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语言文字运用(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 语言文字运用(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专题01
语言文字运用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
目录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梳理
03
典例引领
04
考场练兵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第一部分
考点解读
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课标要求
考查题型 内容要点 命题趋势
识记类 考查实虚词、成语等的语义理解和用法辨析。考查易错成语, 1.注重素养: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2.情境化突出:借助真实的语言情景,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
3.注重迁移运用:依托于教材、具体情境,进行知识迁移
鉴赏类 注重学生对语境的解读,因文设题,鉴赏具体文段中修辞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应用类 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后的实际运用,在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将对情境的重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
第二部分
知识梳理
考点01 字音字形
正确字形 常见错误 简要辨析/提示
沁香 泌[qì] “沁”读qìn,渗入;“泌”读mì,分泌。
分泌 沁[mì] “沁”读qìn,渗入;“泌”读mì,分泌。
谩骂 漫骂 “谩”màn,轻蔑;“漫”为水漫、漫长。
漫江 谩江 “漫”指水势大或满;“谩”指轻慢、欺瞒。
惆怅 稠怅 “惆”chóu,失意;“稠”指浓度大、密集。
为虎作伥 怅 “伥”chāng,传说中被虎咬死变鬼又助虎害人;“怅”chàng,失意。
苍茫 芒 “茫”指广阔模糊;“芒”指谷物尖须或光芒。
沧桑 苍 “沧”指暗绿色(水),沧海桑田;“苍”多指灰白色或青色(天、发)。
阻遏 碣 “遏”è,阻止;“碣”jié,圆顶碑石。
彷徨 彷惶 “彷徨”:徘徊不定;“惶”huáng,恐惧(惶恐)。
惋惜 婉惜 “惋”wǎn,叹气;“婉”指委婉、美好。
颓圮 杞 “圮”pǐ,倒塌;“杞”qǐ,植物名(杞人忧天)。
绽放 淀放 “绽”zhàn,裂开(绽放);“淀”diàn,沉淀。
斑斓 斑澜/阑 “斓”指颜色多彩;“澜”大波浪;“阑”将尽、栏杆。
知识梳理
考点01 字音字形
正确字形 常见错误 简要辨析/提示
朔风 溯风 “朔”shuò,北方或月初;“溯”sù,逆流而上(追溯)。
挑衅 畔衅 “衅”xìn,事端;“畔”pàn,田界、旁边。
碾碎 辗碎 “碾”niǎn,轧碎;“辗”zhǎn,“辗转”:翻来覆去。
堤堰 偃 “堰”yàn,挡水低坝;“偃”yǎn,停止(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偃苗 “揠”yà,拔;“偃”yǎn,放倒、停止。
偃旗息鼓 揠旗 “偃”yǎn,放倒、停止;“揠”yà,拔。
戮力 戳力 “戮”lù,合、并;“戳”chuō,用尖物刺。
演绎 绎译 “绎”yì,抽出;“译”指翻译。
枯燥 躁燥 “燥”zào,缺少水分;“躁”zào,性急(暴躁)。
暴躁 燥躁 “躁”zào,性急;“燥”zào,干燥。
瞻仰 赡仰 “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赡”shàn,供养、丰富。
赡养 瞻养 “赡”shàn,供给;“瞻”zhān,视。
知识梳理
考点01 字音字形
正确字形 常见错误 简要辨析/提示
车辙 撤澈 “辙”zhé,车轮压痕;“撤”chè,退、除;“澈”chè,水清。
撤离 澈离 “撤”chè,退、除;“澈”chè,水清。
清澈 撤澈 “澈”chè,水清见底;“撤”chè,退、除。
履历 屐履 “履”lǚ,鞋、行走、经历;“屐”jī,木底鞋。
木屐 履屐 “屐”jī,木底鞋;“履”lǚ,鞋、行走。
废墟 费墟 “废”指停止、无用;“费”指花费、消耗。
谄媚 陷馅 “谄”chǎn,奉承;“陷”xiàn,陷阱;“馅”xiàn,包入食物内料。
陷阱 谄阱 “陷”xiàn,坑穴;“谄”chǎn,奉承。
黯然 暗谙 “黯”àn,阴暗、情绪低落;“暗”指光线不足;“谙”ān,熟悉。
谙熟 黯熟 “谙”ān,熟悉;“黯”àn,阴暗。
知识梳理
考点01 字音字形
【24-25高一上·山东济南·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括号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饭碗就开始梳装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zào)、红润的脸色。
B.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铤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chǎn)明事实,至于是不是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C.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bēng)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还是那样和言悦色地说:“您想看看吗?”
