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八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八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秦朝文书制度。乡官、县属吏、县尉间的文书需经县令、县丞转送,意味着县内行政信息的流转权、事务协调权
均掌握在县廷核心官员手中,避免了基层权力分散或脱离管控;“县令一县令”“县丞一县丞”的对等原则,可防止越权行
为,确保地方行政始终在中央设定的层级框架内运转,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密的文书保密制度,故排除A项:秦
朝通过军功爵制等措施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政治,材料中的“县令”“县丞”都是官僚职位,
而非贵族爵位,故排除C项;成熟的官僚政治制度须覆盖官僚体系的选官、考核、监察、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等全维度,
且无明显缺陷,材料仅涉及地方文书流转规则,未提及中央官僚架构、官吏考核等关键环节,且秦朝是官僚政治初创阶
段,远未“成熟”,故排除D项。
2.A考查清朝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帝以来维护君主专制的核心工具,首席军机大臣多为皇帝亲信,且由满臣主
导避免了汉臣或异己势力掌控决策;内阁本是传统内侍机构,军机处是决策辅助机构,二者均为皇权服务,无法形成“专
权集团”,确保了皇权对中枢的绝对控制,故选A项。仅根据清朝首席军机大臣人员变化情况,不能得出“满汉矛盾得到
缓和”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官整体地位的变化,且军机大臣的选拔核心是“皇帝亲信”,而非“文官身份”
故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首席军机大臣的人员构成与职位背景,没有涉及与行政效率相关的信息,故排除D项。
3.D考查古罗马政治制度。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归还权力、公元前23年接受共和制下的传统头衔,均以“尊重共和传
统”为表象,说明共和制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故选D项。贵族寡头制的核心是少数贵族集体掌握最高
权力,屋大维时期权力核心是其个人,且其举措本质是建立个人主导的“元首制”,故排除A项;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封
建制”是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形态,且屋大维的元首制仍保留“元老院授予权力”“绑定人民”等共和外衣,并非赤裸裸的
“专制独裁”,故排除B项:元老院授予屋大维“保民官权”“高级代行执政官权”,说明元老院在形式上仍拥有重要的权力
授予权,并非权力虚化,故排除C项
4.A考查美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国会通过拨款权制约行政权,避免白宫单方面决定预算,体现了权力不被滥用
的制度初衷;共和、民主两党因党派立场对立,不惜以政府停摆、公共服务中断为代价进行政治博弈,导致美国治理效能
受损,这反映出三权分立既保障了权力制衡,也会因博弈失控引发政治生态的混乱,具有双重影响,故选A项。
1995年,国会以拒绝拨款施压、白宫拒绝妥协,是制衡机制的正常运行的表现,而政府停摆是制衡过程中对抗过度的结
果,故排除B项;美国两党均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核心利益根本一致,两党虽在预算问题上有分歧,但本质上只是政策偏
好不同,故排除C项;政府停摆是博弈的结果,而非政府主动逃避责任,且双方最终妥协并达成协议,体现了责任意识,
故排除D项。
5.C考查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本应通过国会等合法程序运行,但漫画中袁世凯的“总统之位”是
被势力“抬举”而非民主选举的结果,说明民主程序被破坏,民主政治的发展面临阻碍,故选C项。漫画核心是揭示袁世
凯被拥戴的虚伪性,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故排除A项;漫画中各色人等抬举袁世凯,体现了民主共和观念落实的困境,故
排除B项;军阀割据的局面在袁世凯去世(1916年)后才逐渐形成,且材料中没有提及国会运作,故排除D项。
6.C
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根据地赋予地主选举权,是为了争取
中间阶层,扩大抗日阵营,巩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故选C项。联合政府是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主张,而边区
实行的是“三三制”,故排除A项;基层治理能力高低的衡量标准是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而材料中属于民主政治
权利的调整,故排除B项:“社会阶级结构”指各阶级的根本地位、阶级关系的变化,材料中地主仍为地主,只是获得了政
治选举权,其阶级属性、与农民的基本关系未发生改变,故排除D项。
7.A考查张居正改革。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考成法通过三本账簿量化考核、“月度注销十半年通查”的动态监控机制,
以及“六部一六科一内阁”的三级监督链,提升了行政效率,加强了责任追究,并优化了资源配置(重点处理钱粮等紧要
事务),从而整体助推了国家治理效能提升,故选A项。明朝内阁并非法定中央决策机构,考成法强化的是行政监督,而
非内阁的决策地位,故排除B项:考成法是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与科举选官无关,故排除C项:六科(监察机构)在考成法
中主动核查六部,且受内阁监督,但这是强化协同而非破坏独立性,明朝监察体系本身具有多重监督特性,考成法整合
了监察力量以提升治理效率,故排除D项。
8.B考查戊戌维新运动。根据材料可知,“造英年之髦士”“智成才之宿儒”强调培养新式人才,启迪民智;“学会”和“报
纸”打破传统教育垄断,使更多人能“萃而讲焉”“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
色彩。谭嗣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其主张旨在通过变革教育、舆论和组织形式(学会)来推动社会变革,最终达到“新
