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A 2.B 3.D 4.C 5.B 6.D 7.A 8.C 9.D 10.B 11.A 12.C13.B 14.A 15.A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16.趋势:时空限制逐渐放宽;民营商业日益发展;市场专业化不断增强;商业资本日益集中;交易商品逐渐生活化;行业组织性有所增强;白银最终成为主要交易货币;政府对外贸易走向保守。(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2)共同因素:衣业、手工业的发展;统治政策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城市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共4分)启示: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适度实行宏观调控;完善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开放与内需并重。(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共4分)17.“中国”“社会”“问题”等高频词,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交织的动荡时局(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救亡与启蒙主题);“科学”“方法”“思想”等高频词,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科学、理性成为改造国民性的核心工具(如“德先生”“赛先生”思想传播);“世界”“国家”“英国”“日本”等高频词,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秩序重构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探索(如巴黎和会外交觉醒);“经济”“工业”“运动”等高频词,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期与社会变革实践(如国货运动、工人运动崛起);“主义”“哲学”“文化”等高频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等多元思潮碰撞的思想解放浪潮。(每点2分,共10分)18.抗战与民族觉醒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中华民族走向觉醒、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转折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华文明陷入了深重的生存危机。尊西崇新思潮的泛滥和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丧失。抗日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战争的严峻形势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仅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还不够,中华民族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展现出高度的文明自觉。早期“打倒传统”的激进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明确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文明传承问题上的重要转变。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文明蒙尘”走向文明自觉的重要转折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伟大觉醒和在文明中的浴火重生。(10分)19.(1)意义:证实了殷商历史的存在;弥补了传统史书对殷商历史记载的不足;为研究殷商的政治制度(如王位继承、等级制度等)、宗教信仰(祭祀情况)、社会礼仪(朝聘贡巡、军事联盟、通婚等礼仪)等提供了原始资料;有助于了解殷商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不同点:“世界史”出现时间较早,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将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以欧洲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全球化趋势的反映,重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全面客观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每点3分,共6分)20.(1)史料价值:主要展品均属于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2分)①“钢轨”“股票”等文物,有助于了解汉阳铁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等。②“考试卷”有助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③《劝学篇》对于研究晚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或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给2分)这些展品对于了解晚清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1分)(2)获取途径:征集、接受捐赠、收购、考古挖掘、田野采集、交换、国家调拨等。(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2分)验证:利用科技手段测定分析;多学科综合验证;文献对比验证;同类考古发现对比验证;多方收集材料多种史料互证。(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注意事项: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左图是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石峡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2500年)出土的玉玦;下右图是中国台湾省台东市卑南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2300年)出土的玉玦。据此可知,当时A.两岸先民在文化方面有共性 B.两岸贸易往来相当频繁C.卑南文化属于石峡文化的分支 D.祭祀器物器型十分接近2.韩非认为,“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界马,此不知之患也”,并指出“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在此,他强调A.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B.国家治理应因时而变且需用重刑C.整顿社会风气的必要性 D.仁义道德可有效地管治基层百姓3.初唐至盛唐时,文人常以闲适心境描写田园生活,如王绩称:“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中唐德宗以后,诗人的创作内容则日趋沉重,且愈发关注下层社会,如孟郊写道:“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衰白)”。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壁垒 B.儒家民本思想的实施障碍C.官僚体系膨胀的消极后果 D.赋税制度变革的社会影响4.达鲁花赤为蒙古语“镇守者”的音译。元朝建立后,该职在中下级行政、军事机构中广泛设置。世祖至元二年正式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这体现了当时A.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B.多元族群共治下的权力制衡C.蒙古统治者的民族防范心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5.明末学者徐光启翻译了西方《几何原本》,并阐述了几何学的本质,“下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然而,当时对于该著作却“习者盖寡”。据此可知,当时A.西学无助于中国社会转型 B.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有限C.士大夫普遍排斥西方文化 D.西方科技已全面领先中国6.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但这并没有让国家的所有百姓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进生产性经济活动之中。他们的出路最终是向社会的下层流动,沦为乞丐等。这反映出A.传统经济结构阻滞转型效能 B.城乡流动伴随阶层固化C.城市化加剧农村经济依附性 D.近代前夕盛世下的危机7.章太炎于武昌起义当天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于1912年5月即电呈大总统袁世凯,要求各省将此前“鼓吹排满各书”一律禁毁,以联络五族,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B.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C.革命者对袁世凯仍寄予厚望 D.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8.1700年,中国、西欧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2.3%和22.5%,且中国GDP增速高于西欧。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法国的8.2倍、英国的17.3倍。175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在世界的占比为32.8%,1800年提高到33.3%。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A.缘于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B.