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件(共6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8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件(共67张ppt)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026新高考(部编教材)一轮复习
《哲学与文化》 专题八
目录
目录
1
考纲考情分析
2
思维体系构建
3
核心考点突破
5
易混易错辨析
6
真题好题演练
精选典例精析
4
1
2
3
4
5
6
考情考向
2025年 唯物论 山东T9:广东T8:湖北T20(2):江苏T7:河南T17:云南T9;浙江1月T13 辩证法 联系观 山东T7、20(1):广东T10:湖南T8;安徽T8:云南T8:浙江1月T25(2)
发展观 湖南T20(1):湖北T14、16:黑吉辽蒙T10;
矛盾观 湖南T7:江苏T18;河北T8;黑吉辽蒙T19;陕晋宁青T9;浙江1月T14;
认识论 山东T8:北京T2、4:江苏T8;河北T9:河南T11;云南T18;黑吉辽蒙T9:陕晋宁青T7 社会历史观 广东T9;江苏T9;河北T19;河南T12:浙江1月T15、25(1) 人生观 广东T19(1);湖北T4;安徽T20;陕晋宁青T19;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功能:广东T11; 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T3;广东T19(2);云南T10;浙江1月T16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T16:湖南T9:湖北T9;湖北T15;江苏T10;河南T13;安徽T9;黑吉辽蒙T11; 文化交流:湖南T10;河北12;安徽T10;陕晋宁青T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山东T18;河北19(1);陕晋宁青T8:浙江1月
考情考向
2024年 哲学概论 2024年6月浙江T13;甘肃T8 唯物论 新课标卷T18:北京T3、T4;广东T9;湖南T7、T8;湖北T14;黑吉辽T9;2024年1月浙江T14江苏T7:河北T9 辩证法 联系观 黑吉辽T19(2);北京T4;2024年6月浙江T14;甘肃T9;河北T10;江西T7
发展观 山东T11;广东T11;黑吉辽T10;2024年1月浙江T26(1);
矛盾观 广东T10;山东T9、T10:2024年6月浙江T15;江苏T8;福建T14;天津T18;广西T19(1):贵州T10
认识论 湖北T13;江苏T21;贵州T11 社会历史观 2024年1月浙江T16(2):2024年6月浙江T26(1);甘肃T19(1);重庆T17(4);江西T8、T19;在建T20(1) 人生价值观 山东T19(1);湖南T20(1);湖北T14:2024年1月浙江T15;河北T21(1);天津T12:广西T9;贵州T21(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功能:湖南T9:新课标卷T39(1) 文化传承与发展:新课标卷T19;湖北T15;黑吉辽T8;2024年1月浙江T17;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T3;黑吉辽T19:湖北T19(1):2024年1月浙江T16 文化交流:北京T16;山东T9:黑吉辽T8:广东T19(1):安徽T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广东T12:新课标卷T19;2024年1月浙江T17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时代精神的精华 2022 ●浙江6月27题;2023●新北京T5;2023●浙江6月T17; 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论 2022●山东卷7题; 2023 ●浙江1月18题;2023●北京T5;2023●湖南T20; 物质和意识
2022●辽宁9题;2022●海南23题 ;2023●北京T2;2023●浙江6月T17;2023●浙江6月T5;2023●山东T11;2023●山东T10;2023●湖北T15、T14; 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2●山东19(3);北京6题; 2022 ●辽宁10题;海南13题;2023●北京T5、T2;2023●浙江6月T30;2023●湖南T9; 联系观
2022●山东8题;浙江6月28题;2023●山东T9;2023●湖南T9; 发展观
2022●山东7题;辽宁T20(1);浙江6月30题、38题; 2023 ●浙江1月31题;2023●北京T16、T2;2023●浙江6月T18;2023●山东T18;2023●湖南T8;2023●湖南T9; 矛盾观
认识论 2022●北京5题;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3;;2023浙江6月T19;2023●浙江6月T17;2023●山东T10;2023●湖北T1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特征
2022●山东T9、北京T7、T16;浙江6月T29;2023 ●浙江1月T19;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3;2023●山东T9;2023●湖北T14; 认识的发展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 2022●山东T8;北京T4;2023●浙江6月T10;2023●山东T11;2023●山东T10;2023●山东T1;2023●湖北T20、T15;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主体
人生价值观 2022●山东T10;2023浙江6月T19; 人的价值
2022●辽宁T11;浙江6月T31;2023●新课标T15; 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022●山东T19(2);北京T7;辽宁T11;海南T12;浙江6月T23;2023●湖南T10; 文化的作用
2022●辽宁T10; 2023 ●浙江1月T20;2023●新课标T10; 文化交流与发展
2022●浙江T25、26; 2023 ●浙江1月T21;2023●新课标T7;2023●湖北T20; 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辽宁T20(3) ;海南T24;浙江6月T24,2023 .浙江1月T22;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17;2023●浙江6月T20;2023●山东T18;2023●山东T1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3●北京T20;2023●北京T4;2023●北京T1;2023●浙江6月T2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情考向
01
返回
考纲考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核心素养
02
政治认同
01
科学精神
认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03
公共参与
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02
思维体系构建
返回
考纲考情分析
全书主线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学生运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从一般到个别
第三单元脉络
哲学
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观)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什么是文化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 的功能
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面向世界博彩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基础前提
第八课识体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含义: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地位: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特征: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要求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民族文化
多样性
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态度: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意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态度: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推动文化的发展
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错误观点
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彩众长
立足国性,交流互鉴
03
核心考点突破
返回
考纲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考点
考点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01
0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吸收外来
