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7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7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78张ppt)

资源简介

(共78张PPT)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2026新高考(部编教材)一轮复习
《哲学与文化》 专题七
目录
目录
1
考纲考情分析
2
思维体系构建
3
核心考点突破
5
易混易错辨析
6
真题好题演练
精选典例精析
4
1
2
3
4
5
6
01
返回
考纲考情分析
考情考向
2025年 唯物论 山东T9:广东T8:湖北T20(2):江苏T7:河南T17:云南T9;浙江1月T13 辩证法 联系观 山东T7、20(1):广东T10:湖南T8;安徽T8:云南T8:浙江1月T25(2)
发展观 湖南T20(1):湖北T14、16:黑吉辽蒙T10;
矛盾观 湖南T7:江苏T18;河北T8;黑吉辽蒙T19;陕晋宁青T9;浙江1月T14;
认识论 山东T8:北京T2、4:江苏T8;河北T9:河南T11;云南T18;黑吉辽蒙T9:陕晋宁青T7 社会历史观 广东T9;江苏T9;河北T19;河南T12:浙江1月T15、25(1) 人生观 广东T19(1);湖北T4;安徽T20;陕晋宁青T19;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功能:广东T11; 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T3;广东T19(2);云南T10;浙江1月T16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T16:湖南T9:湖北T9;湖北T15;江苏T10;河南T13;安徽T9;黑吉辽蒙T11; 文化交流:湖南T10;河北12;安徽T10;陕晋宁青T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山东T18;河北19(1);陕晋宁青T8:浙江1月
考情考向
2024年 哲学概论 2024年6月浙江T13;甘肃T8 唯物论 新课标卷T18:北京T3、T4;广东T9;湖南T7、T8;湖北T14;黑吉辽T9;2024年1月浙江T14江苏T7:河北T9 辩证法 联系观 黑吉辽T19(2);北京T4;2024年6月浙江T14;甘肃T9;河北T10;江西T7
发展观 山东T11;广东T11;黑吉辽T10;2024年1月浙江T26(1);
矛盾观 广东T10;山东T9、T10:2024年6月浙江T15;江苏T8;福建T14;天津T18;广西T19(1):贵州T10
认识论 湖北T13;江苏T21;贵州T11 社会历史观 2024年1月浙江T16(2):2024年6月浙江T26(1);甘肃T19(1);重庆T17(4);江西T8、T19;在建T20(1) 人生价值观 山东T19(1);湖南T20(1);湖北T14:2024年1月浙江T15;河北T21(1);天津T12:广西T9;贵州T21(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功能:湖南T9:新课标卷T39(1) 文化传承与发展:新课标卷T19;湖北T15;黑吉辽T8;2024年1月浙江T17;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T3;黑吉辽T19:湖北T19(1):2024年1月浙江T16 文化交流:北京T16;山东T9:黑吉辽T8:广东T19(1):安徽T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广东T12:新课标卷T19;2024年1月浙江T17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时代精神的精华 2022 ●浙江6月27题;2023●新北京T5;2023●浙江6月T17; 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论 2022●山东卷7题; 2023 ●浙江1月18题;2023●北京T5;2023●湖南T20; 物质和意识
2022●辽宁9题;2022●海南23题 ;2023●北京T2;2023●浙江6月T17;2023●浙江6月T5;2023●山东T11;2023●山东T10;2023●湖北T15、T14; 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2●山东19(3);北京6题; 2022 ●辽宁10题;海南13题;2023●北京T5、T2;2023●浙江6月T30;2023●湖南T9; 联系观
2022●山东8题;浙江6月28题;2023●山东T9;2023●湖南T9; 发展观
2022●山东7题;辽宁T20(1);浙江6月30题、38题; 2023 ●浙江1月31题;2023●北京T16、T2;2023●浙江6月T18;2023●山东T18;2023●湖南T8;2023●湖南T9; 矛盾观
认识论 2022●北京5题;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3;;2023浙江6月T19;2023●浙江6月T17;2023●山东T10;2023●湖北T1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特征
2022●山东T9、北京T7、T16;浙江6月T29;2023 ●浙江1月T19;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3;2023●山东T9;2023●湖北T14; 认识的发展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 2022●山东T8;北京T4;2023●浙江6月T10;2023●山东T11;2023●山东T10;2023●山东T1;2023●湖北T20、T15;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主体
人生价值观 2022●山东T10;2023浙江6月T19; 人的价值
2022●辽宁T11;浙江6月T31;2023●新课标T15; 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022●山东T19(2);北京T7;辽宁T11;海南T12;浙江6月T23;2023●湖南T10; 文化的作用
2022●辽宁T10; 2023 ●浙江1月T20;2023●新课标T10; 文化交流与发展
2022●浙江T25、26; 2023 ●浙江1月T21;2023●新课标T7;2023●湖北T20; 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辽宁T20(3) ;海南T24;浙江6月T24,2023 .浙江1月T22;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17;2023●浙江6月T20;2023●山东T18;2023●山东T1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3●北京T20;2023●北京T4;2023●北京T1;2023●浙江6月T2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情考向
新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
02
政治认同
01
科学精神
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03
公共参与
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02
返回
思维体系构建
全书主线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学生运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从一般到个别
第三单元脉络
哲学
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观)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什么是文化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 的功能
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面向世界博彩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第七课脉络
一般到个别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中华
传统文化
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当代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②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有助于正确谁知和处理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态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作用: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
中华
民族精神
精华
继承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
03
返回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
考点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01
0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观
0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考点一知识体系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什么是文化
哲学上的价值
人的价值
价值观
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文化的功能
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内涵
载体
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幕、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西夏王朝的历史秘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它也将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西夏陵的申遗成功,它将促进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它将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它将提高全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议学情境一
戈壁深处的文明解码:一部活态的“多元一体”史诗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西夏陵和贺兰山都属于文化吗,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意义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西夏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属于文化,贺兰山是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
①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见证。其申遗成功,既强化了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也推动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风尚形成。
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功能,它印证了党项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西夏陵是党项族历史的“活化石”,申遗成功能增强党项族后裔及当地民众的文化归属感,促进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中增进团结,为社会和谐注入情感纽带;@)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反作用于经济。遗产地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议学提示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社会性),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
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
政治
决定
反映
反映
决定
决定
经济
集中表现