受国际贸易市场主导地位决定C.推动了白银的大量流入 D.使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入超9.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社会各界多认为中国工业化应该从轻工业入手,走自然发展的路径,然后渐及于基础工业和重工业。40年代初,社会各界均不赞同工业化自然演化的思路。工业发展思路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轻工业已具备完善的基础 B.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加强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民族战争对国防工业的需求10.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指出: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该杂志意在说明这一时期的旅行A.塑造自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B.激励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C.体现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D.适应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11.古印度《佛本生经》中记录,一个首陀罗种姓的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她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A.社会阶级差别的森严 B.职业优劣决定了嫁娶方式C.种姓职业世袭化趋势 D.各种姓都实行同种姓通婚12.有学者指出日本“大化改新”不过是以“大王”(天皇)为中心,对相关地域共同体的初步统合。故而学界对“大化改新”时代的日本国家有所谓“畿内政权”的说法。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日本A.地方势力迅速膨胀 B.天皇权力至高无上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国家处于分裂状态13.到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儿童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巴黎三分之二的房屋开始有了单独的卧室,而七分之一的房屋有专用的餐厅。该变化缘于A.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B.启蒙思想影响的深入C.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14.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通过保护、奖励并与民间合作等办法来发展教育。政府倾力引入西方数学、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削减传统儒学内容;翻译欧美教材,聘请外国教师授课;重视理科教育,设立工部大学校等专门技术院校。这些改革措施A.是为了服务于近代工业化发展 B.吸收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C.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 D.体现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15.某理论认为,在一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这一理论有助于A.改变人们对时空属性看法 B.拓展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D.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史料 出处秦律规定,市设令、丞,管理市的交易。汉承秦制,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设“市长”或“市令”管理。市门按时开闭,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正午击鼓三百下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下闭市。 《汉书 ·食货志》唐开元年间,长安西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至晚唐,扬州“商贾如织”,夜市“每至三更方罢,五更复开”,不再严格遵循昼夜闭市制度。 《唐六典》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十字街一带“铺席要闹”,姜行、纱行等专业市场集中,商品多为日常消费品。 《东京梦华录笺注》明清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丝绸贸易兴盛,出现“丝绸牙行”(中介机构)数十家;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白银成为主要交易货币,“富商大贾挟重资而来者,动以千万计”。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并简要说明对当代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8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一组高频名词《东方杂志》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其创办于1904年3月,终于1948年 12月,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下表为 1915—1931年《东方杂志》“科学”语篇的排名前30位的高频名词统计。词汇 词频 词汇 词频 词汇 词频中国 12499 关系 6127 主张 4228社会 11184 政治 5713 日本 4195问题 9185 政府 5461 主义 4069科学 8115 吾人 5094 文化 4058世界 6762 思想 5052 法国 3874经济 6494 英国 4931 运动 3785国家 6304 结果 4741 哲学 3590方法 6179 精神 4489 学者 3435美国 6168 人民 4478 历史 3408人类 6139 德国 4375 工业 3309——摘编自林天培《<东方杂志>“科学”话语研究(1904—1948)》说明材料反映了《东方杂志》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的哪些情况。(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主要成员多为五四知识青年。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多持全面“打倒传统”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趋成熟,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从少数知识分子的党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主要成员愈发认识到,中华文明蕴含着磅礴力量,党若要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中奋勇前行。抗战令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自觉越发明晰,这充分体现在抗战期间几篇对党的建设以及中国革命前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献中。如《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摘编自瞿骏《理解抗战与中华“现代建国”的两个维度》以“抗战与民族觉醒”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材料二 “世界史”和“全球史”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两种不同视角。严格意义的“世界史”在人们具备全球性地理知识后就出现了。它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把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近代欧洲的发展使得众多史学家把欧洲视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当代全球化趋势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倡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 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世界史”与“全球史”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点。(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2018年3月,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在扩建后重新开馆。馆内展品按照汉阳铁厂创建、发展、衰落的历史分阶段布局。主要展品有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汉阳兵工厂发行的股票、张之洞创办的文普通中学考试卷、张之洞著最早版《劝学篇》刊印本等。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努力。——整理自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官网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主要展品的史料价值。(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博物馆获得文物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应如何验证所获文物的真实性。(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历史答案.docx 高三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