0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考点一知识体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性
多样性
原因
态度
地位
表现
形成
意义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建他民族文花
尊重差异,理解性,和睦相处
中国旅游热里,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场景。新疆那拉提草原上,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民宿里,游客学着弹冬不拉,就着奶酒听《玛依拉》,歌声里满是游牧生活的气息;大理古城的三月街,白族扎染铺子挨着现代文创店,彝族火把节时,五湖四海的人起举起火焰,热闹里透着独特的风情。
福建土楼景区,客家人的圆楼引得不少人驻足,楼里时而传出客家山歌,时而响起西洋歌剧,两种声音在楼里交织。拉萨八廓街,转经的信徒和拍写真的年轻人各得其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各族游客笑着互相泼水,水花里都是欢喜。这些场景凑在一起,像一幅鲜活的画,各有各的模样,又格外和谐。
议学情境一
中国旅游热的背后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知识,分析为什么各地的文化是不相同的。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①各地文化不同,源于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新疆冬不拉、《玛依拉》承载哈萨克族游牧印记,是该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符号,体现文化民族性--各民族文化扎根自身历史、地理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
②大理扎染、客家山歌、傣族泼水节等,映射不同民族智慧。各民族在不同脉络中发展受地域等影响形成多样文化,而多样性根基正是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
议学提示
考点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民族文化的地位
2、民族文化的形成
3、民族文化的作用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民族文化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分为两个维度
对外: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
对内:中国56个民族,每种民族文化各有特色;
注意:
民族历史产物和人民智慧结晶,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注意:这里的价值观更加侧重于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例如:探戈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探戈诺舞,探戈是摩登舞中较为特殊的舞蹈,是摩登舞中唯一一个带有拉丁特色的舞蹈。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随着黑奴贩卖进入美洲,融合了拉美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了舞姿优雅洒脱的墨西哥探戈和舞姿挺拔、舞步豪放健美的阿根廷探戈随后传入欧洲,随后不断融合发展至今。
如:蒙古族射箭住在蒙古包里,喝酥油茶青稞酒,傣族人住竹楼,跳孔雀舞,吃竹筒饭等,回族不吃猪肉,藏穿着宽松的长袍
如:名字的写法,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拓展提升: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考点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点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与原因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基础
首先要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
考点二知识体系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意义
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议学情境二
“ChinaTravel”中国游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ChinaTravel(中国游)正在成为全球旅游市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不仅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关,更在于人们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理解的渴望。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未来,随着更多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以及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加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共同见证并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之中。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近年来中国游爆火的驱动因素。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①“中国游”反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成果,增强了“中国游”的魅力与吸引力。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国际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高效。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从而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议学提示
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交流的原则
3、进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的要求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老师人类文化的发展。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
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文化交融的必要性
2、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3、民族文化的作用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①对本国而言: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怎样交融)
②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突破提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区别与联系
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定义不同
侧重不同
发展的状态不同
意义不同
联系 文化交流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点三二知识体系
面向世界博彩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保持开放的心态
文化复古主义
全盘西化论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原因
要求
原因
要求
必要性
重要性
洋为中用
坚守中华立场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近年来,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议学情境三
讲好中国故事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运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
③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现代科技等,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议学提示
考点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
①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③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2、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
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
②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精析突破
精析突破
第二部分
考点精析,难点突破!