吾民”以强国的目的,直接回应了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故选B项。谭嗣同主张创学堂、改书院,将传统书院改
造为传授西学的新式学堂,“以智成才之宿儒”强调传统儒士的转型其思想核心是中西结合,故排除A项;谭嗣同的主张
聚焦思想启蒙,未触及土地制度、中央集权等封建统治核心,且维新运动仅持续百日即失败,未能真正动摇封建根基,故
排除C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谭嗣同的“三要”是具体实施路径,而非理论
根基,故排除D项。
9.C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兼顾德才与家世,能吸纳不同阶层的实用人才:晋宋后“唯
家世论”堵塞了庶族寒人的上升通道,导致政权只能从狭窄的门阀阶层选拔官员,即便是士族中无才者也能占据高位,
而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却无法参与治理,这使政权失去新鲜血液,埋下了政治僵化的隐患,故选C项。材料中现象是门阀
士族势力膨胀、垄断政治资源的结果,故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期,门阀主要在中央层面影响政权,而非地方割
据,故排除B项;材料指出“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说明阶层流动被严重阻碍,故排除D项。
10.D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唐朝御史大夫可按资历升任宰相,通过提升监察官员地位,让监察权与行政权形成“晋升
衔接”,既牵制相权,又将监察体系纳入皇权掌控。宋朝监察御史可弹劾从宰相到地方百官、从中央三省到基层百司,
让皇权借监察权直接约束整个官僚体系。明朝御史巡按地方时,省级行政长官需每日等候拜见,可压制地方势力,强
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控,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监察官员的权力大小与地位高低变化,并未提及监察渠道的变
化,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监察权是皇权派生的工具性权力,而非独立于皇权的制衡力量,故排除B
项;台谏合一是宋朝的制度,故排除C项。
【高二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里耶秦简显示,秦朝乡官、县属吏、县尉间绝大多数的文书往来,均需经由县令、县丞转送;县间的文书往来,一般遵循“县令——县令”“县丞——县丞”的对等收发原则。据此可知,秦朝
A.严密文书保密制度形成 B.行政管理呈现集权化
C.贵族传统影响行政效能 D.官僚政治制度已成熟
2.下面为清朝雍乾时期首席军机大臣人员情况表。除丰盛额为领侍卫内大臣外,其余皆为内阁大学士兼任。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人名 民族 时间 人名 民族 时间
马尔赛 满 雍正八年至九年 傅恒 满 乾隆十四年至三十五年
丰盛额 满 雍正九年至十年 尹继善 满 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鄂尔泰 满 雍正十年至十三年、乾隆二年至十年 刘统勋 汉 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
讷亲 满 乾隆十年至十三年 舒赫德 满 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
张廷玉 汉 乾隆十三年至十四年 阿桂 满 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二年
A.君主专制制度巩固 B.满汉矛盾得到缓和
C.文官政治地位提高 D.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宣称将国家事务的裁决权转交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公元前23年,面对部分势力的反对,他主动辞去执政官,从元老院获得“保民官权”和“高级代行执政官权”,这两项权力构成了屋大维元首统治的核心支柱——人民和军队。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
A.政体转向贵族寡头形式 B.封建专制独裁的政治趋向
C.元老院的军政权力虚化 D.共和制传统仍具有影响力
4.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临时拨款法案到期后,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提出,若民主党掌控的白宫不接受其年度预算削减方案,便拒绝延长拨款。白宫反对这一方案,导致约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多项行政服务暂停。最终双方暂时妥协,达成短期拨款协议,这才缓解了危机。这反映出美国
A.三权分立对政治生态的双重影响 B.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C.两党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分歧 D.联邦政府缺乏责任担当
5.1913年“宋教仁案”后,《震旦》杂志上刊登了漫画《正式国会拥出之大总统》(如右图)。漫画中袁世凯被画成小丑模样,被各色人物抬着“当选”总统。漫画作者意在
A.说明政党政治脱离国情
B.暗示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民心
C.强调民主政治举步维艰
D.揭露军阀割据制约了国会运作
6.1944年,陕甘宁边区华池县一个地主说:“三七年选举,咱们没有选举权,现在共产党、边区政府给咱们选举权了,咱今后一定要选好人。”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
A.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拥护 B.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强化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改变
7.下面是关于张居正考成法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稽核内容 诏令中有要求复勘、议处、催督查核的事项,特别是关于钱粮及其他紧要事项
