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温馨提示:平常心对待考试!让智慧在笔尖流淌,用细心为成功奠基!】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同学在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时,拍摄了下面两幅照片。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C.以捕鱼狩猎为主 D.能够人工饲养家畜
2.陕西西安姜寨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可知该遗址
A.分布于黄河的下游地区 B.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状况
C.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现象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铸造于殷商末代的作册般甗,铭文凡3行20字,记述商代末年商征伐人方之事。其他商代末年青铜器铭文中亦记有征伐人方之事,如小臣艅尊云“隹(唯)王来正(征)人(夷)方”。商甲骨卜辞中也记载了帝乙十祀征伐人方之时间、路线。由此可见
A.商朝对外征伐推动中央集权 B.史料互证利于挖掘历史真相
C.商朝对东夷实现了有效控制 D.方国联盟已经走向分崩离析
4.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这一变化源于
A.分封制度的崩溃 B.诸侯势力的扩张
C.社会生产的发展 D.等级观念的固化
5.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
6.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B.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
7.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曾“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由国家派官僚进行管理,与以往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不同。该措施旨在
A.强化贵族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分封制度 D.发展地方经济
8.孔子注重通过音乐教学培养人才,提倡曲调平和中正、歌颂先王功业道德的“古乐”,批判当时流行的节奏明快、情感外放的“郑声”,认为这种音乐会放纵私欲。下列思想主张中,与孔子音乐观相契合的是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兼爱非攻
9.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音乐的态度并不统一。其中,反对王公贵族所使用的“雅乐”以及劳动群众聆听的“俗乐”,并认为音乐“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的思想家为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10.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记载,“旱及暴风雨、水潦、螽(害虫)、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这表明当时
A.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天灾人祸频繁发生
C.邮传文书传送系统先进 D.基层社会治理高效
11.下表是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设郡的相关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郡名 设置经过
闽中郡(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原为闽越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占闽越地后始置郡
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 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
桂林郡(广西境内) 同南海郡
象郡(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同南海郡
A.秦设四郡加强了西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B.秦的暴政导致四郡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C.秦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法家思想实行统治
D.浙、闽以及两广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12.秦律规定,地方政府要定期对使用中的度量衡器进行校正,以保证度量准确,若误差超过规定范围,相关官员就要受到法律惩处。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经济秩序的规范 B.反映了秦朝律法的严苛
C.埋下了秦朝速亡的隐患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13.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政策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
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
14. 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刘彻的谥号为“汉武帝”,最主要的依据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强化皇权 D.开拓疆域
15.考古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的墓葬较之秦汉时期,无论在规模还是其他方面均有不及,呈现出简埋薄葬的典型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A.勤俭节约之风十分盛行 B.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
C.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D.北方生产力落后于南方
16.图为出土于山西大同市一处北魏墓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场景。画中牛车与马匹并行,随行仆从胡发汉装,拱手肃立,秩序井然。该壁画最适合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庄园经济的繁荣
C.士族政治的兴盛 D.等级制度的森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17.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有利于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因为立足于较小的地区,所以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一旦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和战争的破坏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就难以延续和恢复。中华文明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展开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而绵亘不绝。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
)材料三
材料四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它肇始于夏商周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后经过不断阐释,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共性和个性。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材料五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古代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历朝政府担负起统治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保持政治制度的延续和稳定性,民众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传承推广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社会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崇尚孝道和家庭纽带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在文化方面,中华文明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如《易经》《论语》《诗经》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贯性,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摘编自汪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而绵亘不绝”的原因。(8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四研究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角度。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连续性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12分)
18.“华夏”一词本是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先民的自称,后来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成为中国的别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华夏族的形成最早体现了夏朝民族思想中的血缘观念。商朝建立以后,商民以东夷身份融入华夏族的权力顶端,于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出现了第一次转变——由血缘认同转变到地域认同。周代商后,华夏族的民族认同纽带出现了第二次转变——由地域认同转变到文化认同。需要指出的是,血缘、地域、文化这三个因素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并不是严格地后者登场前者退场,而是按照影响力此消彼长。
——摘编自郝常见《先秦至秦汉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探析》
