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先驱者10号”航天器是1972年发射的一艘航天器,主要研究小行星带、木星的周边环境,1983年该航天器飞出海王星轨道,2003年与地球失去联络,目前仍在惯性作用下驶向距地球68光年的恒星毕宿五。下图为太阳系结构图。据此完成1~4小题。
1.材料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天体类型是(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星云
2.木星被称为“地球的盾牌”,主要原因是木星( )
A.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倾角相同,构成安全的环境
B.距离太阳更近,阻挡和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
C.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D.体积和质量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3.科学家们发现木星上很难有生命存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是木星( )
①没有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外表③距太阳较远④体积质量巨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推测目前“先驱者10号”航天器“飞翔”在(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明亮的火流星如期而至,来自太空的小行星2024 XA1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多台望远镜开展预警观测,最终捕捉到撞击前42分钟的图像(如下图)。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据此完成5~6小题。
5.2024 XA1小行星( )
进入地球大气层前属于自然天体
B.坠落地球后属于人造天体
C.来自水星附近的小行星带
D.自身通过核聚变发光发热
6.人类对小行星撞击进行预警,主要是为了保障地球具有( )
A.充足的液态水 B.稳定的大气圈
C.安全的宇宙环境 D.合适的光照条件
2023年4月22日,全国首个备案、开工的“沙戈荒”光伏电站项目一期100万千瓦工程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基地中首个备案、开工的光伏发电项目。下图为我国某“沙戈荒”光伏电站景观,据此完成7~9小题。
7.该光伏电站最可能位于( )
A.宁夏 B.湖北 C.浙江 D.澳门
8.下列关于太阳辐射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强度会受到海拔、天气变化的影响
C.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D.太阳辐射扰动地球磁场,将发生“磁暴”现象
9.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体现了太阳辐射( )
A.维持着地表温度 B.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D.是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图a为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图b为我国学者绘制的1960~2010年太阳黑子活动与关中平原旱涝年份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黑气”出现在图a太阳大气的(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②③层交界处
11.图中显示黑子活动周期与关中平原旱涝年份间( )
A.呈负相关 B.呈正比 C.有相关性 D.无相关性
12.2009年低谷后,关中平原旱涝较多的最近年份可能是( )
A.2015年 B.2019年 C.2022年 D.2024年
2024年3月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赤洲岛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赤洲岛一边为火山岩地貌(岩浆经火山口喷出到地表后冷凝形成),一边为丹霞地貌(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古生代至新生代的红色砂砾岩沉积形成)。下图为香港赤洲岛恐龙化石。据此完成13~15小题。
13.该化石可能属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4.形成赤洲岛火山岩地貌的物质来源于( )
A.内核 B.外核 C.上地幔 D.下地幔
15.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 )
A.底层较为古老 B.全部都有化石 C.是岩浆岩 D.没有层理结构
2023年5月,绵阳市某中学组织了“北川行”研学活动,研学中发现了约2.3亿年前晚三叠纪时期的海绵岩石,这在我市的“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中较为常见。据此完成16~18小题。
16.研学中发现的化石生物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新生代 D.中生代
17.海绵等生物大量繁殖,说明2.3亿时期的安州地区( )
①温暖 ②寒冷 ③微风 ④浅海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晚三叠纪海洋无脊椎生物礁地质遗迹在地表分布较少,推测最可能是因为( )
A.中生代末期生物灭绝 B.第四纪开始的全球气候变暖
C.古生代末期生物灭绝 D.几千年来人类活动不断破坏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海拔地区独有的常见病。据此完成19~20小题。
19.人体的高原反应说明了氧能( )
A.增强抗寒力 B.维持生命活动 C.组成生命体 D.降低呼吸频率
20.发生高原反应的地区,还会出现( )
①燃油车动力减弱 ②紫外线伤害减轻 ③水未到100℃就沸腾 ④太阳能电池板作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下图为一幅飞机飞过北京市上空的航迹云景观图。据此完成21~22小题。
21.1月份,在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高层大气 C.电离层 D.散逸层
22.一年中,北京市对流层厚度最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23~25小题。
23.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增→递减→递减
B.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24.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A.臭氧层 B.热层 C.对流层 D.电离层
25.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大气成分及天气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纬度越高对流层越厚
C.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D.平流层中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6.读“岩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_________ (抬升/下沉)。(2分)
(2)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则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 (温暖湿润/寒冷干燥)。(2分)
(3)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_________代。(2分)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27.下左图为“地球圈层示意图”,图中虚线为不连续界面,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C是外部圈层中的__________,该圈层的主体是__________。(4分)
