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征
2025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
复习重点复习
1.知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重点落实:翻译课文;梳理文言要点,牢记实词“本”“克”“诚”三字。
3.内容理解:梳理层次,领悟情感。
4.达标巩固:熟练背诵,情境默写。
学习目标
活动一:自主复习
1.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要点,完成《复习案》“二”;
3.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4.积累素材,读写结合。
完成目标1、2、3
活动二:落实重点
(一)知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1.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直言进谏,被称“诤臣”。
2.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3.谏太宗十思疏
(1)“谏”是“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2)疏:原本是“______”的意思。后来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统称“奏疏”。
规过、劝善
规劝的言论
疏通
一、课前检测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4.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7.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8.苏轼在《赤壁赋》中“ , ”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二)完成下列加点字的释义,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及句式等。
谏( )太宗十思疏( )
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 )其根本( );欲流( )之远( )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 人君当( )神器( )之重( ),居( )域中之大( ),将崇( )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德不处( )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生长。长得好
使动用法,使...牢固
树根
动作名,泉流
形作动,流得远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形容词,治理得好,国家安定
谦辞,愚昧无知的人
明智的人
主持、掌握
指帝位
重权
处在
重位
推崇
喜庆,福禄。此指政权的和平美好
形作名,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戒奢侈,行节俭
保持
规劝
奏疏
提出观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凡百( )元首( ),承天景( )命,莫不殷( )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 )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 )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 )之以( )严刑(句式: ),振( )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 )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 )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 );奔车朽索( ),岂可忽( )乎!
所有的
帝王




代词,指天下

臣下
看不起别人
看不起别人
陌路人
督察
介词,用
状语后置
同“震”,威吓
感念仁德
表面上
只是
应当
戒慎
绳索
轻视
分析论证——历史教训:善始者繁,克终者寡
——发出警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 )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 );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 )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 )神苦( )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如果
喜好的东西
建造、兴造。此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等
使动用法,使...安宁
谦虚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名作动,居于...之下
意动用法,以...为乐
把...作为
限度
担心

堵塞蒙蔽
形作名,谗邪的人
使动用法,使...端正
排斥
相当于“而”
不恰当的奖赏
光大
选择有能力的人
选择好的建议
诚信的人
出游、游乐
演奏琴瑟,垂衣拱手
教化
管理
役使
毁坏
耗费
劳苦
提出方法:做到“十思”
【助记导图】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振之以威怒
同“震”,威吓
1.文言要点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根本 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②纵情 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
今义:尽情
③行路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
今义:走路
树木的根
放纵情感
路人
(3)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③貌恭而不心服
④居安思危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名词作动词,统治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⑧能克终者盖寡
⑨必固其根本
⑩则思正身以黜恶
则思知止以安人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
使动用法,使……牢固
使动用法,使……端正
使动用法,使……安宁
意动用法,以……为乐
意动用法,以……为忧
(4)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判断句 标志词:也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被动句 壅蔽:被堵塞蒙蔽
义项 例句
① 必固其根本
②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③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④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⑤ 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
根本,基础
草木的根
本来的,原来的
原来,本来
推究
(1)本(《优化方案》P2)
2.重点词语
义项 例句
① 能克终者盖寡
②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③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
④成功,完成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能够
克制,约束
战胜,攻下
(2)克(《优化方案》P24)
义项 例句
①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③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真诚,真心
如果,果真
确实,的确
(3)诚(《优化方案》P6)
3.积累成语:
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
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载舟覆舟: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以:连词,表并列。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卑以自牧: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
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
简贤任能:选用贤能。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
耳聪目明:视听灵敏。形容头脑清楚,目光敏锐。
活动三:达标巩固——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易错字填空,翻译句子。
1.人君当( )之重,居( )之大,将( )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 )。
翻译:
2.有善始者( ),能克终者(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翻译:
3.虽( )之以( ),( )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 ),( )而不心服。
翻译:
神器
域中


实繁
盖寡

严刑

怀仁
貌恭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4。怨不在大,可畏( )人,载舟( ),所宜( );奔车( ),岂可( )乎!
翻译:
5.( )而任之,(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 )其力,仁者( )其惠,( )效其忠。
翻译:

覆舟
深慎
朽索

简能
择善


信者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
情境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 。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
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 ; , 。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17、《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 。
1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
2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做相关习题。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言有怨言指斥。”敬德唯唯。明日对仗,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与地。奋衣入。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恕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吏部尚书A唐俭B与太宗C棋D争E道F上G大怒H出I为潭州
(2)唐俭免A枉死B朕免C枉杀D敬德免E曲从F三利也
【答案】DFH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上大怒,出为潭州)
【答案】BDF(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欲杀之”与“欲流之远者”两句中的“之”含义不同。
B.“三益也”是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也是判断句。
C.“敬德唯唯”中的“唯”与“唯赤也非邦也与”中的“唯”含义相同。
D.“俭有再生之幸”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句中的“幸”意义不同。
3.翻译句子:
(1)明日对仗,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与地。
翻译:
(2)朕有恕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
翻译:
C
第二天对仗,尉迟敬德磕头说:“我确实没有听到。”(唐太宗)多次询问,(尉迟敬德)确定没有更改(主意)。唐太宗生气,将玉板摔碎在地上。
我获得对过失发怒的美誉,唐俭获得重新生存的幸运,尉迟敬德获得忠诚耿直的名声,这是三个益处。
【解析】C(含义不同,唯,一为谦卑的应答声;一为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素材开发】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徵跟他讲的。魏徵的这些至理名言,都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就虚心接受。
【思维激活】
本材料适用于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谦逊”等相关的命题、材料或话题作文中。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所以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难道还只为了维护那一点点虚伪的自尊去抛弃老师、家长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苦口相劝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