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①分封制度得以贯彻 ②国家礼制得到完善 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④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⑤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2.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 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 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
A.甲一墨、乙—法、丙一儒、丁一道 B.甲一儒、乙-法、丙一道、丁一墨
C.甲一道、乙一法、丙一儒、丁一墨 D.甲一墨、乙一法、丙一道、丁一儒
3.对于秦朝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失去人才 B.骄傲自大 C.赋税和徭役重 D.失去民心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5.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第六章汉末事迹 第一节元帝宽驰 第二节成帝荒淫 第三节衰帝纵恣 第七章新室始末 第四节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新莽败亡 第十章后汉衰乱 第一节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第五节灵帝荒淫 第六节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十一章后汉乱亡 第二节董卓之乱 第四节东诸侯相攻
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 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 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7.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年)的诸篇赋文,如《上林赋》《子虚赋》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充分显示其宏阔瑰丽的想象力。这体现出西汉时期文学创作( )
A.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B.迎合市民阶层审美意趣
C.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D.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8.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所对应的朝代全部正确的是( )
①西晋 ②东晋 ③北魏 ④唐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不包括(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D.棉纺技术的进步
10.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对淡而无味的茶汤依然不屑一顾。隋朝通过大运河将茶叶运到黄河流域。唐朝时期,茶已被视为国饮。这说明( )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尚不充分 B.隋朝大运河推动长途贩运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增强了文化认同 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习俗的传播
11.有人说:“秦朝和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 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13.选官制度是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其演进过程正确的是
A.察举制一世官制一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
B.世官制科举制一一察举制一一九品中正制
C.九品中正制一察举制一一世官制一科举制
D.世官制一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5.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代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温柔妩媚、雄健威武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出( )
A.艺术作品受社会局势影响 B.佛教成为唯一宗教信仰
C.三教合一不符合时代潮流 D.儒学彻底失去主流地位
16.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胡商遇盗图》。该文物( )
A.反映唐代佛教逐渐本土化 B.是研究唐朝丝路贸易的重要史料
C.体现唐代朝贡贸易的发展 D.说明唐代敦煌地区社会治安严峻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封建者,必私其土,列侯骄盈……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事迹,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不在于制”中的“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地方治理方面“秦制”比“周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 制度的初设 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 (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汉书·文帝纪》(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
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 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雍正七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D
6.B
7.D
8.A
9.D
10.D
11.A
12.C
13.D
14.C
15.A
16.B
17.(1)周:分封制;秦:郡县制;
进步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推恩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意义: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王割据的局面);限制和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18.(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19.(1)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表现: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②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③社会风气比较开放;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⑤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⑥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⑦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原因: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②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③统治者的博大胸怀;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0.示例:演变中的九品中正制与成长中的门阀士族
九品中正制始于将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的出发点,却最终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汉末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人才、分设九等。该制度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初创时期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也选拔出了一批人才。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朝廷难以有效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仅把评议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高官手中,最终导致门阀势力操纵选官。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呼唤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