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阶段性考试(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C B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B C C C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C B C A B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B D B C A D C D
二、非选择题
39.(24分)
(1)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礼”为重要准则,通过礼仪活动维护等级秩序;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联动。(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相同点:都以最高统治者为权力核心(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秦朝皇帝总揽大权)都通过制度设计(分封制/郡县制、官僚体系)维系统治。(一点2分,任答1点2分)
不同点:权力结构不同,西周王权分散,秦朝皇权高度集中(郡县官员任免权归皇帝)统治理论基础不同,西周以宗法礼制为核心,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官员选拔方式不同,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秦朝废除贵族世袭,推行军功爵制与任免制;政务运作方式不同,西周依赖血缘亲疏与礼仪秩序,秦朝建立文书制度与垂直管理体系。(一点3分,任答两点6分)
(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定诸侯国叛乱;反击匈奴;加强社会救济力度。(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影响: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答案第6页,共7页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
高2025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2.下列各项器物中,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与权力象征的是( )
A.河姆渡骨耜 B.司母戊鼎 C.良渚玉琮 D.仰韶陶罐
3.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4.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5.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6.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东周五百余年的统治
7.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同时,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9.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10.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1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推动了井田制的发展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2.“夷夏之辨”(夷夏差异)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1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14.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15.岳麓秦简保存了一些秦王政时期颁行的法令,其中规定婚嫁和借贷都需要订立契约文书并在官府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在诉讼时不予承认。这些法令旨在( )
A.维护等级秩序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社会管控 D.践行法家思想
1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 )
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 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 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17.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18.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19.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民间信仰 B.培育民众政治认同
C.推行文化专制 D.完善宗法等级秩序
20.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但秦朝仅存其职,未轻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A.恢复传统官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官员廉洁
21.如图是某一历史小组搜寻到的史料,该小组的研究内容可能是( )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服制 C.皇帝制度 D.禅让制度
2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l =10 斗=100升 =1 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 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 两=384铢(合今256.25 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
23.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24.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25.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春秋 B.秦朝 C.西周 D.元朝
26.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楚汉战争 D.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27.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8.汉武帝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根据下图信息判断,下列措施与该图直接相关的是( )
A.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缓解匈奴威胁
C.设置北庭都护府,注重西域管理
D.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9.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30.据《文选》记载:“中朝,内朝也。汉代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理解错误的是
A.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
B.“内朝”“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时期
C.“内朝”“外朝”使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解决了诸侯叛乱的问题
D.“内朝”由侍从皇帝的近臣构成,决策国家政务
3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3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3.“岳麓秦简”中记录的秦人丈量土地时计算圆面积的4种简易方法,可与《九章算术》“周三径一”的算法互证,展现出古老简牍里的科技之光。这体现了(  )
A.秦朝政府重视卜筮之术 B.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C.手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D.国家推行宗法制的努力
3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35.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36.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该表( )
A.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过于片面 B.标志东汉史学成就达到顶峰
C.为创立郡国并行制提供历史依据 D.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8.《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构建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王权制度体系。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宗室、功臣及先代贵族后裔,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履行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提供军事支持等义务。在这一制度下,“礼”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核心准则,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通过严格的仪轨与规范,强化“尊尊亲亲”的政治伦理。经济上,井田制作为国有土地制度,以“公田”“私田”的划分,保障王室与贵族的物质需求;政治上,周王通过“册命礼”任命官员,依据血缘亲疏与宗法等级,构建起“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体系,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权力结构。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行政、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监察百官之权,太尉虽名义上掌管军事,但长期虚设;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一举措彻底打破贵族世袭统治的传统。秦朝皇帝制度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石,强调“法治”,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军功爵制,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与官职。同时,文书制度与朝议制度建立起来,政务通过奏章呈报、诏令下达的方式层层传达,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对国家的高度集权统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小农背本(更换职业)豪强商贾崛起和土地兼并等;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
——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王权制度与秦朝皇帝制度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