稽核依据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记载对于皇帝批复的章奏,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订立完成的期限;另两本作为附簿,记载紧关略节和原定程期,一本送各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考
稽查时间与方式 每个月,各科要根据账本进行核查,实行一件,注销一件;每半年,各科要对应完未完的事项进行通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监督制度 六部对各抚按官进行监督、六科对六部进行监督以及内阁对六科进行监督
A.助推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B.强化了内阁中枢决策机构地位
C.完善了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 D.严重破坏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8.谭嗣同指出:“而假民自新之权以新吾民者,厥有三要:一曰创学堂、改书院,以造英年之髦士,以智成才之宿儒也……二曰学会,学会成,则向之不得入学堂、书院而肄业焉者,乃赖以萃而讲焉……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这一构想
A.具有全盘西华的倾向 B.兼具启蒙与救亡的使命
C.动摇了封建统治根基 D.构筑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9.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评价标准中“品”与“状”均占据重要地位。至晋宋以后,“虽有英才勤劳于国,而非华族之有名誉者,谓之寒人,不得与荐绅之选”,导致“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变化
A.源于官员执政素养下降 B.表明地方割据势力增长
C.埋下了政治僵化的隐患 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0.唐朝时,“凡丞相有阙,则御史大夫以次序迁”。宋朝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明朝的御史巡按地方时,各省“布政以下,皆以作揖为名,日候于御史之门”。这些现象
A.使官员监察的渠道得以拓宽 B.彰显了分权制衡的优势
C.得益于台谏合一制度的确立 D.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
11.1891年,德意志帝国宰相提出,任何谋职者“只要仍是中央政府的一位官员,就应该放弃在任何议会中接受议席的权利”。1898年,德国政府决定“省长和县长原则上不得被选入帝国议会和邦议会”。1900年后,德意志所有文官皆被严格禁止参加选举活动。这些举措
A.强化了国家行政与立法的结合度 B.确保了文官在政治上绝对中立
C.为稳定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D.优化了中央政府行政运行机制
12.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并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2005年,逐步形成了涵盖公务员录用、晋升、奖惩等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框架。这一过程
A.体现公职人员择优录取范围不断扩大 B.适应了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需要
C.表明干部廉政建设开始进入法治轨道 D.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
13.韩非说:“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罪,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据此可知,韩非主张
A.以刑去刑 B.德主刑辅
C.无刑而治 D.同罪同罚
14.《法国民法典》中对不动产买卖、租赁等作出了大量规定,包括家畜、农具、种子、饲养的鸽、兔、肥料等农业物品以及铸造场、制纸场等手工业器具,但不涉及公司、法人等相关内容。据此判断,该法典
A.以遵循先例为基本立法原则 B.背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追求
C.以调节人际关系为主要条款 D.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需求
15.有学者指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中,信仰上帝、追慕天国理念,对立于博雅修养与军政才能;人人平等皆为上帝羔羊的思想,对立于柏拉图式等级制度;原罪教义与教育即赎罪的认知,对立于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会
A.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B.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强度控制
C.动摇了专制王权的基础 D.扬弃了欧洲传统人文主义观念
16.1988年,解放军报社等评选“国防后备军建设十位新闻人物”。1990年,湖南开展评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活动。1993年,全国金融系统完成稽核工作先进表彰。这些活动
A.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工作中心 B.广泛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成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 D.借助媒介构建了新型的社会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永乐以后,三司官员往往聊以充位,贪赃枉法、老耆昏庸者大有人在,甚至因三司推诿,小规模的反抗活动发展成蔓延四省的农民起义。宣德中,因各处税粮多有通慢,督运之人少能尽心,“宜得重臣往莅之”,以六部侍郎于谦、周忱、赵伦等巡抚应天、山西、河南、浙江等地。宣德六年(1431年),太湖周围“盗贼”漫延,朝廷“命巡抚直隶侍郎周忱兼督苏、松、常、镇并浙江嘉、湖各府军卫,巡捕贼盗”。宣德七年(1432年),规定“各处巡抚侍郎同巡按监察御史考察方面官,仍同布政司、按察司考察郡县官”,写出评语,年终上报吏部、都察院。嘉靖以后,倭患大炽,东南各抚都被赐予旗牌,得以军法阵前斩将;山西、宣大、延绥、甘肃、蓟辽、宁夏等地抚臣也先后得赐旗牌,训练标兵,划地而守。“凡军马钱粮、城池关隘、皆其职掌”。巡抚还经理本地屯田、盐政事宜等。时人感慨,谓“今之巡抚,即与皇上共治天下者也”。
