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学者估算实际
6.2—6.8亿
70008000万
约1亿
7一7.5亿亩
数额

注:北宋官方人口统计数据仅为男丁数量,历史学家据此推算当时总人口为8700余万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A.土地政策的调整B.赋税制度的变革
C.社会管控的松弛D.疆域面积的盈缩
1.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
6,黄宗羲指出“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故人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
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
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据此可知,黄宗羲认识到()
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A.学校承担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必要性
A.石器时代的结束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国家推行礼法结合的迫切性
D.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艰难性
C.部落联盟的瓦解
D.礼乐制度的完
7.由表2可知,洋务派台在(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
表21874一1886年洋务派奏请铺设电报线路举要
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
时间
奏请者
线路区间
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1874年
沈葆桢
福州到台湾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1880年
李鸿章
南北洋陆路之间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1883年
张树声
广州至广西龙州
3.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1886年
刘铭传
台湾岛内
选项
材料
解读
A.加强国防安全
B.追求经济效益
C.
抵制外资侵入D.镇压反抗运动
(唐)李渊:(场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
8.1889年,烟台民众捐资兴建了一所“善堂”,下设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监督全城的天花预防、开设粥
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作用
棚、设立港口救生船等项事务,同期类似机构也在重庆、汉口等地出现。这表明当时中国()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
A.民众自主管理意识增强
B.城市半殖民地色彩加深
8
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而繁华不再
C.城市管制权力出现下移
D.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宋)张洎:场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
9.下图为1907年的漫画,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必然性




(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句,违远关中,唐祖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
据之,隋室遂倾
地理因素
4.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

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
A.幸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
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5.下表中唐宋间人口与耕地的数量在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的差异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
A.支持维新变法B.倡导民族团结
C.整告西方列强
D.宜传民主革命
北宋元丰六
10.1920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各科教科书改为白话文语体。这标志白话文运动取得明显效果。1925
唐天宝十四年
北宋大观四年
唐天宝年间