知识提炼
1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个必然性: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3条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5个关键: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04
返回
精选典例精析
1 . (2025·云南·高考真题)“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低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这首上世纪60年代传遍大江南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在2024年“首届云南民歌大家唱”赛歌会再次唱响,引起了台上台下各族群众的热烈响应。由此可见( )
①民歌成为人们向往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新形式
②这首歌唱出了阿佤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③“民歌大家唱”能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④赛歌会展现了民族间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C
【详解】①:民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人们向往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新形式,①说法错误。
②:从歌词“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可以明显看出这首歌唱出了阿佤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②符合题意。
③:“首届云南民歌大家唱”赛歌会聚集各族群众,通过民歌共享文化、增进交流,体现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③符合题意。
④:赛歌会展现的是文化共鸣与情感联结,民族间通过民歌进行交流,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2 . (2025·全国·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等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纪录片或聚焦社会责任,或介绍传统文化,或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发热烈反响。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 )
①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
②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本质内涵
③表明文化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
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B
【详解】①:中外合拍纪录片或聚焦社会责任,或介绍传统文化,或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发热烈反响,说明中外合拍纪录片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①④正确。
②: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并未发生变化,②排除。
③: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作用,而不能决定文化作用的性质,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精选典例精析
3 . (2025·甘肃·高考真题)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4年11月,中国在希腊雅典成立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汲取世界文明智慧,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古典学研究智慧。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②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要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文明交流互鉴要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A
【详解】①:中国在希腊雅典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古典学研究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①符合题意。
②: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不是"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②错误。
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汲取世界文明智慧,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③符合题意。
④: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是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
精选典例精析
4 . (2025·安徽·高考真题)村歌越山海,乡音唱中国。3月31日,2025年“四季村歌”活动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来自19个省区市的“村歌”团队齐聚南宁民歌湖畔,草原牧歌悠远壮阔、沂蒙小调清新质朴、陕北民歌高亢热烈、江南小曲舒缓婉转……一首首经典“村歌”,萌生于乡野沃土间,跨越千年,历久弥新,是劳动人民最浪漫的告白。世代传唱的经典“村歌”( )
①奠定了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彰显中华文化是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
③体现了扎根民族土壤的文化有其独特魅力
④说明文化交流交融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C
【详解】①:该选项夸大了经典“村歌”的作用,①错误。
②:材料中提到“一首首经典‘村歌”,萌生于乡野沃土间,是劳动人民最浪漫的告白”,这表明经典“村歌”这种文化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彰显了中华文化是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②正确。
③:从"草原牧歌悠远壮阔、沂蒙小调清新质朴、陕北民歌高亢热烈、江南小曲舒缓婉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村歌”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这些“村歌”扎根于不同的民族土壤,体现了扎根民族土壤的文化有其独特魅力,③正确。
④:文化交流交融对民族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5 . (2025·湖北·高考真题)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
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年画是体现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独特文化符号
②一定时期的年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
③内容形式各异的年画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历久弥新的年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D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而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并不是体现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独特文化符号,①错误。
②:从传统年画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画再到2025年年画的变化,能看出年画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说明一定时期的年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②正确。
③:优秀文化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内容形式各异的年画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不一定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错误。
④: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久弥新的年画在发展中不断丰富世界文化,④正确。
精选典例精析
6 .(2025·江苏·高考真题)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D
【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
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
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精选典例精析
7 . (2024·江苏·高考真题)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选取《郑和航海图》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与城市盛产的优质咖啡豆,精制出不同风味的咖啡,让公众在享用咖啡的同时可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感受各国历史文化,体验“古今穿越”的愉悦感,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
B.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C.文化创新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
D.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A
【详解】A: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此创新之举,让公众在享用咖啡的同时可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感受各国历史
文化,体验“古今穿越”的愉悦感,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水平,A符合题意。B:材料强调的是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实现了在对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基础上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并不是强调“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B排除。
C:材料强调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精制出不同风味的咖啡,让公众感受各国历史文化,这并不涉及文化创新对人民群众文明素养的作用,C排除。
D: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产业化,D排除。故本题选A。
精选典例精析
8 .(2024·全国·高考真题) 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
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C
【详解】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
②: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②正确。③: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區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③正确。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9 . (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
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D
【详解】②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材料信息,中法两国开展木质遗存保护合作,说明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也说明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中法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②④入选。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对中法双方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具有国际法效力,错误。③:中法两国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③排除。故答案选D。
精选典例精析
10 . (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C
【详解】①: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
②③:材料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①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各国应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继承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又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的长处,为本国文化汲取了营养,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
精选典例精析
05
返回
易混易错辨析
1.发展文化必须要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2.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
4.文化多样性能使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步发展。
【提示】错在“同步发展”,不可能实现同步发展。
【提示】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提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提示】错在“消除”。
易混易错辨析
5.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6.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7.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8.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相互认同,消除差异。
【提示】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提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提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易混易错辨析
9.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0.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11.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提示】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提示】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提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
【提示】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易混易错辨析
返回
06
真题好题演练
见word文档——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