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7.1促进民族团结政治认同责任意识1. 通过制定并践行《我们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2. 通过感悟闽宁协作28年来的奋斗历程,树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增强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1.通过分析闽宁协作的成功实践,理解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科学内涵,增强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政治认同2.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夏的实践成效,认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核心素养目标总议题:闽宁协作,诠释民族团结的时代样本子议题一:从闽宁协作看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制度保障子议题二:从山海巨变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精彩答卷子议题三:从闽宁经验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子议题一从闽宁协作看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制度保障议学情境一从闽宁帮扶看民族政策视频在附件,使用前请自行插入议学任务一结合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民族政策:1.闽宁镇属于哪个行政区划?这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基本政治制度?2.福建省为什么要帮扶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体现我国各民族之间怎样的民族关系,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政策溯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议学提示一1.闽宁镇属于哪个行政区划?这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闽宁镇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中国各民族分布图请结合我国民族分布图,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什么特点?闽宁协作,山海情深从视频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各民族之间有着怎样的民族关系,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议学小结一1.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基本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子议题二从山海巨变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精彩答卷议学情境二从荒芜到繁荣:闽宁镇的振兴之路1996年以前移民拓荒1996-1997年闽宁协作开启2001年闽宁镇成立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16年“输血“到”造血”(经济)荒芜的“干沙滩”199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视频在附件,使用前请自行插入繁荣的“金沙滩”2021年2月,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视频在附件,使用前请自行插入福建籍教师支教闽宁借助“互联网+教育”,闽宁镇与福建两地师生实现了在课堂上的互联互动。闽宁镇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实现了福建共建帮扶的全覆盖。闽宁教育协作续写新时代山海情(教育)仅2024年,宁夏便选派1300多名校长、教师赴福 建跟岗实践、学习交流。福建选派265名校长、教师来宁支教帮扶。闽宁中学学生借助VR技术上地理课28年“山海情”!闽宁携手促就业(就业)28年来33万人次宁夏籍农村劳动力到福建务工。福建在宁企业6623家,援建帮扶车间409个,吸纳就业将近20多万人。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守护幸福“夕阳红”(养老)福宁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养老机构“嵌入”到社区,搭建“一体化资源整合,一站式综合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综合养老服务。闽宁镇福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1. 政策法规保障 :《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固原市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 制度机制创新:永宁县建立“文物局+乡镇文化站+第三方技术团”合作机制,推动非遗项目活态传承3. 活化利用与经济驱动:中卫市通过修缮高庙、鼓楼等文物,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固原市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产品,如须弥山石窟等文化符号成为地方经济新增长点(非遗)古法手工香制作工坊非遗文化进校园闽宁文化交流活动政策活水润文脉,传承创新促发展(文化)议学任务二根据上述情境材料思考:1. 闽宁镇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2.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3. 闽宁协作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团结的时代样本,请你结合闽宁镇的发展,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团结?议学小结二1. 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2. 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1)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③我国各民族人民始终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④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⑤各民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3. 为什么要维护 民族团结?议学小结二子议题三从闽宁经验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红石榴·山海情”闽宁青少年交流主题夏令营议学情境三山海携手,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山海永相连·闽宁一家亲”闽宁青少年手拉手活动“黄河水连闽江水 石榴籽绘同心圆”闽宁青少年手拉手活动议学任务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请你制定并分享《我们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议学活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的民族团结清单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核心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行动践行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行动维度 具体 行动 完成情况 我的收获认知与尊重 从“心”开始 1. 学唱一首歌2. 了解一个故事 主动搜集并了解一个民族团结模范故事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3. 观看一部影视 如观看《山海情》等反映民族团结、东西部协作的影视作品片段。沟通与行动 从“手”做起 4. 交一个朋友 主动与班级或社区里不同民族的同学组队学习、参与活动,成为“手拉手”好朋友。5. 分享一次见闻 在课堂、班会或小组中,大方分享自己了解的家乡变化、民族风情或民族团结故事。担当与展望 从“梦”展望 6.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思考未来如何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7.. 参与一次实践 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民族团结主题征文、绘画、演讲或志愿服务等活动。议学小结三青少年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 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理解并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2. 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内心,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3. 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公民责任,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积极与各民族同学朋友交往交流交融。