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大启用前2025.10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下列四组文化遗存与历史时期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仰韶文化一黄河中游—彩陶盛行,早期聚落布局清晰B大汶口文化一辽河流域—“坛庙冢”礼制建筑,玉器发达C.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现存最早古城,水稻耕作系统成熟D.龙山文化一黄河下游一观象台遗迹,具备早期国家特征2.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佣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秦简《法律答问》载:“侨(矫)丞令’可(何)殴(也)?为有秩伪写其印为大啬夫。”又载:“发伪书,弗智(知),赀二甲。”汉代《二年律令》亦严惩“伪写皇帝信玺、皇帝行玺”。这些律令最本质的意图在于A.确保行政文书流转的效率B.维护中央政令的权威与信用C.规范官吏的选拔与考核程序D.遏制地方官员的渎职行为4汉初年,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至汉武帝时,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其职责为“六条问事”,第一条即督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其余五条皆针对二千石郡国守相。这一监察体系的变化表明A.丞相的行政权力被彻底剥夺B.监察重点从中央转向地方郡国C.监察制度走向独立与系统化D.儒家思想成为监察的指导思想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1页共8页5.《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富商大贾或帶财役贫,转教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治铸煮盐,财政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此,汉武帝推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是A.有利于解决北方边患的军费问题B.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C.开创了古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停止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到汉武帝认可:同时,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学成后授官。此外,还令郡国举孝廉,规定“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这些措施()A.推动了儒学的官方化B.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C.完善了选官用人制度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7西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极为普遍。据《晋书·刘毅传》记载,中正官“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往往根据门第高低评定品级,导致“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九品中正制的异化C.中央集权的削弱D.儒家伦理的影响8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洛阳后,下令“禁胡服,改汉服“断北语,说汉话”:同时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还将鲜卑贵族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这些改革()A.意在通过文化整合强化政治认同B.加速鲜卑贵族势力的彻底瓦解C.客观上为南北统一奠定文化基础D.导致了鲜卑文化的系统性消亡9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发掘了北魏刺史孙定仁墓,出土了如图一所示的陶牛车。该文物的出土,可用于研究北魏时期的()图、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B.北方民族交融与社会生活C.中外贸易往来的主要路线D.门阀士族的丧葬礼仪制度10.开皇十五年,隋政府在敦煌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的边境州县推行义仓官办。次年,以大兴城为中心,在周边州县继续推行。不仅规定将各州义仓纳入本州县安置,还要求按照户等进行相应数量的义仓粮食征收。此举旨在()A.保障关陇地区的政治安全B.减少对江南地区财政依赖C.扩大社会救济的实施范围D.推动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2页共8页机密★启用前 2025.10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 (一)历 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下列四组文化遗存与历史时期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陶盛行,早期聚落布局清晰B.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坛庙冢”礼制建筑,玉器发达C.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现存最早古城,水稻耕作系统成熟D.龙山文化————黄河下游————观象台遗迹,具备早期国家特征2.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佣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秦简《法律答问》载:“‘侨(矫)丞令’可(何)殴(也) 为有秩伪写其印为大啬夫。”又载:“发伪书,弗智(知),赀二甲。”汉代《二年律令》亦严惩“伪写皇帝信玺、皇帝行玺”。这些律令最本质的意图在于A.确保行政文书流转的效率 B.维护中央政令的权威与信用C.规范官吏的选拔与考核程序 D.遏制地方官员的渎职行为4.