基础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4、文化的核心: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6、文化的载体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注意: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②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③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文明: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2)文化: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共同点与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1)含义与具体形式: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2)文化载体的作用(两者关系) :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注意: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突破提升:多角度把握文化的社会作用
角度 影响
作用对象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不同性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民族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民菜道路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文化的功能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四大基本功能
2、文化的影响/作用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1)对个人的影响
①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对民族的影响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③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二知识体系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交锋、
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交锋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形成
特点
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的考古与发现,让今人得以窥见一个千年前持续近两百年的王朝之历史面貌,有着“见证消逝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人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世遗大会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他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义务,持续努力确保西夏陵突出价值得到广泛传播、永续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并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和案例,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支持,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议学情境一
西夏陵申遗成功:见证王朝兴衰,诠释文化交融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运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知识,分析传承和发展西夏陵的时代价值。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①中华文明具有从未中断的连续性,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的物质遗存,是这一特性的生动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陵塔既不同于唐宋帝陵,也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墓葬,是党项族在吸收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有利于引导我们守正创新、开拓进取,赓续和发展中华文明
③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西夏陵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世界民族文化。
⑤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秉持平等互利和谐共处,西夏陵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和平交往。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
议学提示
考点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
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创新变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考点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为什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考点三知识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新性发展
重要性:结晶+精神动力+风貌特征和精神 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时代性:(1)表现;(2)伟大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如何培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创造性转化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西夏陵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西夏陵文物中凝结的工匠智慧与技艺。正是那些在琉璃烧制、石雕雕琢、夯土筑造中倾注的匠心,让文物得以承载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价值,成为申遗路上打动世界的“硬核底气”琉璃鸱吻残件釉色均匀,龙首鳞爪刻痕规整,显露出对窑温、釉料的极致把控;西夏文碑刻笔画刚劲,兼具汉字规整与游牧粗犷,是书写者对文字美学的雕琢。“摩羯鱼”构件吸纳印度、波斯元素重构本土审美,体现兼容中的创新。这些文物以精准、创新与务实,诠释着西夏工匠在多元文明碰撞中,将技艺升华为文化表达的匠
心。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可持续利用的起点。在保护基础上,西夏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之路依托遗址资源,打造集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研学基地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西夏博物馆新馆运用数字沙盘全息投影等技术,系统展示西夏文字、佛教艺术等文化成就;遗址公园开通考古探秘游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西夏文明。
议学情境一
听说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些珍贵文物开启了热聊模式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运用西夏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之路,这对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谈谈西夏陵的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广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1)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科技赋能打破时空壁垒,让文化“可触可感”。既守护好历史的根脉,又以创新方式连接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2)①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弘扬这种工匠精神,能让西夏陵的故事超越“遗址考古”的范畴,让观众在工艺细节中读懂民族精神的历史脉络。
②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西夏陵的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广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当世界看到西夏工匠如何将本土智慧与多元文化融合,看到中华文明在工艺创造中展现的生命力,西夏陵的故事便成了向世界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
议学提示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创造性转化(继承)的要求
2、创新性发展(创新)的要求: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它要求:
(1)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2)途径: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3)目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1)标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2)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京完善,
(3)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突破提升:比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实质 强调继承 强调创新
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前者是后者的前奏,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创造性转化(继承)的要求
2、爱国主义的地位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结晶+精神动力+风貌特征和精神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①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精神支柱
体现
体现
体现
体现
突破提升: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凝聚作用: 精神纽带 维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
支撑作用: 精神支柱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激励作用: 精神动力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指引作用: 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4、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5、如何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表现: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2)伟大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①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③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④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突破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时代 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形成的具体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精析突破
精析突破
第二部分
考点精析,难点突破!
