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B B C B D D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D C B B C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答案】(1)概况:县界有明确的界限;划界以山川形便为主要标准;县域内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聚落结构形式;县域内居民为国家编户民,地位平等。(任答3点即可)(3分)(2)特点: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颁行法规制度;巩固县政治理秩序;中央政府主导与地方自治结合;改革效果有限。(任答3点即可)(6分)原因:民族危机深重,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权威缺失;辛亥革命的爆发。(意思相近即可)(3分)(3)意义: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县域治理的现代化;改善城乡结构,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3分)17.【答案】(1)背景:元末问题:战乱、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突出(民间纠纷频发);小农经济相对封闭(农村地区相对封闭);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任答1点,给2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统治);(任答1点,给2分)统治者(皇帝/政府)的重视。(任答1点,给2分) (2)简评:积极:当时:推动法律向基层渗透(强化法律权威);构建乡村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治理);兼具惩戒和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两点,给4分)后世:为后世治理提供经验。(1分)消极: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腐败(本质上还是人治)(任答1点,给2分)18.【答案】(1)措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宣传革命思想;进行课程改革,引入社会科学理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培养具有先进思想、科学素质的人才为办学宗旨。(任答三点即可)(6分)(2)差异:指导思想不同:李子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梅贻琦强调兼容并包;课程设计不同:李子洲注重思想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习,梅贻琦更重视通识教育。(4分)作用:教育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李子洲教育改革培养了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人才,推动革命进程;西南联大保存了科研力量,培养卓有成就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3分)19.(14分)【答案】示例:时代和旋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工业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咱们工人有力量》正是该时期工人阶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其实写照。(3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经济特区设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春天的故事)正是对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化的赞扬。(4分)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宣传歌曲《北京欢迎你》发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开放、自信,展示了改革开放成果。(3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更多更积极地承担国际责任,致力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道同行》正是对中国这一负责大国的形象的体现。(3分)综上所述,歌曲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1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甘草岭遗址是目前广东地区揭露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迹现象复杂,出土遗物众多,制作精美。共揭露出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702件(套)。上述信息反映该地区A.生产力水平有一定发展 B.阶级分化和私有制出现C.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D.母系氏族社会发展情况2.汉代教科书《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均输、勾股等九章。如《衰分章》第18题“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粟几何?”材料反映了汉代( )A.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教育重视社会实践 D.精耕细作体系完备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文化盛行,许多名士、文人都有自己的家训(如下表)。与这一时期家训文化盛行密切相关的是( )名士文人 家训内容(节选)王羲之 事君廉,交友真,与士同心,与儒共德,宥寝视决,文物传世。王导 忠谨事主,崇尚正直,慎戒好胜,淡泊名利。陶渊明 言必信,行必果,事不两立,道不两存。宗法制度的加强 B.门阀制度的兴盛C.佛道思想的盛行 D.传统儒学的复兴4.宋仁宗时期,全国普遍执行五等户制,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意味着压抑下层百姓权利的种种桎梏得以剔除,而对奴婢生命权的保护亦更加深入具体了。这一变化( )A.体现民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 B.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C.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已经平等 D.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5.元朝推行“交钞”,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纸币;同时,元朝修建的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此外,通过大规模的天文观测编写出的《授时历》对后世历法编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多元文化的整合 B.商品经济的繁荣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D.行政管理体系的严密6.明代中期,随着《水浒传》的刊行和仿作大量出现,文人士大夫开始为它作序跋、点评。与前人评点历史演义强调“羽翼信史”“裨益教化”不同,他们肯定了《水浒传》的虚构,如胡应麟称赞《水浒传》“述情叙事,针工密致”“曲尽人情”。当时文人的点评( )A.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兴起 B.反映思想领域的新变化C.迎合了大众的娱乐需求 D.突出了小说的教化功能7.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A.农业生产力得到根本提高 B.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上升C.人口迁移和流动不断下降 D.生存资源分配压力增大8.1845—1852年,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广州、上海、厦门等)的洋货进口情况如下图所示(列强预期进口值与实际进口值对比,单位:万英镑);据英国驻华公使报告,“中国市场对洋货的吸纳远未达到预期,棉纺织品、铁器等滞销严重,甚至出现‘囤货积压、亏损过半’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A.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B.列强已放弃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近代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D.成为列强扩大侵华权益的借口9.1867年,中英《天津条约》修约期限将至,奕 提前就铁路、贩盐等方面征求各地方大臣的意见。李鸿章指出:“此外尚有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这反映出( )A.奕 调整策略以应对时局 B.外交观念的近代化趋势C.清政府严格履行条约规定 D.清廷认清了条约的本质10.从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在一些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同时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这些措施提高了军队的知识化程度,不少新思想也在军队中迅速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 )A.进一步推动了新的革命浪潮 B.体现了学堂选官制得以落实C.促进洋务运动向深层次发展 D.标志着军事近代化改革开启11.1923年7月,《中国青年》发表《中国革命之前途》一文,指出中国革命遇到的困境和应当努力的方向,强调任何人"应为工人与农人的目前利益奋斗""学生理应从事强烈的反抗外力与军阀的宣传"。