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三历史试题答案时间 2025/10/10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D C B B C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A D B A二、非选择题17.【答案】(1)特点:①文书种类不断丰富(涵盖考绩、行移等多种类型);②载体由竹简转向纸张,印章技术改进;③形成“一文一事”制度并逐步规范化;④文书行政流程(起草、审核、运行)日趋成熟;⑤设立专职文书官员和管理机构;⑥文书与档案分工逐渐明确。(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意义:①规范行政流程,提高国家治理效率;②保障政务往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③为后世文书行政提供制度借鉴;④推动档案管理体系的独立发展;⑤适应秦汉至唐宋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18.【答案】(1)价值取向:①追求个人幸福与尊严,反抗压迫与不公;②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伦理的不满与抗争。(4分,每点2分)共同原因: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观念活跃;②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严格,社会矛盾尖锐;③文学创作更加关注现实与人性。(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2)史料价值:①文学作品可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民众生活,是研究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佐证;②需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注意区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4分,每点2分)19.【答案】(1)背景:传统史学弊端显现;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学术、史学方面的造诣与才华。(1点2分,3点6分)(2)影响:创新了史学研究方法,推动了史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激发爱国主义;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1点2分,3点8分)19.【答案】示例:标题:救亡图存 主题: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亡之路(2分)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危局,社会各阶级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探索。林则徐办译馆,译成《四洲志》;魏源在其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地上天国”,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康、梁等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最终失败。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6分)结论:综上所述,面对列强侵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虽未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由于救亡图存的合力,最终击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事实证明,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文明也牢固凝聚,引领中华民族奋力探索,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2分)■高三历史答题卡姓名:班级:座号:考场: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贴条形码区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正确填涂■缺考标记 选择题(64分)1[A][B][C][D]6[A][B][C][D]11[A][B][C][D]16[A][B][C][D]2[A][B][C][D]7[A][B][C][D]12[A][B][C][D]3[A][B][C][D]8[A][B][C][D]13[A][B][C][D]4[A][B][C][D]9[A][B][C][D]14[A][B][C][D]5[A][B][C][D]10[AJ[B][C][D]15[A][B][C][D]、解答题(14分)17、(1)(2)三、解答题(13分)18、(1)(2)】四、解答题(13分)19、(1)(2)】五、解答题(12分)20、■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三历史试题时间 2025/10/10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共20题,共100分,共3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距今约7000—3000年)地层显示,该遗址早期陶器以东北地区传统“之”字纹筒形罐为主,中期突然出现与大汶口文化相似的彩陶八角星纹,晚期则出现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璧残片。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东北地区文化与南方交流密切 B.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存在区域间交流C.游牧文明逐渐向农耕文明发展 D.中国史前文化间经济贸易往来频繁2.据学者研究,商代殷都地区的人口在武丁时期陡然增长了6倍。至文丁及乙辛时期,又比之前增长了0.73倍和0.21倍。正好在武丁时期,商人对外征伐达到高峰。据此可推知,当时殷都地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开发加速 B.社会秩序稳定 C.文化认同增强 D.政府强制迁徙3.秦在统一六国后,将一批“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划入祠官系统,由太祝主管这些祠庙的祭祀事务,祭祀用品、祭祀时间都有统一的规定。秦朝此举意在( )A.消弭法治德治之争 B.构建统一的文化体系C.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D.彰显国家的组织能力4.汉代郡域广大,朝廷设置五部督邮对县进行督察。督邮平日在郡府工作,而到秋冬巡视属县时,则要搬到所属分部,审计簿册,以验虚实。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范围扩大 B.关注选官制度的完善C.王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重视地方治理的效能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流入荆州地区,当地蛮族亦纷纷出山,荆州实际人口数有所增加,但表现在国家户籍上是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可归因于( )①政府对小农控制力弱 ②土断白籍收效甚微③庄园经济的不断膨胀 ④社会动荡经济滞后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中央政府确定税率和征收方式,地方政府按期完税、上供、转运。两税法实施后,中央采取以支定收的方法,在核定了州、县两级地方预算的收入项目及其数量界定后每州有固定的上供定额。这一调整意在( )A.推动均田制进一步发展 B.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7.“宋韵四雅”——点茶、焚香、挂画、插花,是宋代文人倡导的四项活动。点茶体现了闲适的雅致生活;焚香演变为以香养性、以香修身的精神追求;挂画便于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性;插花则展现个人品格和节操。这体现了( )A.市民阶层追求生活雅致化 B.儒家思想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C.商品经济助推文化世俗化 D.文化艺术与审美情趣雅俗并存8.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受封顺义王,明廷“议定贡市马匹数额,其长老许授指挥使,每岁贡马不过五百匹,遣使不过百五十人”。边境出现“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景象。这表明当时( )A.