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2025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
复习重点复习
1.知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重点落实:翻译课文;梳理文言要点,牢记实词“度”“故”“见”三字。
3.内容理解:梳理层次,领悟情感。
4.达标巩固:熟练背诵,情境默写。
学习目标
活动一:自主复习
1.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要点,完成《复习案》“二”;
3.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完成目标1、2、3
活动二:落实重点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江西)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被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又罢相。谥“文”,世称王文公。
列宁称之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雄健峭拔,在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2.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谥号“文正”。
3.书: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一)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 “谏议大夫”官职。
“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
“书”:书信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古人书信开头称“某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旧时写信的客套语,没有机会见面,我私下心中不尽仰慕您
答( )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 ),窃( )以为( )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故今具( )道所以( ),冀( )君实或见恕( )也。
(二)完成下列加点字的释义,注意句式。
答复、回复
承蒙赐教
认为
私下、私自,谦辞
交往
常常

方法、主张
被理解
回复、回信
同“辩”,分辩
考虑
看待,对待
指书信往返
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谅解我
陈述
唠叨不休,这里是勉强多说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
见谅、见怪、见教
一、写信原因——议事每不合,具道所以。
古人书信开头称“某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盖( )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 )矣。①//今君实所以( )见教( )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 )受命( )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句式: ),以( )授之于有司( ),不为(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 ),难( )壬人( ),不为拒谏。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
特别
句首发语词,引起议论
辨明
清楚
用来...
指教我
认为
接受命令
修正
状语后置

负有专责的官员
不算是
施行

批驳
不正确的言论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预先
第二段:驳斥对方谬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第二段:驳论思路
驳论文
摆谬论(树靶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驳谬论
立观点: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固前知其如此(怨谤)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批评
因循守旧
表明
变法决心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 )于( )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无由会晤( ),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
得过且过
顾念,忧虑
献媚
介词,向
估量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因为
计划
考虑
适宜
认为正确
连词,
表顺承
施恩惠
动词,做
知道,这里
是“领教”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第三段:分析现状,表明变法决心。(举例——盘庚迁都)
第四段:表示客套。——书信常规结尾。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结构梳理
答司马谏议书
一、写信原因——议事每不合,具道所以
二、驳斥谬论
三、说明变法原因——分析现状,表明变法决心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义项 例句
①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③ 度义而后动
④ 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⑤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⑥ 皇览揆余初度兮(《离骚》)
⑦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制度,法度
计划
考虑
丈量
衡量,比较
情况
渡过,越过
次、回
2.重点词语
(1)度
(《方案》P10)
【识记方法】 
“度”的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而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义项 例句
①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③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④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⑤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⑥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
⑦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原因
所以
交情
特意
仍旧
旧有的,原来的
过去,从前
(《方案》P13)
(2)故
义项 例句
⑧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
⑨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⑩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故交,老友
死亡
衰老
故意
【识记方法】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是“缘故”,一是“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义项 例句
① 终必不蒙见察
② 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④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同“现”,显现、显露
(3)见
(《方案》P21)
表被动,“被”
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样。“我”
看见,看出
【识记方法】 
“见”的本义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分辩
1.文言要点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上报 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②以致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写回信
因而招致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1)蒙 ①某启:昨日蒙教
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黄生借书说》)
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2)难 ①辟邪说,难壬人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承蒙
遮蔽、覆盖
蒙受
排斥
与“易”相对
灾难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做(事)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③至于怨诽之多
被动句 标志词:见(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何(宾语)、为(介词)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1.谏议大夫:官名。秦代开始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以后各朝沿用秦制,主要职责是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2.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泛指负有专责的官吏。
3.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4.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____。

【文化常识】
5.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用于君臣关系。
仆:旧时男子自谦之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借以表示对对方
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一般是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
好,没有出息等。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自谦,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 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理解性默写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素材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阶段,侧重建议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两个材料可用于“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四、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昨日( ),( )以为与君实(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
2.故今具道所以,( )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3.人习于(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国事、同俗( )于众为善。
翻译:
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
蒙教

游处


苟且

自媚
度义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
因此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吧。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五、当堂检测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3分)( )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B
【解析】“养育百姓之资”“用官俸养民”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亲之资,“禄养”即为以官俸养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支持。
C
【解析】A“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错。B“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错,原文“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此次拒绝没有以祖母年老为由。D“得到宋仁宗支持”错,原文“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可见,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①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②重视理财;
③重用人才;④表明心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