年,教育总长章士钊等人谋划将白话文从中小学课本中驱除出去,因遭到鲁迅等思想文化界人士的强烈
反对,未能付诸实施。章士钊等人此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46734784(男丁)
A.文学革命的深入
B.民主思想的活跃
官方统计数额
52919309
4.84亿亩
4.617亿亩
8700余万(总人口)
C.北洋政府的腐朽
D.教育革新的推行
11.1913一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
材料可知,经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对比测算,可以看到唐朝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与实际人口的差额明显高
一、选择题
于北宋,而北宋官方统计的耕地数量与实际耕地的差额则明显高于唐朝,说明唐朝在表中所示历史时期
题号
3
9
10
的人口瞒报现象更严重,而北宋则存在更为严重的土地瞒报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天宝年间仍实
行租庸调制,赋役征收的突出特点是“舍地而税人”,北宋以后沿用两税法,赋役征收则主要体现为“舍
答案
D
B
A
A
A
人而税地”,这是造成两税法改革前后唐宋年间民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和土地瞒报现象的根源,B项
题号
11
12
13
14
15
正确;唐宋时期土地政策有所调整,唐朝实行均田制,宋朝“不抑兼并”,但土地政策主要影响的是
土地的分配和兼并情况,并不是人口统计和耕地统计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宋朝社会管控相对唐
答案
A
0
C
D
朝有所松弛,但这并不是导致人口与耕地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差异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答案】B
北宋疆域相比唐朝有所缩小,但这与人口和耕地统计数据的差异关系不大。人口和耕地统计主要是针对
【解析】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约公元前300一2500年)的墓葬如焦家遗址所示,
王朝实际控制区域内的情况,疆域变化不是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包括一棺一椁或一棺重椁),墓主人均为男性,随葬品有象征军事权力
6.【答案】A
和社会地位的玉钺、石钺,以及精美陶器、镯、环等玉器,这体现了社会分层和私有制的发展,表明当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学
时生产关系从原始公有制向不平等分配转变,男性贵族或首领开始掌控资源和权力,故选B项;石器时
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
代的结束以青铜器广泛使用为标志,如夏商周时期,但大汶口文化仍属新石器时代,随葬品中的石钺证
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结合所学可知,从黄宗羲所说内容可知,他强调学校法度荒废
明石器仍是主要工具,未显示时代结束,排除A项:部落联盟的瓦解通常发生在夏朝建立前后,大汶口
带来诸多不良现象,而学官职责未修是关键,这意味着他认识到学校应该承担起对民众教化的责任,即
文化时期社会结构正强化而非瓦解,墓葬差异反映组织加强,排除C项:礼乐制度完善于西周时期,大
学校承担社会教化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因为学校法度废弛,民众缺乏教化,突出了学校在承
汶口随葬品虽有礼仪元素但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如钺象征权力而非礼乐规范,排除D项。
担社会教化方面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学校职能及社会教化问题,
2.【答案】B
未体现国家推行礼法结合的紧迫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围绕学校与社会教化,未涉及变革君主专制制
【解析】秦始皇巡行刻石记功,琅琊石刻强调”上农除末“以发展农业、”尊卑贵贱“以规范社会秩序、”
度的艰难性,排除D项。故选A项。
合同父子"以和谐人伦,结合顾炎武所言"访民正俗之意”与三代圣王一致,表明秦朝通过宣扬政策、约
7.【答案】A
束行为来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材料虽提等级秩序,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
【解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题干显示电报线路拟铺设于福州、
本质不同于西周基于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排除A项:石刻中”合同父子“有儒家伦理色彩,但秦朝以法
台湾、南北洋陆路(通商口岸线)广州等沿海战备要地,可知电报线路的铺设出于军事目的,意在加强
家为治国思想,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排斥儒家,未确立其意识形态,排除C项;”上农除末”体现重
国防安全,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洋务派追求经济效益的信息,故项错误。大规模资本输出发生在
农抑商,然该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抑制商贾”,秦朝继承而非首创,排除D项。
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1874一1886年,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己被镇压,内部局势相
3.【答案】D
对稳定,故D项错误。
【解析】范仲淹提到由于炀帝离开关中到淮甸巡游,为唐祖占据关中提供了条件,所以隋室最终灭亡,
8.【答案】A
强调了隋唐政权更迭与地理因素相关,故选D项:李渊所说的“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就提及炀帝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9年(中国)。
修运河使得航运贯通、大船可直达长江,可见未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排除A项;罗隐只是借运河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烟台民众捐资兴建“善堂”,并下设不同部门负贵天花预防、开设粥棚、港
感叹炀帝巡游之愁,未体现扬州因运河荒废繁华不再,排除B项;张泊强调运河对后世国家有用,未说
口救生等事务,同期重庆、汉口等地也出现类似机构。这表明民众主动参与到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明隋朝灭亡具有必然性,排除C项。
体现了民众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与列强侵略或半殖民地性质相关的信息,
4.【答案】c
如列强在城市中的特权、对城市经济政治的控制等,所以无法得出城市半殖民地色彩加深的结论,排除
【解析】唐弘道元年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豆卢饮望因缺“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不得参政,显示中
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众自发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并非城市管制权力从官方下移到民众手中,没有
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需通过加衔实现职权整合,中枢决策呈现跨部门协同趋势,故选C项;侍中改
涉及到权力转移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仅从几个城市出现的善堂等民间机构,不能说明整个中国的社
任中书令属职务调整,政事堂迁移未扩大具体行政权,排除A项;政事堂始终是议事场所而非独立权力
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这些善堂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有限,不能代表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且缺乏
实体,迁移不改变其协调职能,排除B项:豆卢钦望任尚书仆射却无权议政,证明三省长官未自然共享
与之前社会保障状况的对比,无法体现“日趋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决策权,需皇帝特授衔职,排除D项。
9.【答案】B
5.【答案】B
【解析】据漫画可知,“外人”站在“汉”与“满”之间,暗喻满汉矛盾实质上使得列强有“渔翁得势”
【解析】
之利,即漫画意在倡导民族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列强乘机得势,故选B项: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
一轮复习打牢基础用心背诵仔细思考口
210
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71)4分)

缺考标记口
一、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J[B][C][D]6[AJ[B][C][D]I1[AJ[B][C][D]
2 [A][B][C][D]7 [A][B][C][D]12 [A][B][C][D
3[AJ[B][C][D]8[AJ[B][C][D]I3[AJ[B][C][D]
4[AJ[B][C][D]9[AJ[B][C][D]14[AJ[B][C][D1
5[AJ[B][C][D]10[AJ[B][C][D]I5[AJ[B][C][D]
11109876543210
非选择题,共55分(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
17(2)11分)
6543210
16(1)(6分)
876543210
16(2)8分)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12111098
7
54
3210
1413121110
10
1812分)
1914分)
------------------------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