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2.下列各项器物中,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与权力象征的是( )
A.河姆渡骨耜 B.司母戊鼎 C.良渚玉琮 D.仰韶陶罐
3.考古人员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对某一时期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镰、石轮、陶壶、陶盘、铜剑、铜镜、铁锄、铁锸、玉环、玛瑙珠等器物。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 B.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
C.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质的突破 D.渔猎采集是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
4.青铜器在西周时期用于贵族间维系血缘关系。东周时期,常有贵族为异性制作青铜器的。这一变化反映出东周时期( )
A.青铜技术的进步B.统治范围的扩大 C.天子权威的削弱 D.礼乐制度的崩溃
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攻战类乎盗贼之行为,乃大“不义”;攻战之事常招致灭亡之祸,亦“无利”于国家。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7.战国时期的中山王是白狄的分支鲜虞的后裔。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中山王墓。该墓出土了“中山三器(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其铭文书法隽永,文辞典雅,很多语句与《论语》《诗经》《礼记》《周礼》《左传》等儒家经典颇为接近。这反映了中山王( )
A.推崇儒家正统思想 B.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C.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D.重视青铜铸造生产
8.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9.《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10.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东海琅琊台一带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强政治文化认同B.摆脱传统政治束缚C.消除关东敌对情绪 D.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11.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朝建立。此后秦朝一直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下图这些秦的印章也印证了这一点。据此可知,秦朝( )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B.印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C.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12.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秦)其固塞险,……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认为秦国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优势 B.百姓守法 C.吏治良好 D.君主英明
13.张骞凿空西域,更多的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
A.南瓜酥 B.玉米羹 C.芝麻饼 D.烤红薯
14.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15.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16.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6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又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到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改革。他根据“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原则制定户籍政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明确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他推动秦孝公颁布《垦草令》,鼓励民众垦荒种田。他还鼓励百姓“修力本业”,增产粮食,“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同时推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农战政策之下,秦国民众“喜农而乐战”,“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但是,农战政策“重农”服务于“重战”,当时秦国即被视为“虎狼之国”。
——据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战政策对秦国崛起的影响。(6分)
19.(1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图片。
(1)概括指出图2政治制度的特点。(8分)
(2)指出促使图1到图2政治制度演变的因素。(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者圣王重本抑末,贵农贱商,故赋倍于农。自汉武用弘羊计,置均输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商贾无所牟其利,而物价悉平,名曰平准。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仕宦为吏,重赋税以困辱之。自后作业剧而财匮,匈奴数侵边,屯戍者多,边粟不给。于是募民输粟塞上,得拜爵除罪,复弛商贾之律,令佐国家之急。而贾人愈富,国用愈不足。乃用卜式,下缗钱令,用张汤、杜周腹诽法,以税民深者为明吏,自是商贾中人之家大率破产入官,不事畜藏,而贾人亦大困矣。
——(明)张瀚(松窗梦语)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管理商业的主要措施。(4分)
(2)任选上述某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并简析其影响。(8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