(2)D、F、G为内部圈层,其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层(填字母);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形成地球磁场的是_________层(填字母)。(4分)
(3)图中虚线H、M代表的不连续界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连续界面M的位置在地下约___________km处;由地表到地心方向(即由外到内),地震波经过H界面时,纵波、横波波速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8分)
(4)岩石圈由____(填字母)两部分共同构成,火山喷发物质的来源地是_______(填名称)。(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大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天,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15摄氏度且昼夜温差较小。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约1%,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火星表面存在水,但因平均温度低,难以长期被人类大量直接利用。这一发现无论对寻找外星生命,还是人类移民火星,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如图)。其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进行火星勘测甚至取样分析,并传回了在火星上拍摄的大批照片。
(1)太阳、火星和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三者构成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天体系统。(2分)
(2)结合材料,分析地球上有适宜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的原因。(8分)
结合材料,分析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的主要原因。(4分)
(4)结合材料,分析若未来人类要“移民”火星,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6分)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答案及详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A C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C A D B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B D B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了航天器、小行星带、木星、海王星、毕宿五等天体,其中小行星带、木星、海王星均为行星,提到的次数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木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且木星的体积和质量大,可以吸引部分坑撞向地球的小天体,D正确;与地球公转轨道处于同一轨道的不只是木星,A错误;木星与地球相比,距离太阳更远,B错误;木星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外侧,C错误。故选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木星距离太阳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③正确;木星没有液态水,不适宜生命生存,①正确;木星的质量和体积巨大,引力较大,生命难以生存,④正确;坚硬的外表不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②错误。故选C。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目前“先驱者10号”航天器仍在惯性作用下驶向距地球68光年的恒星毕宿五,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多光年,所以“先驱者10号”航天器应位于太阳系以外,银河系之内,B正确,C错误;不属于河外星系,A错误;地月系位于太阳系内,D错误。故选B。
5.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4XA1小行星在今日地球大气层前位于太空中,属于自然天体,A正确;坠落地球后的陨石不属于天体,B错误;无法得知该小行星的来源,且水星附近无小行星带,C错误;其发光发热主要是与地球大气摩擦所形成的,D错误。故选A。
6.外来行星的撞击可能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威胁,人类对小行星撞击进行研究和预警,可在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更改小行星路径等),避免其对地球的撞击,保障地球具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C正确;不是为了保障液态水、稳定的大气圈和合适的光照条件,ABD错误。故选C。
7.四地区宁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湖北、浙江、厦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太阳能不如宁夏丰富。综述所述,该光伏电站最可能位于宁夏。故选A。
8.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综上所述,太阳辐射强度会受到海拔、天气变化的影响,B正确。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在经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C错误。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将发生“磁暴”现象,而不是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B。
9.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电池把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技术。电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所以,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体现了太阳辐射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C正确。光伏发电不能体现ABD项内容。故选C。
10.根据材料描述,结合所学知识,《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黑气”为太阳黑子,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图中①为光球层,②为色球层,③为日冕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黑子活动周期与关中平原旱涝年份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年份黑子相对数小,为涝年,有的年份黑子相对数小,为旱年,故黑子活动周期与关中平原旱涝年份的相关性,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更不是正比,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关中平原旱涝年份与黑子活动周期有相关性,2009年黑子相对数为低峰年,可推测2009年后的大约5—6年,为黑子相对数的高峰年,出现旱涝较多,可能为2015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该化石为恐龙化石,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火山岩地貌是岩浆经火山口喷出到地表后冷凝形成。岩浆主要产生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C正确;外核和内核都属于地核,ABD错误。故选C。