汉初年,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至汉武帝时,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其职责为“六条问事”,第一条即督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其余五条皆针对二千石郡国守相。这一监察体系的变化表明A.丞相的行政权力被彻底剥夺 B.监察重点从中央转向地方郡国C.监察制度走向独立与系统化 D.儒家思想成为监察的指导思想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1 页共 8 页5.《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富商大贾或蹀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政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此,汉武帝推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是A.有利于解决北方边患的军费问题 B.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C.开创了古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停止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到汉武帝认可;同时,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学成后授官。此外,还令郡国举孝廉,规定“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这些措施()A.推动了儒学的官方化 B.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C.完善了选官用人制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7.西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极为普遍。据《晋书·刘毅传》记载,中正官“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往往根据门第高低评定品级,导致“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九品中正制的异化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儒家伦理的影响8.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洛阳后,下令“禁胡服,改汉服”“断北语,说汉话”;同时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还将鲜卑贵族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这些改革()A.意在通过文化整合强化政治认同 B.加速鲜卑贵族势力的彻底瓦解C.客观上为南北统一奠定文化基础 D.导致了鲜卑文化的系统性消亡9.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发掘了北魏刺史孙定仁墓,出土了如图一所示的陶牛车。该文物的出土,可用于研究北魏时期的()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 B.北方民族交融与社会生活C.中外贸易往来的主要路线 D.门阀士族的丧葬礼仪制度10.开皇十五年,隋政府在敦煌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的边境州县推行义仓官办。次年,以大兴城为中心,在周边州县继续推行。不仅规定将各州义仓纳入本州县安置,还要求按照户等进行相应数量的义仓粮食征收。此举旨在()A.保障关陇地区的政治安全 B.减少对江南地区财政依赖C.扩大社会救济的实施范围 D.推动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2 页共 8 页11.下图为学者统计的唐朝不同时期税收结构柱状图(图二)(单位:万贯),结合表格数据与柱状图趋势,据此可知A.税收货币化倾向有所显现 B.实物税占比始终居首位C.财政收入依赖商业税收 D.土地制度变迁影响税制12.《宋史·职官志》载“节度使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其后地望崇高而事权寝削”,《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赵普言“节镇权任今以恩礼羁縻,名器当慎惜”,《略论北宋节度使》亦指出“北宋节度使合班排名屡升,俸禄远胜普通职官,然非唐方镇之比”。这些记载表明北宋节度使制度的演变()A.延续唐代藩镇核心权力结构 B.形成了地位崇高与事权削弱的反差C.造成边疆管控能力持续弱化 D.成为宋代财政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13.下表为不同史书中关于“土木之变”的记载,据此可知材料内容 史料出处“(瓦剌)分道入寇,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英宗诏率师亲征,命成国公朱勇等率官军及私属共五十余万出。” 《明史·英宗前纪》“军至大同,闻前线败报,上下震恐,遂议班师。军伍纷乱,行伍移营,回旋之间,瓦剌追兵骤至,官军大溃,虏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明实录·英宗实录》“乱后,京师劲旅尽丧,武备空虚。大臣忧国,议选京营余卒,益以诸府卫所军,列营操练,然人心汹惧,纲纪废弛,边患自此益炽。” 《国榷·英宗正统年》A.明朝边防体系遭受冲击 B.瓦剌一度威胁明朝北方C.明朝军事力量遭受削弱 D.英宗亲征存在决策失误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3 页共 8 页14.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此后,钞法不行、铜钱贬值,但民间往往窖藏白银,许多白银未进入市场。关中地区“有谷而无银”,农民为完税“相率卖其妻子”。白银重铸会有损耗,所以各地又向农民加征“火耗”。材料中的现象()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民间币制混乱C.促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D.影响经济平稳发展15.据学者考证,武陵山民族地区在清朝中期数十年间人口增长极快。湘西永顺县雍正十二年(1734)客民数量5226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达46123人,增长7.8倍; 1736年新设立的酉阳直隶州(统管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州三县)同一时期也有客民激增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摊丁入亩的实施 B.