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次阶段性联合测试初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50分)第Ⅰ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数据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2.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相关事件1965年 云南元谋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元谋人”1964年 陕西省蓝田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蓝田人”1929年 北京市 人类学家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A.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谋人”早许多C.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 D.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3. 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历史文物可用于探究A.早期人类起源 B.早期国家产生 C.炎黄部落联盟 D.原始农耕文明4.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图一彩绘龙纹陶盘 (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 (安徽凌家滩遗址)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5.“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A.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C.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D.由炎帝和黄帝创立6.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具备强大的组织规划能力 B.经济生活以稻谷种植为主C.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 D.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明显7. 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A.证明黄帝发明独木舟 B.印证了传说都是不真实不可信C.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8. 良渚古城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众多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兴起发展 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9. 与如图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10.小红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以下整理,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统治残暴 B.外族进攻 C.内部纷争 D.天灾人祸1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姓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魏、鲁、韩等氏是什么制度的体现?A.世袭制 B.禅让制 C.等级制 D.分封制12.如图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如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社会的动荡不安 D.周王室的地位衰微13.《左传 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下列哪种材料上A.鹿皮和虎皮 B.龟甲和兽骨C.青铜器 D.树皮14.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15.下列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出打制石器 骨耜 铁制农具A.定居生活的结束 B.从种植到采集的转变C.社会生产力发展 D.从采集到狩猎的转变第Ⅱ卷共2小题,第16、17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写在答题纸上。16.在历史学习中,小吴了解到“满天星斗”是新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人苏秉琦先生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观点,并尝试根据所学知识验证苏先生得出的这一结论。步骤1:梳理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材料一:文化分期 主要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山西匼河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许家窑、山西丁村、广东马坝、湖北长阳旧石器时代晚期 北京山顶洞人、山西峙峪、河北虎头梁步骤2:搜集早期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信息。材料二:(1)据材料一,指出旧石器时代我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两条河的流域。(2分)(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所用石器的制作方式。图2中劳动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已出现什么产业?(3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帮助小吴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特征。(3分)17.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角色扮演】(任选一个回答,4分)(1)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理解学习】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2分)商鞅变法以后,据说秦军将士作战非常勇敢,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2分)【方法探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如图)。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2分)(6)通过以上问题,请你写出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2分)参考答案第Ⅰ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D C A A D D B A D D B C C第Ⅱ卷共2小题第16、17题,20分。16.(1)流域:黄河和长江的流域 。(2分)(2)制作方式:旧石器通过打制方式制造出来的;新石器在打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 磨制 技术;产业:从事农业生产。(3分)(3)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地处大河冲积平原;文明的原生性;兼容并蓄,延绵不断。(3分)17.(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4分)(2)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4分)(如写两个答案,则按第一个)(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4)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2分)(5)黄鹏;通过改革,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2分)(6)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要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改革者要具有迎难而上的改革勇气和担当精神等。(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