15.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古生代至新生代的红色砂砾岩沉积形成,所以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A正确。岩层中不一定有化石,红色砂砾岩不是岩浆岩,是沉积岩,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B、C、D均错误。故选A。
16.由材料可知,化石生物存在于2.3亿年以前的晚三叠纪,属于中生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海绵等生物大量繁殖说明当时的安州地区气候温暖,①正确,②错误。浅海中软体动物的栖息环境较好,利于软体动物的繁殖,④正确。若风力强,会破坏栖息环境,影响软体动物的繁殖,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晚三叠纪属于中生代初期,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不会影响晚三叠纪生物的化石分布,A错误。第四纪开始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之前的生物化石分布,B错误。古生代末期生物灭绝,导致中生代初期的三叠纪生物数量少,存留下来的生物地质遗迹较少,C正确。人类活动有利于将地下的化石等地质遗迹裸露地表,D错误,故选C。
19.高原反应是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说明氧能维持生命活动,B正确;氧气不能增强抗寒力、降低呼吸频率,AD错误;氮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元素之一,C错误。故选B。
20.发生高原反应的地区,海拔较高,燃油车燃烧不充分,动力减弱,①正确;稀薄的空气对紫外钱削弱作用减弱,紫外线伤害增强,②错误;海拔高,大气压强减弱,沸点低,水未到100℃就沸腾,③正确;太阳能被削弱的少,太阳能电池板作用增强,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由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才有可能出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都在高层大气错误。故选A。
22.根据上题可知,北京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对流层最厚;ACD错误。故选B。
23.图文信息表明,探空气球从近地面升至100千米高空,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时,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向上气温逐渐降低;气球进入平流层后,由于层内的臭氧可以直接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气温随高度不断增高;气球继续升高至100千米处,经过高层大气的两个层次,温度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因此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大气层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无线通讯,因而探空气球与基站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D符合题意;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对流层位于最底层,这两个层大气的电离状态不明显,对通讯影响不大,排除AC;热层位于80千米高度以上,电离层位于60千米高度以上,60千米高度至80千米这一段属于电离层的一部分,但不属于热层,在这一段探空气球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就有可能发生异常现象,因此该层最有可能是电离层,不一定是热层,排除B。故选D。
25.低层大气有地面提供水汽和尘埃,因此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对流层因对流运动强弱不同而高度也随纬度有明显变化,纬度越高,地面受热越少,对流运动越弱,因此对流层厚度越薄,B叙述错误,符合题意;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成云致雨的物质——水汽和尘埃也集中于对流层,因此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平流层垂直运动不明显,加上水汽和尘埃极少,因此平流层无云雨现象,适合高空飞行,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1)抬升 (2)温暖湿润 (3)古生 (4) 古生代 中生代
27.(1) 水圈 海洋 (2) G G
(3)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横波纵波都加快
(4) E D 软流层
28.(1)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
(2)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大气层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地球上有大面积海洋,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3)距离太阳远;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4)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宜的大气环境;适宜的水环境;适宜的重力环境。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太阳和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三者构成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火星和“天问一号”探测器组成的天体系统(行星系统)。
(2)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地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为适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自转周期不长,昼夜温度变化不是太大,地球的公转周期适中,气温年较差不太大;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间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球上海洋面积广大,比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较小。
(3)由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相对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白天温度低;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因而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非常弱,夜间温度低,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4)若在火星上生存,需改造的环境条件有: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减小昼夜温差,提高夜晚温度;创造适宜的大气环境,火星的体积、质量小,表面引力小,难以吸附住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约1%,因而要创造与地球类似的大气环境;创造合适的水环境,火星存在液态水,但表面温度较低,多为固态水,因此需营造适宜的水环境;创造合适的重力环境,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三分之一,处于半失重状态,需营造适宜的重力环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