改土归流的推行C.高产作物的种植 D.山地资源的开发16.清初,民间的富商经常通过向朝廷捐献大量资金,以获得监生、候补道台等名誉职位,从而跻身士绅阶层;同时,富商也投入巨资收集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并建造藏书楼,如扬州阮元所建“隋文选楼”就收藏超过两千五百部的“善本”。这些行为反映清代()A.社会转型动力不足 B.社会发展暗藏危机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D.商人地位得到提高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 4 页共 8 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军费、工程开支剧增,财政入不敷出。元狩四年(前 119年),朝廷“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将盐铁生产与销售收归官营;盐官负责招募煮盐工匠,提供煮盐器具,成品由官府统一收购;铁官掌控铁矿开采、铁器铸造,所制农具、兵器直接供应官府与军队,严禁民间私铸。———摘编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贤良文学(民间儒生代表)与桑弘羊(盐铁官营主导者)展开辩论。贤良文学称:“盐铁官营,与民争利,百姓弃本逐末,耕者日少”“官营铁器质次价高,强令百姓购买,苦不堪言”;桑弘羊反驳:“盐铁官营所得,以佐助边费,备匈奴之患,非与民争利也”“官营统一铁器规格,推广牛耕,助农生产,何弊之有 ”最终,汉廷废除酒榷、均输,仍保留盐铁官营。————摘编自桓宽《盐铁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的背景与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盐铁之争的实质及影响。(8分)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 5 页共 8 页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材料“阿云之狱”“阿云之狱”案件始末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登州(今山东蓬莱)民女阿云为母服丧期间,其叔父以“官户”身份将她许配给当地老光棍韦阿大。阿云嫌韦阿大貌丑,趁其夜间熟睡时,持刀砍击,致韦阿大头部、手臂受伤(未致死)。事后阿云因恐惧,主动到登州官府自首。登州知州许遵审理此案时,认为阿云“为母服丧期间婚嫁”虽违礼法,但属叔父强迫,且阿云有“谋杀已伤自首”情节,依据《宋刑统》“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者,减二等论”,主张对阿云从轻判处(杖刑或徒刑)。案件上报中央后,大理寺、刑部却驳回许遵判决,认为阿云“服丧婚嫁”已属“十恶”中的“不孝”,又犯“谋杀”,虽自首仍应判“绞刑”,两派因法律适用产生激烈分歧。争议迅速蔓延至朝堂,形成对立阵营:以王安石(时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代表的“宽刑派”支持许遵,主张“法律应随时代调整,自首减等是鼓励改过,且‘服丧婚嫁’属民事过错,不应与谋杀罪叠加重判”,认为此案是推动“司法便民”“法理优先”的契机;以司马光(时任翰林学士)为代表的“重刑派”则支持大理寺,强调“礼法为治国根本,阿云既违孝道又犯谋杀,若从轻判,恐致‘礼教松弛、民不畏法’”,指责许遵“曲解法条,破坏祖宗之法”。宋神宗一度支持王安石,下诏认可“自首减等”,但司马光等大臣持续反对,案件反复争论近三年。最终,神宗虽维持“阿云免死,判编管(流放)”的判决,但在司马光等人压力下,后续修订法律时明确“服丧期间犯罪,虽自首不得减等”。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掌权),曾追改阿云之罪为“绞刑”,因阿云已遇赦获释才作罢。——摘编自《宋史·刑法志》《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阿云之狱”引发的争议,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观点明确,表述清晰)(12 分)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 6 页共 8 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领域政策调整与技术革新的相关史料及学术研究摘录:时期 原始史料摘录 学者研究观点战国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 李根蟠:“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为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唐代 “(均田制)丁男、中男给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旧唐书·食货志》) 郭文韬:“唐代均田制稳定小农经济,推动曲辕犁、筒车等农具发明推广,提升农业效率。”宋代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宋史·食货志》) 漆侠:“宋代‘不抑兼并’促使地主推广占城稻、复种制,推动农业商品化发展。”明清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明史·食货志》) 黄宗智:“明清赋役改革放松人身控制,推动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7 页共 8 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公元前 3 世纪后,中国进入疆域拓展、经济与政治重心变动的漫长阶段,统一与分裂交替、文明由北向南转移是显著动向。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提出:若抛开外部侵略、农民起义等因素,疆域与重心问题实质是“基本经济区”的转移问题。因中国商业未突破农业的地方性限制,国家统一或权力集中,关键在于控制“基本经济区”——该区域农业生产率高,运输设施能保障漕粮供应,远优于其他地区:掌控此区者,便掌握了统一全国的关键。图中呈现了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相关的漕运线路、区域分布(注:图中 A 为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B为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不同线条代表元以前、元以后大运河及主要通航河道;虚线为经济区大致边界)。