D.生命从诞生以来,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答案】D
【解析】
A.“梳装打扮”的“装”应写作“妆”;“粗糙”的“糙”应读作cāo;
B.“铤身而出”的“铤”应写作“挺”;
C.“绷着脸”的“绷”应读作běng;“和言悦色”的“言”应写作“颜”。
知识梳理
考点01 字音字形
【24-25高三·济南一模】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A可谓迅速。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曼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纪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从诞生起就与语言产生了某种紧密联系。
【答案】“曼”改为“蔓”,“璧”改为“壁”,“纪”改为“记”。
知识梳理
解题方法
方法一:以义辨形: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判断字形的正误。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例:“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得快。“胫”指小腿,若写成“不径而走”(没有路却能走),则语义不通。
方法二:以形辨形:关注汉字的形旁(部首),部首常表示字的意义类别。
例:“讴歌”是用言语歌颂,所以是“讠”旁;“呕吐”与嘴有关,是“口”旁;“沤肥”与水有关,是“氵”旁。
方法三:以音辨形:注意字的读音,尤其是音同或音近字,但切忌“听音写字”。
例:“滥竽充数”中的“滥” làn 是“失真、不精”的意思,与“南郭先生”的行为相符。若听音写字,易误为“烂(腐烂)竽充数”或“乱(混乱)竽充数”,皆语义不通。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类型一:实虚词的使用
(一)单纯词(单语素词)
这类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可以是单音节的,如“天、江”等;也可以是多音节的,如:
1、联绵词 两个不同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例如“参差、彷徨、鹦鹉”等。
2、叠音词 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例如“猩猩、姥姥、潺潺”等。
3、音译的外来词 如“葡萄、咖啡、的士”等。
4、拟声词 如“呼呼、哗啦啦”等。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二)合成词(多语素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主要有三种构词方式:
1、复合式 由两个或以上不同的词根结合构成,可以分为:
(1)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
a.途径(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b.骨肉(两个词根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意义,“骨肉”是至亲的意思。)
c.忘记(两个词根组合成词后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完全消失,“忘记”只有“忘”的意思。)
(2)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
a.皮鞋(定中关系) b.游击(状中关系)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3)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
a.提高(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b.车辆(前一词根表示事物,后一词根表示事物的单位。)
(4)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司机;管家;投资……
(5)主谓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叫陈述式。如:地震;日食;海啸……
2、重叠式 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如“姐姐、哥哥、刚刚”等。
3、附加式 由词根和词缀组成,分为:
(1)前加型:前缀加在词根前,如“老虎、小王、第五”等。
(2)后加型:后缀加在词根后,如“刷子、红通通、花儿”等。
知识梳理
解题方法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类型二:成语的使用
成语的使用,无论是客观选择题,还是主观填写题,都得注重两点,成语意思+具体语境。词不离句,在句段语境中选择、甄别成语,这是关键能力。题型变化,但是知识点、能力点是不变的。要求填写成语,难度加大,在复习常见成语过程中,要让考生不仅明白成语意思,还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成语。
(1)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段主要意思。 (2)注意语义的转折或对比。
(3)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的词语选择同义成语。 (4)注意根据前后逻辑推理填写成语。
(5)注意提炼或概括成语。 (6)注意前后照应填成语。
(7)注意根据固定搭配填写成语。 (8)注意抓住事物特点概括成语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24-25高一上·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随后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嫦娥六号任务继近月制动、落月、月面起飞之后闯过的又一“难关”。这次38万公里外的“太空牵手”,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 A 研发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的精准驾驭。
“交班”后,轨返组合体会从后下方追逐上升器,建立对接停靠所需的初始条件,开始进入对接段。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采用撞击式对接方式,但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质量比上升器大得多,直接撞击会将上升器撞飞,因此需要采用停控和抓取方式。
B ,我国已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实施了多次交会对接任务,但在月球逆行轨道上实施交会对接,嫦娥六号还是头一号。如何在自主控制中尽量减少“交班点”误差影响、如何避免嫦娥六号自带的液体燃料晃动造成姿态控制失稳、怎样尽可能减轻帆板震动对姿态控制精度的影响……一系列问题,都在研制团队的反复研究、验证中得到解决。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关”指嫦娥六号任务中技术难度大的关键环节,突出了任务的挑战性。
B.“太空牵手”生动比喻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的交会对接,体现了表达的形象性。
C.“交班”指上升器从人工控制转为GNC系统自主控制,暗含过程的有序性。
D.“头一号”强调嫦娥六号是我国首个在月球逆行轨道实施交会对接的航天器,突出其开创性。
【答案】C
【解析】A.“难关”指技术难度大的环节,体现挑战性,理解正确。
B.“太空牵手”比喻交会对接,体现形象性,理解正确。
C.错误。原文“交班后”指上升器完成样品转移任务后,由轨返组合体接手后续对接工作,并非指“转为GNC系统自主控制”。
D.“头一号”强调首次在月球逆行轨道对接的开创性,理解正确。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24-25高一上·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随后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嫦娥六号任务继近月制动、落月、月面起飞之后闯过的又一“难关”。这次38万公里外的“太空牵手”,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 A 研发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的精准驾驭。