1、文化的内涵
从产生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从本质看 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及其产品,是-种社会精神力量
从范围看 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9语鲁和文学等)
从形式看 从静态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从动态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这种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从性质看 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肿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考点一:继承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考点一:继承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2、文化的特点
文化与实践的联系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文化与载体的关系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 文化的载体
角度 价值作用 具体内容
社会 精神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主要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个人 文化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全面发展 提升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角度汇总
考点一:继承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知识提炼
1个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项要求: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3个内涵:文化的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个作用: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04
返回
精选典例精析
1 . (2025·湖南·高考真题)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中,十多万湖湘子弟兵怀着极大民族义愤、浴血奋战,以身许国,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抗战精神的锻造形成,凝聚着湖南儿女的血性担当。这启示( )
①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抗战精神已融入湖湘传统文化忠诚与担当的优良品格中
④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锻造抗战精神的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A
【详解】①:在抗战中,伟大抗战精神得以锻造形成,凝聚着湖南儿女的血性担当,这表明民族精神是在抗战这样的风雨磨难中不断发展的,抗战的艰难历程促使不屈的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①符合题意。
②:十多万湖湘子弟兵怀着极大民族义愤、浴血奋战,以身许国,这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动员和鼓舞着他们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说明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力量,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湖湘子弟兵在抗战中展现的精神凝聚成抗战精神,而不是抗战精神融入湖湘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中,而且材料强调的革命文化,不涉及传统文化,③排除。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在抗战时期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不是锻造抗战精神的载体,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精选典例精析
2 .(2025·广东·高考真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历经传承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公共领域,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先烈纪念日礼敬仪式等均有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在社会及个人领域,诞生礼、成人仪式、职业礼仪等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样式。由此可见( )
①礼仪文明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②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③礼仪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功能
④传统礼仪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C
【详解】①:文化软实力涉及诸多方面,如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力等。礼仪文明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①错误,排除。
②:材料中提到在国家公共领域,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等礼仪活动有力提升了国家形象。这表明礼仪文化在构建现代国家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展现国家文明、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价值,②正确。
③:在社会及个人领域,诞生礼、成人仪式、职业礼仪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样式。这说明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产生影响,起到成风化人、潜移默化塑造人的作用,是重要的文化载体,③正确。
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传统礼仪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素养,④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3 . (2025·湖北·高考真题)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孕育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该精神是首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遵义会议精神( )
①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④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D
【详解】①: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非遵义会议精神,①错误。
②: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确。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不是遵义会议精神,③错误。
④:遵义会议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等品质,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具有重要意义,④正确。故本题选D。
精选典例精析
4 .(2025江苏·高考真题)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某自治州以“非遗+”模式为切口,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推进非遗相关制度建设,探索激发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让非遗深嵌于当地各族人民现代生活,营造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该地的做法( )
①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保障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③在非遗保护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展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 A
【详解】①:题干强调“让非遗深嵌于当地各族人民现代生活,营造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各族群众在共同文化体验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主要强调非遗保护,通过“非遗+”模式传承中华文化、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氛围,并未直接涉及保障当地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②不符合题意。
③:非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该地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推进非遗相关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做法,使得各族人民在非遗保护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重点在于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优势,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精选典例精析
5 .(2025·河北·高考真题) 以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诞生为主题的情景短剧《五一大会》,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集非遗体验、红色展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独特魅力,也为当地手工艺者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材料表明( )
①自治区党委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②民族平等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基本方针
③红色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④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的融合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D
【详解】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机关,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团结,而不是民族平等。而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基本方针,②说法错误。
③:该剧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独特魅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③观点符合题意。
④:集非遗体验、红色展演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手工艺者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表明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的融合推动民族地区发展,④观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精选典例精析
6 .(2025北京·高考真题) 2025年春天,“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部分作品如上图所示)对观众开放,展出的作品全部由青年学生精心绘制,以“红色地标、伟大觉醒、中流砥柱、红色黎明、进京赶考”5个板块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展出的手绘作品( )
①传承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血脉,展现了党和人民共同谱写的奋斗乐章
②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③复原了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成为百年红色记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用青春之画笔描绘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励青年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B