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议学升华议学总结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7.1 促进民族团结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安排,中本课时涉及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内容: 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教育主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教学提示建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议题,认识各民族相互尊重的重要性,讨论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 课程目标: 总目标: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能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责任意识: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课时教材 分析 本课时是九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主题下的关键课程,深刻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五位一体”看,经济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发展,政治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平等权利,文化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上巩固和谐民族关系,生态上共建美丽中国,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核心价值观看,它直接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和谐、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民层面的爱国与友善,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 本课时聚集民族团结,承接第五课“文化血脉”中“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这一知识,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实践支撑,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对我国多民族国情有初步认知,但可能存在认识碎片化、情感体验不深的问题。他们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能理解政策与原则,但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民族团结的战略意义理解尚浅。部分学生可能受网络信息影响,存在潜在偏见。教学需通过鲜活案例和互动活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共情,引导其从情感认同升华为理性认同和自觉行动。教学重难点 认识我国民族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1、通过分析闽宁协作的成功实践,理解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科学内涵,增强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政治认同 2.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夏的实践成效,认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道德修养:培养尊重各民族文化的道德情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责任意识:认识到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通过制定并践行《我们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将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设计思路 总议题 闽宁协作,诠释民族团结的时代样本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 从闽宁协作看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制度保障情境一 从闽宁帮扶看民族政策(闽宁镇新貌、各民族分布图等)任务一 政策溯源(思考行政区划、帮扶原因、民族关系与方针)知识一 民族概况、分布格局、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议题二 从山海巨变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精彩答卷 情境二 闽宁镇的全面发展(经济、教育、就业、养老、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任务二 分析全面发展成就及其意义知识二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国家采取的措施、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议题三 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境三 山海携手,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红石榴·山海情”青少年交流活动)任务三 制定并分享《我们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知识三 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义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学生的行动路径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 播放或展示“闽宁协作,山海情深”相关短视频或图片,引出总议题:“闽宁协作,诠释民族团结的时代样本”。 1. 聆听总书记讲话,感受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2. 观看情境材料,初步感知闽宁协作的巨大成就,进入学习情境。设计意图通过权威论述和鲜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氛围,明确本课学习主题和核心任务。议题一 从闽宁协作看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制度保障1. 呈现情境一:展示“闽宁新貌”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图、“闽宁协作 山海情深”示意图等。2. 发布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议学任务一”的两个问题。3. 引导议学: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议学小结一”进行归纳提升。 1. 观察与思考:结合情境材料,思考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分布特点。2. 探究与回答: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回答议学任务一的问题。3. 归纳与建构:在教师引导下,梳理并掌握我国的基本民族国情、民族政策和制度。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情境和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自主建构关于我国民族概况、分布格局、基本方针和政治制度的知识体系,奠定本课知识基础。议题二 从山海巨变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精彩答卷1. 呈现情境二:通过时间轴、对比图、数据、新闻报道等形式,分别展示闽宁镇在经济、教育、就业、养老、文化五个方面的具体发展成就。2. 发布任务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思考并回答“议学任务二”的三个问题。3. 引导议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利用“议学小结二”进行总结,强调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 分析与概括:阅读不同领域的材料,概括闽宁镇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2. 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及闽宁协作的国家意义。3. 理解与认同: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以及“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共同体意识。设计意图通过多维度、详实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支持下取得的全方位进步,理解促进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深化对民族团结战略意义的认识。议题三 从闽宁经验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1. 呈现情境三:展示“红石榴·山海情”“黄河水连闽江水”等闽宁青少年交流活动的图片。2. 发布任务三: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义务,并组织开展“议学活动”——制定并分享《我们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3. 引导升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进行升华,强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 感受与共鸣:通过同龄人的交流活动,体会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何在青少年心中播下。2. 践行与担当:结合自身实际,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制定个人的《民族团结行动清单》,并自愿分享。3. 立志与升华:聆听总书记讲话,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设计意图将宏观政策与个人行动相联系,通过制定行动清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实现从知到行的飞跃,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突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难点。板书设计 总议题:闽宁协作——诠释民族团结的时代样本一、民族政策与制度保障(知)- 概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方针: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二、全面发展与共同繁荣(行)- 成就:经济、教育、就业、养老、文化- 原因:增进团结、缩小差距、必由之路- 措施: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就业社保、文化保护交流三、铸牢共同体意识(信)- 公民:神圣职责、光荣义务- 行动:认知尊重、沟通行动、理想担当- 升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闽宁协作”为主线,案例鲜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议题设置层层递进,学生参与积极,行动清单的制定将认知转化为责任担当,核心素养落实较好。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偏大,部分环节讨论时间稍显仓促,对“铸牢”意识的深度挖掘有待加强。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设计更具梯度的活动。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