————摘编自范玉春《明代督抚的职权及其性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巡抚的职权。(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的巡抚制度。(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恩格斯指出:“在马尔克公社(中世纪西欧日耳曼人的一种村落组织)保存下来了的各个国家————法国北部、英国……氏族组织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地区组织……仍然保存了它那种自然形成而为整个氏族制度所特有的民主性质……直到现代还有生命力。”13世纪,英国领主经济进入全盛期,专门有农奴服役的领主庄园占有全国土地面积的80%。同时,新兴的城市经济也在迅速崛起。这时,封建主确立了对领地的统治地位,国王企图建立王权永久的政治优势。英王与臣民的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公开的斗争。在僧俗贵族和市民的联盟面前,英王连连败北。议会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贵族代表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不负担他们的费用。骑士和市民代表则由选民供给薪金。当然,农村每年有40先令自由地产纯收入者,才有选举权,而被选举者则必须出身于绅士门第。城市中一般只有富裕市民才能参与选举。
——摘编自陶飞亚鲁娜《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成因和特点》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以议会制为核心的英国民主制度初步建成。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议会改革: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权;1867年议会改革使一部分工人进入到资本主义的圈子;1884年议会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了工人阶级的选举权。
————摘编自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成因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认识。(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清末,政府进行了文官制度变革,正如官制编纂大臣所言:“此次厘定官制,遵旨为立宪预备,应参照君权立宪国官制厘定,以符圣训而利推选。”在清末各个层级的学堂选官考试中,都有涉及儒家经典的内容。在游学毕业生选官考试内,其考试内容不仅需考专业知识,更要试验经义。甚至初等小学堂学生所习“读经讲经”科目,必须研读《孝经》。终养之制、丁忧、荫叙和封赠之制等基本上也被保留。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孙中山在观察西方不同国家选材用人的制度条文和具体实践过程后,提出:“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南京临时政府大致按照这一精神,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初步酝酿。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继续筹建选官制度,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法规,从法律层面基本废除了中国传统的封建职官管理体制,确立了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及考试内容分科设置等规定。
————摘编自朱晓东《民国北京政府选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那些曾“致力国民革命”10年、7年、5年以上的,可依次担任简任、荐任、委任职公务员,“致力国民革命”的年限可转化为入党年限,因为在党国体制下,为党奉献就是为国奉献。
此外,面试工作主要由典试委员会掌管,有资格担任典试委员长的均为考试院高级官员,负责面试事宜的典试委员都是通过考试院院长提请国民政府简派, 试委员则直接通过典试委员长聘任产生。考试院权力的行使没有有效法律、机构的监督。对于退役军人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军佐可以参加考试院举行的考试,及格后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训练,即可优先任用。对于其他考试及格者虽规定“尽先任用,遇缺即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文官制度变革中保留的传统选官制度因子。(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确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实行中的弊端。(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法律随着文明的脚步,刚刚走出原始混沌的门槛而跨入国家初始的时代时,中西方思想家对法的探索曾走过一段共同的道路,那就是于神意中解说法,视法为神灵意志的体现。但未经多时,生活在不同文明下的先贤们便分道扬镳,走向不同的价值取向轨道,从而形成不同的传统法律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呈现多样,如法律文化属性的单一性————法即刑的公法文化与法律文化属性的多元性————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无讼的法律价值取向与正义的法律价值取向,轻权利重义务的法的集团本位与权利至上的法的个人本位,理想法和实在法相统一的法的自然观与理想法和实在法相分离的自然法说,法律的伦理化与法律的宗教性等。
————摘编自姚艳《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特征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法律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