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高2024级 历史一、选择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1.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士山盘,盘腹内底有铭文九十七字,具体地记述了西周共王时期对诸侯国立君之事的一次全面干预,并在事后对妨碍此事的地方势力和人员实施了惩罚。这体现当时( )A.青铜铸造技艺精湛 B.书法成为一门艺术C.封邦建国名存实亡 D.王室享有较高权威2.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出现了受封赏之人有列侯、封君之名,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且不得世袭的现象。如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而他在被人告罪后,其封地和少量“品兵”根本不足以托身,只能逃向国外。可见,变法后的秦国封赏之举( )A.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B.奠定了郡县制的实施基础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带有中央集权制度的色彩3.下表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具体内容(部分)由此可知,秦朝(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瘠(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发伪书,弗智(知),赀(没收、罚没)二甲。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A.文书制作格式标准规范 B.文书管理制度严密高效C.文书话语凸显中央集权 D.文书传递依靠严刑峻法4.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贞观七年(633年)分成都县置蜀县,垂拱二年(686年)分成都县置犀浦县,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置东阳县(后改灵池县)。这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反映了( )A.蜀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B.唐朝加强对边疆要地的军事控制C.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D.中央对成都实行特殊的管理政策5.下图为宋代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据传是宋太祖发明的,用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这种长翅官帽( )A.体现出崇文抑武治国理政方针 B.有效防止朝廷内部动乱C.标志着因循保守政治风气形成 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求6.1885年成立的天津武备学堂是中国最早的陆军学校。李鸿章述其所学课程为“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诸学,炮台、营垒新法,皆有实用,并时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仍兼习经史,以充根底”。该学堂的课程设置(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历程 B.旨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C.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原则7.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B.人民缺乏民主政治素养C.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D.社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8.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 )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9.1933年至1934年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了面额不等的红军临时借谷证(如下图)。这表明(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红区与白区间贸易频繁C.苏区重视人民利益 D.苏区金融体系初步建立10.1937年以后,陕甘宁边区特别注重选举的宣传工作,如耐心细致地从基层开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选举的政策、意义、方式、具体操作办法以及好处,通俗易懂地告诉广大民众。陕甘宁边区的做法意在( )A.反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接轨C.践行井冈山革命的道路 D.巩固和扩大全民族抗战局面11.在古罗马共和语境中,“尊严”初属政治卓越者,激励公民效力共和国。持有者有权获礼遇,否则便是得罪冒犯。元老院通过授予头衔等落实此权,而作为宪政之基,元老院又是衡量卓越者尊严的终极权威。这反映出古罗马共和国的“尊严”( )A.是元老院巩固权威的核心手段 B.在政治互动中兼具活力与制约价值C.是贵族垄断政治的开端的标志 D.仅以物质礼遇保障公民的参政权利12.英国1265年召开的议会和法国1302年召开的三级会议,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肇始。等级代表会议中的第一、二等级本就是封建的特权阶层、统治阶级,而作为没有特权和爵位的第三等级——市民,能够进入国家政治机构,参与国家大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级代表会议的出现( )A.反映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 B.表明西欧社会形态已经改变C.加快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13.据1689年《权利法案》第9条记载:“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但18世纪初的议会档案显示,上议院贵族仍占据70%的议会席位,且下议院议员选举中“衰败选区”(人口稀少但保留席位)现象普遍。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存在民主形式与实质的矛盾B.议会主权原则遭到贵族势力挑战C.责任内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D.王权通过贵族寡头政治得以复辟14.1831年,代表英国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议员托马斯·麦考莱在下院演讲中公开宣称:“让商店老板投票已属恩赐,若容劳工参政必致社会失序。”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会与激进的资产阶级合作,通过请愿、游说议员等方式施压,而1867年改革后部分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体现出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 B.民主进程在政治斗争中进一步推进C.宪章运动的影响力扩大 D.议会政治主要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15.下图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与新泽西州关于治国方案的部分争论。据此可知,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 )弗吉尼亚 ·国会可以为所有全国性事务立法。 ·国会可以用弹劾程序免除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VS 新泽西 ·国会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国会免除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要由多数州提出申请。A.如何弹劾总统 B.是否践行启蒙思想C.如何制衡权力 D.是否组建联邦政府16.1921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母婴法》。规定联邦政府要为各州的母婴工作提供资金援助,并进行指导与监督。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伊利诺伊三州反对该法,马萨诸塞州还以该法违宪为由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遭到驳回。20世纪20年代后期,《母婴法》未能通过延期请求而遭终止。这表明美国( )A.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 B.民主共和体制遭到冲击C.各州与中央矛盾日趋激化 D.政治体制影响行政效能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中期,多山地,少平原、近海洋的雅典城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较之公元前5世纪和期,它的平民队伍进一步壮大,商品生产、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伯里克利领导的温和民主派控制了雅典政局,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二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宪法颁布70周年。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彰显了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摘编自张清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的守正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迅速发展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雅典和现代中国在公民参政现象上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种政制的历史意义。(1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在郡县制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统,即国家对其疆域和人民的统治;一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简言之,“统”的对象主要指人,即特定疆域内的人民;“治”的对象主要指事,即各类公共事务。把国家治理区分为统与治两个层面,在理论上的意义是,有助于我们分析统与治的关系,考察统与治的冲突。相应地,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有三种视角,一是“统”的视角,一是“治”的视角,一是“统与治的关系”的视角。因此,在郡县制国家,统与治的冲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的冲突、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以及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权与治权的冲突。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摘编自浙江大学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统与治》阅读上述材料,请从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视角,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已取得重大发展,客观形势需要建立起一个对各根据地实行统一领导的机构。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它的政治体制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只要抓住国体和政体这些重要问题去比较、剖析,就不难看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解放区法律选编法律名称 部分内容《张家口市参议会选举 暂行条例》 (1946年3月) 年满十八岁之中华民国人民,不分性别、职业、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文化程度,凡居住本市者,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有汉奸行为经判决确定者。《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1949年1月)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三、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四、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摘编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血脉相连”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区在政权建设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度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12分)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高2024级 历史一、非选择题1--5 DDBAD 6--10 DDDCD 11-15BAABC 16 D二、非选择题17.【答案】(1)条件:多山地、少平原、近海洋环境;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的发展;城邦平民队伍的壮大;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鼓动(或答: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伯里克利等政治家的推进。(任答四点即可,如答“通过海外殖民等吸收外来文明的成果”或“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也可酌情赋分)(8分)(2)差异:古代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公民大会或担任公职,决策无代议机构;现代中国是以间接民主为主(或答:通过人大代表反映民意);古代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外;现代中国是各族各界全体公民广泛参与(或答:强调全过程民主)。(8分)意义:古代雅典政制奠定了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雏形;但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答出三点)(6分)18.【答案】示例:观点:郡县制下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存在冲突与协调。(2分)阐述:秦朝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地方,但汉初因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割据,后通过推恩令等加强中央集权;宋代设通判监督知州,收地方财权,协调中央与地方;元朝行省制度既加强中央集权,又赋予地方一定自主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动态平衡。这些表明中央与地方在统与治中不断协调以巩固统治。(8分)因此,历代王朝的治理关键在于在“统”与“治”之间寻求平衡,既要确保中央权威,又要赋予地方适度自主权,以维持国家稳定。19.【答案】(1)表现: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2分)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4分)(2)变化:从设置参议会到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从禁止汉奸到禁止反革命者。(4分)原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放战争战局的推动;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解放区的日益扩大,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适合国情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人民至上等。(2分,任意2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高二试题.docx 月考题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