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海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海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指居住在国都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B.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C.国都迁徙过于频繁 D.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周天子手中
2.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3.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A.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社会转型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4.考古人员在湖南里耶发现大量秦简,许多简文都提及洞庭(郡)等地名。而《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关于秦朝地方行政均未曾提及洞庭郡。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可以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B.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C.文献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掘来印证 D.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
5.举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形式,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往往附加另外的条件,如“明于古今王事之体”“能指朕过失者”等。这表明汉代选官()
A.强调德才兼备 B.地方政府掌控 C.侧重儒家经义 D.实现公平公正
6.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据此可知()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行政体制分权成熟
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7.《后汉书》记载:“ 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酝酿中朝制度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宦官专权
8.在中国,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
A.消除了纷繁复杂的胡汉矛盾 B.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多民族国家
9.下表是东汉到南朝时期扬州、荆州、交州三地郡县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佐证这一时期()
A.南方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政府控制的土地量增加
C.江南地区长期战乱动荡 D.国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10.唐朝前期,赦令严格遵循三省六部制程序;中唐以后,皇帝屡屡亲自裁定赦令内容,且赦令频繁涉及吏治整肃、民生保障等具体政务。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三省六部职能丧失 B.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C.政务处理程序完善 D.司法与行政事务分离
11.唐朝时,庶族寒士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对社会倾注了满腔热情,因而使唐代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唐朝()
A.选官制度变革激发社会活力 B.国家放松对商业经济的控制
C.门阀士族势力受到严格限制 D.江南地区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12.唐初“边将不久任,多擢文臣,岁末还朝”。玄宗时期,边将多授节度使,兼领数镇,权倾一方。这一调整反映了唐中期()
A.内重外轻格局确立 B.中央选官制度变革 C.地方治理隐患加深 D.军事改革成效显著
13.宋《文献通考》:“御史台掌纠劾百官,肃正纲纪。谏官亦得弹劾执政。台官直言无讳,凡宰相以下,皆得奏劾,直达天子。”材料可佐证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台谏并立,强化分权制衡 B.监察权与相权结合,加强皇权
C.台谏合一,强化皇权专制 D.注重地方监察,削弱藩镇势力
14.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推行的效果作为奖惩地方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15.明代监察部门官员六科给事中要对皇帝发出的制敕进行复核,查看其中有无违制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这一设置意在()
A.防止皇权干涉相权 B.保障决策的合理性
C.提高监察官员地位 D.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16.清末新政期间,朝廷令女子学堂“废止缠足”;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剪发辫、着短装;报刊大量译介关于西方礼仪的书籍;留学生归国后倡导“鞠躬行礼”。这表明()
A.新政受到舆论的推崇 B.社会习俗的近代化趋向
C.传统礼仪被全面革除 D.沿海城市完成社会转型
17.20世纪初,出现一股兴办学堂的高潮。如仪董学堂于1902创立,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学堂初开,中西并重,引领江淮风气”。这种现象的出现()
A.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B.标志着科举制度被废除
C.引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实行
18.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19.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以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D.训政时期国民党任务与宪政时期相同
20.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据此可知该法律()
A.女子考试,实现男女彻底平等 B.禁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C.推动公务员考试民主化法制化 D.奠定近代中国的文官制度的基础
21.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布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民族矛盾大于国内矛盾
22.周恩来曾说“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 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据此可知,三三制()
A.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确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D.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经济恢复
23.热播年代剧《小巷人家》将镜头对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里的庄、林两家人,以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等时代变迁为背景展开剧情,此时的中国正在()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D.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明确目标“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这场改革,是为了()
A.注重转型服务国际对外开放 B.力图践行政治中立保障民主
C.完善公务员考录工作法制化 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25.“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可知()
A.政体有利于罗马共和国稳定 B.斯巴达寡头政治包含一定民主
C.斯巴达政体实质是君主独裁 D.罗马共和政体民主具有广泛性
26.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彼此具有否决权。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处理事件。这体现出罗马政体特征是()
①任期制 ②选举制 ③权力制衡 ④贵族共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7.法王腓力四世在1302年召开三级会议,确定了政府有权向天主教会征税的原则。1314年召开的第四次三级会议上,国王征收新税的要求得以通过。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A.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冲突 B.开启了议会立法的进程
C.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8.19世纪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议会改革()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表明贵族制退出历史舞台
C.推动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9.杰斐逊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体现为()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
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30.《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任何歧视。这项规定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杜绝官僚习气和腐败现象 B.文官在日常工作时保持中立
C.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规范国家公务人员工作纪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东西方制度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制和联邦制开创了世界一先例,它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统一和经济发展。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南北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并简要说明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开创的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思考美国建立的民主共和政治有何局限 (6分)
32.科举制和文官制度在中西方官员选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名称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先秦 世官制 世袭 ①
战国、秦朝 军功爵制、荐举制 军功、荐举 ②
两汉 ③ 官员举荐 德、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品评 品第
隋唐以后 科举制 ④ 成绩
材料二:
19世纪初,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吏经常变动。官吏任用不但以党派为基础,而且讲关系重门第,以至卖官鬻爵的丑事时有发生,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政局不稳。19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对国家的管理职能提出新要求。为此,在议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更广泛地招揽优秀人才、保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要求。此后,文官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轮流秉正,后台永不更换。
————摘编自龚瑞祥《英国行政机构和文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从选官方式和标准的角度概括其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和影响。(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