“交班”后,轨返组合体会从后下方追逐上升器,建立对接停靠所需的初始条件,开始进入对接段。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采用撞击式对接方式,但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质量比上升器大得多,直接撞击会将上升器撞飞,因此需要采用停控和抓取方式。
B ,我国已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实施了多次交会对接任务,但在月球逆行轨道上实施交会对接,嫦娥六号还是头一号。如何在自主控制中尽量减少“交班点”误差影响、如何避免嫦娥六号自带的液体燃料晃动造成姿态控制失稳、怎样尽可能减轻帆板震动对姿态控制精度的影响……一系列问题,都在研制团队的反复研究、验证中得到解决。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四字成语。
精益求精
众所周知
知识梳理
考点02 正确使用词语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四字成语。
【答案】A.精益求精(或“苦心孤诣”) B.众所周知(或“毋庸置疑”)
【解析】A处,形容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发科的状态,对应后文攻克难关的各种精神,可填“精益求精”或“苦心孤诣”。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B处,相对“嫦娥六号还是头一号”,此处应该强调后文“我国已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实施了多次交会对接任务”是确定的、人们都知道的,可填“众所周知”或“毋庸置疑”。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毋庸置疑:不必怀疑。
知识梳理
考点03 修改病句
【24-25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 的。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阅读时,我们要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 是要不得的。
(2)①我们对《红楼梦》一点都不陌生。②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而衰。③在批判封建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下层人民的反抗行为。④它规模宏大,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且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知识梳理
考点03 修改病句
【答案】
语句②可修改为: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语句④可修改为:它规模宏大,不仅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解析】
②处,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末尾加上“的过程”。
④处,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分句逻辑顺序错误,两个分句应互换位置。
知识梳理
解题方法
1.从并列词语(短语)入手,常见的是搭配不当、并列不当、语序不当。
2.从关联词语入手,常见的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滥用关联词。
3.从否定词入手,常见的是否定失当、位置不当。
4.从数量短语入手,常见的是造成歧义、语序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或矛盾。
5.从两面词入手,常见的是两面对一面或一面对两面。
6.从阅读效果入手,常见的是缺少主语、主客颠倒、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漏用或滥用、造成歧义。
7.从代词入手,常见的是指代不明而造成歧义。
8.从助词入手,常见的是句中有时态助词“着”“了”“过”,可能有时间上的自我矛盾语病,主要看是否表意不明或不合逻辑等。
知识梳理
考点04 正确使用标点
1.顿号:①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不用顿号,而用逗号。②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短语之间能用逗号。③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时不用顿号,但表示确数时用顿号。④如果并列短语中,某一部分内还有并列词语时 大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⑤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⑥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2.逗号、分号:①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②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③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④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3.冒号:①冒号的基本作用就是总结上文和提示下文。②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③转述的话(间接引语)不能用冒号。(注意人称发生变化)④引文不独立 不能用冒号。④说话人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用逗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⑤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知识梳理
考点04 正确使用标点
4.问号:①若一句话中的几问,是从不同角度发问的,则每句都用问号。②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5.引号:引号的作用——引用、否定、强调、特殊含义、特殊称谓。
6.破折号: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①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②破折号表示说明解释的,说明或注释的内容可以删去而句意完整;冒号后边的内容是表示分项列举的不能删去。③破折号与“是”“有”“即”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7.省略号:①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②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③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④省略号与“等”或“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⑤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
知识梳理
考点04 正确使用标点
【24-25高一上·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随后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嫦娥六号任务继近月制动、落月、月面起飞之后闯过的又一“难关”。这次38万公里外的“太空牵手”,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 A 研发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的精准驾驭。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太空牵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真理。