————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反映的“基本经济区”转移趋势并分析其成因。(6分)(2)有学者认为,冀朝鼎“基本经济区”理论为理解中国古代统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基本经济区”理论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8 分)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第8 页共 8 页机密太启用前2025.10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BBCAAABADBADBA1.解析:大汶口文化核心分布区是黄河下游(今山东一带),“坛庙冢”礼制建筑、玉器发达是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典型特征,B选项文化、流域、遗存对应错误,排除: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浙沪地区),“现存最早古城”(城头山古城)属于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且良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玉琮、玉璧等礼器,C选项表述有误,排除;龙山文化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观象台遗迹、早期国家特征”特指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龙山文化类型),不能笼统归为“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D选项范围界定错误,排除。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彩陶(如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盛行,姜寨、半坡遗址均展现清晰的聚落布局(如房屋、壕沟、墓葬分区),文化、流域、特征三者完全匹配,A选项正确。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毕姬墓随葬规格高于倗伯,按西周礼制是不允许这样的,但由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这符合宗法制的要求,可见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故选C项;材料可以看出毕姬墓随葬规格高于佣伯,“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这符合宗法制的要求,说明并没有“冲击宗法制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级观念并不会阻碍民族融合,材料体现了他们的联姻促进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在西周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女性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D项。3.解析:材料中秦律打击“伪写官吏印章”、汉律严惩“伪写皇帝信玺”,核心是管控“文书与印章造假”,与“行政文书流转效率”(如传递速度、流程)无关,A选项偏离法律管控目标,排除;官吏选拔考核(如汉代察举制、秦代军功爵制)聚焦人才选拔标准与流程,与“伪造印章、文书”无直接关联,C选项混淆法律适用场景,排除:“渎职行为”指官吏失职(如不作为)或滥用职权,而“伪造印章、文书”是主动造假以篡改政令,二者本质不同,D选项概念错位,排除。印章与文书是中央政令传达的“权威载体”,造假会导致政令失真、统治秩序混乱,秦汉严惩此类行为,最本质意图是维护中央政令的权威性与信用,确保国家治理有效,B选项符合史实与逻辑,正确。4解析:汉武帝时期虽通过中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但“丞相的行政权力被彻底剥夺”表述绝对化,丞相仍掌握行政核心职权,A选项违背汉代政治制度演变史实,排除;汉武帝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隶属于御史大夫寺,并非独立于中央监察体系,且材料仅体现监察对象从中央转向地方,未提及“系统化”(如监察层级、流程的完善),C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中“六条问事”聚焦豪强逾制与郡国守相履职,未涉及儒家思想(如仁政、德治),且汉代监察制度核心仍为法家“控权”理念,D选项无史料支撑,排除。汉初御史大夫以监察中央百官、辅佐丞相为核心职责,汉武帝时期刺史则以督察地方强宗豪右与郡国守相为主要任务,清晰反映出监察重点从中央向地方郡国的转变,B选项符合材料体现的制度变化趋势,正确。5.解析: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军费、缓解财政危机(如选项A“解决北方边患军费”),但题干设问为“长期影响”,A属于短期应急作用,并非长期影响,排除;盐铁官营将民间垄断性行业收归官办,实质是抑制民间商品经济发展,而非“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B与政策本质相悖,排除;“土地兼并现象停止”中“停止”表述绝对化一汉代土地兼并源于土地私有制度,盐铁官营未触及这一根本,土地兼并始终存在,D违背史实,排除: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首次以国家力量大规模干预经济(管控关键行业、调节物资流通),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端,这一模式被后世(如唐代均输法、宋代市易法)借鉴,属于长期影响,C选项符合史实与设问要求,正确。6.解析:“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中“实现”表述过于绝对一汉武帝时期虽确立儒学主导地位,但黄老、法家等思想仍在民间及统治实践中残留(如武帝治国仍杂糅法家手段),并未达成“完全的思想大一统”,B排除:“完善了选官用人制度”偏离核心一材料中“郡国举孝廉”仅为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的一部分,且该措施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pdf 文字版原稿 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docx 答案解析_2026届高三历史10月专题测试(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