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评估
七年级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小明同学如果想了解元谋人的真实生活轨迹,他应该 ( ) A.观看影视作品 B.参照《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依据考古发现 D.查阅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断和论证文章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以上材料表明北京人 ( )
过着群居生活 B.以采集狩猎为生
会种植农作物 D.已使用磨制石器
距今约5 800-5 300年的凌家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普通部落成员的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
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产生了贫富分化 D.出现了定居生活
4.“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稻作农业系统”的是 (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蓝田入遗址
5.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它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可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最可能为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提供抓手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下图反映了远古居民住宅建筑各有特色,差异明显。造成两地住宅建筑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部落首领喜好 B.宗教信仰
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条件
7.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精美。凡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十分悬殊,少则一两件,多则百件以上。这说明当时 ( )
A.爱美意识形成 B.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8、“大型墓台的营建工程量巨大,特别是像莫角山这样的非当时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们不得不十分钦佩良渚先民的营建能力。如此大规模的营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来加以保证。”这说明当时 ( )
A.科技发展领先于世界 B.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C.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D.阶级观念尚未出现
9.“人文初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海内外华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初祖”,即 ( )
A.炎帝和黄帝 B.鲧和大禹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10.二里头遗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该遗址,它可用于研究( )
绿松石龙形器
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11.后人赞美商朝是“邦畿千里”的大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遗存。这说明 ( )
A.商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商朝统治势力辐射范围广
C.商朝的统治中心在南方 D.商朝统治获得人民的认可
12.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由此可见,分封制 ( )
A.有利于边疆开发 B.使诸侯无独立性
C.造成了诸侯割据 D.巩固了国家统治
13.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据此可知 ( )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不断加强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14.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对比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C.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5.七年级同学运用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是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社会趋予稳定
C.手工业技术高速发展 D.畜牧业普遍发展
二、辨析改错(12分)
16.在漫长的历史中,先民用智慧和勤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北京人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改正:
【 】(2)居住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房屋。
改正:
【 】(3)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成为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改正:
【 】(4)春秋时期,青铜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社会变革。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传位启虽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关,但却引起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史记》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传子制度得以确立,这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自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传子制度”的名称及其确立原因,并概括其影响。(6分)
材料二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属于周的创造”的创新性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政治智慧。(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良渚古城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最有力的实证。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达1 005万立方米。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立方千米.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立方米,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发掘的墓葬显示.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当时,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
——据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作出如此定位的依据。(9分)
材料二 陶寺遗址早期至中期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大体与尧舜的年代范围一致。这座大型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已发掘的墓葬中,大型基不及总数的1%,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其在原有的陶、石、骨器制造业及纺织等手工业外,还出现了木工、玉石镶嵌等新的手工业门类,许多精美的制品非专业工匠不能生产。
——摘编自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3分)
(3)以上都城遗址的发现可以证实什么?(2分)
活动与探究(1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人类起源】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位于云南省境内的重要古人类遗址,概括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特征。(3分)
【文明奠基】
材料二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始农耕时代远古居民生活的变化。(6分)
【王朝建立】
材料三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之君 都城
夏 ① 禹 阳城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西周 公元前1046牟 周武王 ②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三的表格内容。(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社会演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