根据材料,请运用夏商周三代制度创新的史实,阐述“华夏认同”的演进历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清晰,逻辑严密。)
19.(20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周“封建”体制转变为秦“大一统”体制,虽然不能与“传统”体制转变为“现代”体制相提并论,但在一点上却有相似处,即两者都不是局部的、一事一项的变迁,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一种大变局。这不只关系着治道、政术、教化,更关系到政体,亦即国家根本体制的大变局。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范畴内,最为深刻的一次具有时代转折意义的变迁。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朝初建朝廷后不久,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因此“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称其便”。延尉李斯则认为“置诸侯不便”,秦始皇当即予以肯定。他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延尉议是。”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体制的具体制度并说明这一体制建立的意义。(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因。(10分)
高一历史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D C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D B A
1.【答案】A【解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翻土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碳化稻谷证明已种植水稻,说明当时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干栏式房屋是中国南方地区以竹木构筑的架空建筑形式,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但题中图片中未呈现干栏式房屋相关内容,无法得出“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排除B项;仅从骨耜和碳化稻谷,不能得出以捕鱼狩猎为主,排除C项;材料所给图片没有人工饲养家畜相关物品,不能证明能人工饲养家畜,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略
3.【答案】B【解析】作册般甗铭文、小臣艅尊铭文与商甲骨卜辞都记载了帝乙十祀征伐人方之事,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有助于挖掘历史真相,故选B项;商朝对外征伐如征人方可能强化王权,但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才确立,商朝为方国联盟制,排除A项;虽然有征伐东夷的记载,但仅凭征伐记载无法得出已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征伐人方,未体现方国联盟分崩离析的状况,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略
5.【官方答案】D【官方解析】春秋时期,后统的政治秩序发生变动,但宗法制仍发挥重要影响。在滕侯、薛侯晋谒顺序之争中,鲁隐公按嫡庶关系支持滕侯的主张,维护了 宗法秩序,故D项正确。题干中鲁隐公安排的是晋谒顺序,没有改革晋遏礼仪,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显示鲁隐公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
6.【答案】C【解析】三家分晋事件中,周王室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侯,看似延续分封制,但晋国作为姬姓封国被异姓大夫瓜分,违背了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原则,体现了分封制的衰落和破坏,故选C项;中央集权制始于秦朝,此时尚未出现,排除A项;贵族世袭特权在战国时期仍存在,三家成为新诸侯后世袭延续,并未被废除,排除B项;周王室分封三家是被迫承认既成事实,显示其权威进一步衰落,而非加强,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略
8.【答案】A【解析】孔子提倡“古乐”,批判“郑声”,因其认为“郑声”会放纵私欲,这与“克己复礼”强调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要求相符,只有这样才能规范行为、避免私欲泛滥,故选A项;“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道德治理国家,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方式,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材料讨论的是音乐观,无关于教育,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强调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战争,与孔子音乐观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墨子主张“非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认为音乐会耽误男耕女织,影响生产,与材料中“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的观点相符,故选B项;孔子是儒家代表,推崇礼乐制度,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维护雅乐作为社会秩序工具,并不反对音乐,排除A项;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倡导仁政,重视礼乐文化,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不批判音乐活动,排除C项;庄子持道家无为观,对音乐态度超然,虽不强调其价值,但未系统反对或批判,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田律》规定遭受旱灾、暴风雨等伤害庄稼的情况要及时报告,体现出国家严密关注农业生产状况,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可能出现的伤害庄稼的情况,并非表明天灾人祸频繁发生,排除B项;虽然有邮传方式,但仅有距离近、远时的传送方式,不能充分证明邮传文书传送系统先进,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受灾情况的上报规定,而非基层社会治理,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在浙、闽以及两广地区设置了多个郡,这意味着这些地区被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东南(如闽浙)和南方(如两广)越族地带,西南地区如巴蜀或云南未被提及,且设郡主要体现领土控制而非加强联系,排除A项;材料仅记录设郡时间和经过,未涉及统治方式或社会状况,史实上秦暴政虽存在但与此处事件无关,排除B项;选项C讨论法家思想统治,材料聚焦行政建置而非思想体系,秦虽推行法家但设郡本身是领土管理行为,未体现全国范围的思想运用,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秦律要求地方政府定期校正度量衡器以确保度量准确,误差超标则官员受罚,这一措施统一了计量标准,防止市场欺诈,保障交易公平,有利于经济秩序的规范,故选A项;材料侧重于度量衡校正的质量控制和官员责任,旨在保证准确性而非突显刑罚残酷性,其本质是经济管理,排除B项;秦朝速亡源于暴政、繁重徭役和农民起义,度量衡校正作为基础性经济政策,并未激化社会矛盾,反而有助于稳定,不构成速亡隐患,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度量衡校正法律规定,未呈现其效果,难说明国家治理有效性,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盐铁官营政策由政府垄断经营高利润的盐铁行业,私商被排除在外,无法获取这些行业的利润,从而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故选C项;该政策旨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中央集权,并未直接限制农业,反而可能通过官营铁器生产保障农具供应,排除A项;盐铁官营主要针对盐铁行业,无法解决私营经济所有弊端,排除B项;垄断经营侧重于财政收入和军事需求,并非以推广铁制农具为主要目标,尽管官营可能增加产量,但推广应用并非直接效果,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略
15.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墓葬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战乱频繁造成社会经济凋敝,B项正确。
16. A
17.
(1)原因:疆域广阔;民族交融与认同;文化吸纳与整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角度:国家治理(中央集权)的连续性;农耕经济的连续性;传统文化的连续性。(6
分)
重大意义:有利于政治制度延续和稳定,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传承推广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儒学发展;有利于文化经典的传承和发展。(6分)
华夏认同的血缘因素:夏朝启继禹位,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成为凝聚华夏民族认同的主要纽带。(4分)
华夏认同的地域因素:商灭夏后,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原为夏朝故地的王畿地区,为内服;间接控制各方国和部族,为外服。内外服制度扩大了商朝的统治范围,使地域关系成为凝聚华夏民族认同的纽带。(4分)
华夏认同的文化因素:周灭商后,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礼乐制度;通过分封将周朝的礼乐文化传播到各地,礼乐文化成为联系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精神纽带,文化因素在凝聚华夏认同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4分)
19.【答案】
(1)具体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2分一点,任答两点4分)
意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也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一点,任答三点6分)
(2)秦朝:郡县制。(2分)
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4分)
汉朝:郡国并行制;(2分)
原因: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