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2.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及结构特点。
3.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4.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走进人物
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士无双——袁隆平
走进作者
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走进神农架》《采 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
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2.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3.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4.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的三种类型: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知识
1.新闻:从广义上讲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消息又称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主要特征
明确:内容真实,报道快速
1.真实:人名、地名、时间、细节、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准确,说明和解释也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2.快速:时新性,新闻报道及时快速地传播新闻发生的事实;时宜性、在一定时间内发布新闻报道才能取得 最大效益
赏析标题
①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 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②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③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点赞更清晰。
这四个小标题的顺序可否颠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科学态度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作用:小标题的结构层层递进,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不可颠倒
梳理文本,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①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①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概括层次
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及其情感变化.
①发现特异稻(欣喜)
②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③试种特异稻(失望)
④研究计算(自信)
⑤发现真理(收获)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概括层次
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记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细研课文
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①他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 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③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④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概括层次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
概括层次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面对袁隆平在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论断时,为什么又承认"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
①因为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是事实,袁隆平尊重事实,捍卫真相。
②同时,袁隆平又强调任何论述都不能以偏概全,通过个别否定一般,从而维护杂交稻米质整体不错的论断,有效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观点。
思考3:这篇通讯中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请你说说哪些细节触动到你?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片段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明确 “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片段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明确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片段③:“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明确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课文分析
思考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
③选取典型案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
④运用详实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
⑤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
⑥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法指导
明确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这是记叙,记录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繁殖规律的过程。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检验真理。”则是议论,表达了对袁隆平发现规律、践行真理的高度认可。
效果:夹叙夹议的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加灵活多变,既能够更加具体地记叙事件,又充分地抒发感情,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也正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辉形象。
找到课文中夹叙夹议的片段,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素材积累
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适用主题】初心童心
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袁老语录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坚持目标
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袁老语录
【适用主题】实践、 想和做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
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成功与失败
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