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豪放不羁
踌躇满志
旷达自信
豁达乐观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作者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常州。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20岁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游历访古,三咏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漂泊不定的一生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才子佳人
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颇有识见,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文体知识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潘岳说:
“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元稹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归有光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每一首悼亡作品都是真真切切,字字泣血。
解题
江城子:这是一个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起源于唐代,多为咏调,至宋代发展为双调(即分为上下两阕),共七十字。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用此词牌填写了多首名作,此为其一。
夜记梦:夜间记录一个梦境。这明确了词的创作契机和核心内容——因梦成词,以词记梦。
朗读正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结合课下注释和学习提示,梳理整首词的大意。
liánɡ
bìn
gāng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年年都柔肠寸断之处,就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 可以分为几层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1065年妻子王弗去世;
1068年娶王润之为妻;
1069年父丧守期满,返京为判官告院;
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不矛盾。
②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③“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此句中的“千里”“无处”写出了什么?
“千里”是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无处”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
记忆中的你永远年轻,而我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我了。
“纵使……”:是一个假想。
问: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应不识。
问:为什么不识?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几句话描绘的作者的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
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两相茫然。
“千里孤坟”——千里之远,漂泊异乡。
“尘满面,鬓如霜”—— 宦海沉浮,岁月沧桑。
总结:为什么梦中的妻子与自己会不相识?
主要手法: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
赏析“忽”字的妙处。
“忽”:忽然,表示情况变化迅速,出乎意料。
(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结构)与上阕“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情感)表现诗人似喜而实悲的心境。
梦中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虚写(想象),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②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③神态细节描写,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知识补充——虚实结合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联想:由此及彼(对方角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
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概念: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识补充——以景结情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4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
总结归纳
梦前
梦中
梦醒
— 现实
— 梦境
— 现实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手法。
题目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思考探究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巴金的《怀念肖珊》
以下两首均为悼亡诗,请从情感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的异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情 同: 对亡妻无限哀思
技法:苏词: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白描、对写)
纳兰词:抒情 (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
议论 (哲理--珍惜当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