑慎罚政策不等于否定法律的治国的作用,排除C项。10.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连环画《黄巾起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太平道”为东汉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张角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政治纲领,发动了黄巾起义,A项正确,B、D两项错误。秦末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C项。11.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汉书·礼乐志》对乐府诗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乐府诗是两汉的重要文学体裁,由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与材料中“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的记载吻合,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武帝独尊儒学”的史实,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具有官府乐教的性质,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D项错误。1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晋灭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出兵伐吴,次年,东吴灭亡,结束了分裂的状态,完成了统一,D项正确。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A项错误;西晋灭吴完成了全国统一,而非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B项错误;南北朝的对峙出现在西晋灭亡之后,排除C项。13.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宋书》有关江南开发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中的“元嘉(424——453年)”是六朝时刘裕建立的宋朝的一个年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开发的情景,B项正确。梁人沈约撰写《宋书》不等于《宋书》记载的是梁朝的史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黄老无为思想”,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排除D项。14.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隋朝的举措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581—618年处于隋朝时期,当时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特别是隋炀帝自恃强盛,不仅大兴土木,同时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短命而亡,D项正确,排除A、C两项。唐朝建立于618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15.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黄仁宇对初唐的评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7世纪的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等封建盛世的局面,因此,被黄仁宇称为“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C项正确。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唐朝并非结束“数百年的分裂”,A项错误;隋炀帝开通了贯通全国的大运河,排除B项;唐朝时西藏地区由吐蕃政权统治,D项错误。16.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但到其统治后期,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唐朝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B项正确。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当时唐朝还没有进入全盛时代,A项错误;尽管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但她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已使唐朝由盛转衰,D项错误。17.命题透析本题以儒家思想演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背景:奴隶制走向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周天子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礼制遭到破坏。(8分,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儒学提倡大一统,利于强化君主权力;统一思想的需要。(6分,言之成理即可)18.命题透析本题以秦始皇时期的钱币变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需要统一货币;货币种类多,不利于经济交流;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需要。(4分,言之成理即可)内容:确立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铜钱;规定铜钱重量为半两。(4分,言之成理即可)(2)共同意义:保证了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推动了商业发展;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助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统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进步;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言之成理即可)19.命题透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背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北魏内部矛盾尖锐;北方民族交融;定都洛阳。(6分,言之成理即可)(2)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6分,言之成理即可)20.命题透析本题以唐朝“黄金时代”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示例:唐朝是一个奉行开放、开明民族政策的国家唐朝前期国家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朝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综上所述,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统治者清明有为,奉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理亦可。以下几个“主题”可供参考:唐前期盛世局面接连出现、唐朝是我国古代的黄金时代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