北部边患已经彻底消除 B.改土归流取得成效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 D.长城防御功能弱化9.清朝开展数次地图、地志的纂修工作,如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包含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叙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述域外朝贡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A.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B.“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呈现C.西方地图实测技术的先进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调整10.早期昆曲剧目中的方言念白极少,清代以来,方言念白开始大幅增加,包含了大量“哩、阿、啦”等语气词,人物形象多是下人、酒保等,不同人物形象需要相匹配的语言和声音,甚至还要使用时代流行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昆曲艺术的不断创新C.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 D.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11.下表是近代中国某时期进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其中“▲”是( )年份 进口总值 鸦片 ▲ 其他商品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1875—1879 75273 30486 41.7% 19547 26.8% 25245 31.5%1880—1884 80862 29636 37.3% 23265 29.5% 27982 33.2%1885—1889 104660 28226 27.6% 35646 34.7% 40788 37.7%1890—1894 144233 29947 21.1% 49653 35.3% 93928 43.6%A.棉制品 B.茶叶 C.生丝 D.香料12.道咸之际的学术转型,是传统知识体系对危机的应激调整:汉学专制因脱离现实衰落,经世新学短暂复兴并吸纳边缘学问,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困境;西学凭借其实用性与系统性,在救亡图存语境下逐步占据“新学”之位。晚清学术更替实质上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B.新旧知识体系间的碰撞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增强 D.学术研究回应社会转型13.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主张设立“国民学”,“创国民学,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旨在( )A.挽救严重民族危机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促进传统教育改革 D.提高国民文化素质14.1911年10月16日,武昌的《中华民国公报》在创刊号上刊载的《本报出版章程》中声称:“本报暂为军政府军务部附设机关,故定名中华民国公报。”据此可推知当时(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孙中山“三民主义”成为朝野共识C.清末新政使国人主权意识增强 D.革武昌命党人积极宣传共和思想15.下图为1918年《时报》刊载的系列漫画《应改良而未改良者》中的一幅。这可用于说明( )A.国人彻底摆脱传统礼教束缚 B.近代传媒助推社会习俗变革C.民众普遍支持社会习俗改革 D.国民政府推广新型社交礼仪16.1916年春天,李大钊提笔写下了《青春》一文(如表)当时李大钊先生正值青春年华,年仅27岁。这表明李大钊( )《青春》(节选)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A.寻求社会改造的新生力量 B.宣传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C.强调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 D.探索社会进化的理论支撑第Ⅱ卷 材料分析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摘编自郭睿君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文书行政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唐宋时期文书行政发展的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作品 人物 形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冯梦龙) 杜十娘 杜十娘十三岁被卖入妓院,历经七年的红尘欺辱,她决定走出底层从妓的困境,于是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愿望,托付于寻找情郎后从良成家之事上。可遇人不淑,她遇到的情郎李甲是个懦弱的儒生,李甲既贪恋杜十娘的美色,又十分惧怕面对父亲李布政的家规、礼数。于是,杜十娘报复性地将所有财物在李甲面前弃江之后,自己也自绝。《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小翠 狐仙小翠,为替母亲报恩,嫁给了王太常的傻儿子元丰。小翠嫁入王府之后,以憨玩、游戏之态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王府烦恼,可尽管是如此神通广大的狐妖也忍受不了社会种种礼法的束缚,终于在失手打碎花瓶之后因屡屡被责骂,愤然离去。——摘编自黄薇《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逻辑与塑造方式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两部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形象体现的价值取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的价值。(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倡导“新史学”,批判旧史学的政治历史观念,重新检讨史学在学术体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科学史学”成为其推动史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科学史学”,一方面汲取了欧洲兰克史学的治学理念及方法,接续、改造宋以来的考据学传统,构造自身的学术系谱。具体而言,通过对史料进行严谨批判,追求所谓的“信史”。在此基础上,力图对历史的演变做出科学的阐释,寻求其原理或规律。“民族文化史学”构成梁启超新史学的另一个重要面相。所谓的“民族文化史学”,就是赋予“科学史学”以民族文化认同的使命,强调历史研究应致力于阐发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道路、独特价值,进而丰富有关人类历史文化的多元主义认知。1915年以后,随着现代史学的独立化、专业化和体制化,新史学运动取得一项重要的成果,即是职业历史学和新汉学的崛起。——摘编自朱洪斌《梁启超新史学的二重奏:“科学史学”与“民族文化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新史学”兴起发展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新史学”产生的影响。(8分)20.(12分)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按照文明成长的历程,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其中,用“沉沦探索”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并在某章列出四节具体内容:材料第一节 文明蒙尘 1.西方文化侵略与渗透 2.文明自信的削弱 3.民族觉醒与浴血抗争 第二节 救亡图存 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体西用” 3.改良与革命思潮兴替 第三节 新知识新体系 1.传统学术文化新成就 2.新式教育的探索 3.近代知识体系建立 第四节 社会新风貌 1.新兴阶层 2.日常生活 3.文明交流互鉴阅读材料,任选一节大标题,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题,自拟主题与标题相关,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docx 高三历史答题卡.pdf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