这一主张有助于(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B.声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C.独立走上武装斗争道路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12.1942年,延安县开展了 改造"二流子"运动。其中一名"二流子",过去不种粮,不种菜,婆姨、孩子啼饥叫寒,他无动于衷。后来他不仅自己变化,还帮助村里改造了另外两名"二流子"。后来,他还当选乡上生产主任,成为县上的劳动英雄。这一运动( )A.与土地革命运动相辅相成 B.体现了工农革命政权性质C.扩大了根据地劳动生产力 D.满足了抗战时期物质需求13.下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呼吁民众保卫新民主主义政权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彰显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果 D.激励工人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14.1980年10月23日、首钢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成为我国冶金史上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技术出口协议。1985年1月,首钢抓住西方钢铁工业萧条的时机,用买废钢的价格收购了比利时赛兰钢厂,开创了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先河。这些举措表明( )A.国企改革推动技术创新 B.对外开放助力产业升级C.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D.体制转型提升国际地位15.2013年10月15日,伊朗与六国就核武器问题启动了全面协议的谈判。在谈判启动之初,中国就提出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五点主张:坚持走六国与伊朗对话道路;寻求全面、公平、合理的长期解决方案;秉持分步对等原则;营造有利的对话谈判气氛;寻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于2015年达成。中国的这些主张( )A.瓦解了西方在中东的霸权体系 B.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发挥了构建多边协商机制作用 D.确立了在中东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县是最基本的政区。据记载,县界“古有分堵”,一直有明确的分界标识,“千封上下相属”,“千”即阡陌之阡,谓南北道路,“封”即分界标识。如“千北行至侯北东流水,别东南以千为界。千以东属莒,道西 水 流属东安”。县域内一般只有一处较大城址聚落,其他都是大小不等的普通聚落。从县城与乡村的居民身份看,虽然仍有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人群的区别,但县城与乡村的基本居民均为国家编户民,拥有同等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无论是授爵还是授田,一视同仁。——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等材料二 清末出现的大量民变事件是县政治理失控的表现。为此,清廷先后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将原先由地方主持的改革收归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以湖南省为例,清末县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创设自治组织、改良固有团体、清理财政、划分城镇乡区域等四个方面。清末县政改革引进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在官治之外引入自治模式,意图建立议决与执行并存的自治行政体系,但这一改革进程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摘编自胡忆红《清末民初县政改革与基层治理体制的转型》材料三 1979年3月,四川省将广汉县列为该省第一个改革试点县,县域改革进入积极探索局部试点阶段。1984年始,山东、江苏等11省区,先后确定了一批改革试点县,并制定了县级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积极进行了各类试点工作。1992年1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把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改革列为当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改革进入比学赶帮,异彩纷呈阶段。——摘编自高焕喜《论我国县域改革30年的历程、特征及经验》(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县制实施的概况。(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县政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县域改革的历史意义。(3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元末战乱导致社会动荡,民间纠纷频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无知愚民不谙常宪……今朝廷法制禁令止行于有司,其闾巷小民有自幼至老不及知者,故往往至于误犯。”朱元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下旨设立申明亭,规定凡是国家颁布的法典条文和相关政令,必须在本区域的申明亭内进行张挂、告谕和讲解。《大明律集解附例》还规定:“各州县设立申明亭,凡民间应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及书不孝不悌与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于亭,以示惩戒”。朝廷赋予乡间长老与地方保甲长调处民事案件与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权力。凡是在本乡有犯罪经历的人,均在申明亭中表明其罪名及所受刑罚,以警戒其他人。如果这些人改正悔过,则可予以勾销。但是,“里老人”选举逐渐出现贿赂等不合理方式,当选以后,贪图享乐,虚假妄断,蛮横无礼者常见。——摘编自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中的国家治权与社会力量——以申明亭为视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设置申明亭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的申明亭制度。(7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子洲(1892-1929年),陕西绥德人。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5月,李子洲出任位于绥德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李子洲发表讲话)他表示自己“迁就此职”、下“只为师资教育、个人职业”,而是“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建设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上任后,李子洲确立了“发展青年身心、培育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积极组织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引入了《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进行讲演竞赛、排演新剧、创办进步刊物等。在李子洲的指导下,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摘编自人民网·党史故事《李子洲在陕西省立“四师”》材料二 梅贻琦(1889-1962年),祖籍江苏武进。全面抗战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他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认为,只有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担任“新民”重任的合格人才。他说:“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摘编自黄延复、钟秀斌《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子洲在教育领域改革的措施。(6分)(2)比较材料一、二中李子洲和梅贻琦在办学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材料,分别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7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歌声中的现代中国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个时代都有反映时代特色的主旋律歌曲。创作或流行时间 歌曲 经典歌词20世纪50年代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开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1994年 《春天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2008年 《北京欢迎你》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2020年 《大道同行》 我连着你,你连着他,他连着我,连成一个同心结,相约千年;圆连着点,点连着线,线连着圆,连成一条共通路大路朝天。地球有多大,大道有多长,心就有多广。道相谋手相牵心和连;海共帆,路同步,肩并肩提取材料信息,请以“旋律与时代”为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答案.docx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