【详解】①:作品通过描绘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传承了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血脉,生动展现了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篇章,契合展览“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的主题,①正确。
②:展览的主线是党的光辉历程(从革命斗争到建立新中国),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但展览板块(如“伟大觉醒”“进京赶考”)更侧重于革命历史和党的奋斗,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该选项中“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展出的手绘作品有利于展现和传播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复原”革命原址的文化价值,③排除。
④:展出的手绘作品全部由青年学生精心绘制,以“红色地标、伟大觉醒、中流砥柱、红色黎明、进京赶考”5个板块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这说明这些手绘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用青春之画笔描绘党的初心和使命,有利于激励青年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④正确。故本题选B。
精选典例精析
7 . (2025黑吉辽蒙·高考真题)天青、月白、暮山紫……中国传统色的命名,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古人在观察自然风物和时序变换时,将所见所感融入色彩,并赋予其审美和象征意义。作为东方韵味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色在现代艺术及设计中焕发出新光彩。可见,中国传统色( )
①命名的方式体现了古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②折射出了中国人世代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③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审美及精神追求的物化形式
④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和创新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A
【详解】①:古人在观察自然风物和时序变换时,将所见所感融入色彩,并赋予其审美和象征意义。可见,中国传统色命名的方式体现了古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①正确。
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天人合一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而不是民族精神,②错误。
③:中国传统色的命名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和象征意义,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审美及精神追求通过色彩这种形式展现出来,是物化形式,③正确。
④:材料主要强调中国传统色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精神追求,未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8 . (2025黑吉辽蒙·高考真题)“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在多丘陵、少平原的湘中雪峰山脉腹地,当地居民经长期探索,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及特殊水源,构筑了独特的水田工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材料表明,该梯田( )
①反映了智慧的中国古人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解
②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条件
③体现出人民群众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源泉
④展示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力体现者的卓越创造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B
【详解】②:居民依据当地物质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构筑了紫鹊界梯田,而不能说该梯田是其改造自然的物质条件,②排除。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③排除。
①④:该梯田是当地居民智慧、卓越创造力的体现,表明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①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精选典例精析
9 .(2024·江西·高考真题) 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B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正确,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而不仅指革命精神,②错误。③: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③错误。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
精选典例精析
10.(2024·浙江·高考真题)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浙江修缮运河古镇,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沿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使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品质、民生福祉的提升实现同频共振。上述做法( )
①丰富了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
②巩固了大运河文化在浙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③实现了大运河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④促进了沿线各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协同推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B
【详解】①④:浙江修缮运河古镇,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沿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这些做法丰富了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促进了沿线各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协同推进,正确。②:大运河文化在浙江发展中的地位不是通过材料中的做法才得以巩固,夸大了该做法的作用,②错误。③: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没有体现大运河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精选典例精析
11 . (2024·浙江·高考真题)《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C
【详解】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④: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②③:《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说明《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研究其承载的文化;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精选典例精析
12 .(2024·甘肃·高考真题) 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
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
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精选典例精析
【答案】D
【详解】①③: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不涉及自然观,④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展出了彝文古箱、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说明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说明具中华文化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精选典例精析
05
返回
易混易错辨析
1.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纯自然的东西也能成为文化。
3.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进步了。
【提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提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提示】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提示】纯自然的东西不能能成为文化。
【提示】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易混易错辨析
6.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7.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本身。
8.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9.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0.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提示】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提示】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提示】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提示】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提示】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易混易错辨析
11.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13.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14.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5.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提示】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提示】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提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易混易错辨析
1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7.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19.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0.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抛弃传统文化,打造全新形式。
【提示】错在“抛弃”。
【提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提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易混易错辨析
2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2.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2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24.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2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团结统一;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体现爱国主义。
【提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属于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提示】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提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提示】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提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易混易错辨析
返回
06
真题好题演练
见word文档——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