B.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竟然偷偷把玩具藏进了沙发缝里。
D.科学家们把这种新型材料称为“会呼吸的环保衣”。
【答案】D
【解析】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术语强调;
C.表示反语;
D.“会呼吸的环保衣”比喻新型材料,引号表特殊含义。
知识梳理
考点05 修辞手法
种类 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爱憎喜恶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语言简练,引人联想,突出特征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 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在什么词性或什么内容相对 节奏鲜明,语言简练,抒情酣畅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增气势,广文义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 ……(某句)使用了反问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意愿)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感染力强、音韵美
知识梳理
考点05 修辞手法
【24-25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而贾雨村作为甄士隐与贾宝玉的参照体,他在宦海中沉浮,最终也逃脱不了大多数入仕士人的命运,( 丙 ),但是他的人生悲剧与一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传统士人殊途同归。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在宦海中沉浮”用了比喻修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官场比喻为“宦海”,生动形象地说明官场险恶。
②在宦海中“沉浮”,说明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盛衰、升降完全被别人掌握。
【解析】①“他在宦海中沉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官场”比作“宦海”,形象地揭示了贾雨村在官场中的起伏不定、艰险多变。
②“宦海”是古文中特别常用的比喻,借用“海洋”的变化难测和起伏不定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官场中经历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宦海中“沉浮”,说明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盛衰、升降完全被别人掌握。
典例引领·即时检测
第三部分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 的。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阅读时,我们要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 是要不得的。
1.依次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C.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D.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答案】A
【解析】
第一处,语境指《红楼梦》优秀非凡,不同凡响。选择“出类拔萃”。
第二处,句中指曹雪芹费尽心力创作。选择“呕心沥血”。
第三处,句中指拜读《红楼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选择“囫囵吞枣”。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第一回甄士隐与贾雨村同时出现,( 甲 )。一个消极出世,一个积极入世,两者是“隐”与“仕”的投射。甄士隐是真名士,而贾雨村则是假名士,两者面对现实的黑暗,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乙 ),石头无材补天,偏离济世利人的儒家道德价值追求,而石头作为贾宝玉的影子,他隐于“市”而背离传统的仕途之道,以“受享”来抗拒传统价值观的异化,尽管没有隐居于深山的林泉之中,离群索居,而是在大观园中吃喝玩乐,其实他是以与传统隐士另类的方式在隐逸,本质上与甄士隐是同一流的人物。而贾雨村作为甄士隐与贾宝玉的参照体,他在宦海中沉浮,最终也逃脱不了大多数入仕士人的命运,( 丙 ),但是他的人生悲剧与一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传统士人殊途同归。
2.文中加点处“淹蹇”的含义,你认为与下列哪句中的“淹蹇”不同( )
A.且唐君在当时,淹蹇不得一第,而老于郎署。
B.年纪三十以外,家贫落魄,十分淹蹇,全亏着浑家贝氏纺织度日。
C.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淹蹇不为礼。
D.他尽管出身名门,但命途多舛,淹蹇困顿,一直不曾得着好际遇。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文中加点处“淹蹇”的含义,你认为与下列哪句中的“淹蹇”不同( )
A.且唐君在当时,淹蹇不得一第,而老于郎署。
B.年纪三十以外,家贫落魄,十分淹蹇,全亏着浑家贝氏纺织度日。
C.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淹蹇不为礼。
D.他尽管出身名门,但命途多舛,淹蹇困顿,一直不曾得着好际遇。
【答案】C
【解析】
文中加点处“淹蹇”,意为“艰难窘迫,坎坷不顺”。
A.意为“艰难窘迫,坎坷不顺”。
B.意为“艰难窘迫,坎坷不顺”。
C.意为“傲慢”。
D.意为“艰难窘迫,坎坷不顺”。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比比皆是。温庭筠曾以“细响鸣林叶”来描绘秋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①不过,②我国由于地域辽阔,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雨夜怀陈永源山庄》中的“夜来秋雨如决堤”,⑤就说明当时降雨速度很大。
文中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②修改:将“由于”放在“我国”前面。
⑤修改:将“速度”改为“强度”(或将“大”改为“快”)。
【解析】
②处:关联词“由于”语序不当。“我国由于地域辽阔”的主语是“我国”,“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的主语是“秋雨”,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因此第一个关联词“由于”应放在“我国”前面。
⑤处:“速度”与“大”搭配不当。“速度”常用“快/慢”修饰,“强度”常用“大/小”修饰,应改为“强度很大”或“速度很快”。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比比皆是。温庭筠曾以“细响鸣林叶”来描绘秋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①不过,②我国由于地域辽阔,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雨夜怀陈永源山庄》中的“夜来秋雨如决堤”,⑤就说明当时降雨速度很大。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条蜿蜒的小溪顺着山间小路爬进了山谷。
B.是隧道,它建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C.乍听起来这鼾声很甜也很香,但细细辨味就能听出很有一种无奈的酸楚。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答案】A
【解析】文本中的诗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甲物(林中的树叶)当成乙物(会鸣叫之物)写。
A.比拟。把甲物(小溪)拟成乙物(动物)。
B.比喻,把“隧道”比作“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C.通感。将听觉的“鼾声”转化为味觉的“甜”“香”;
D.借代。“雕栏玉砌”代指宫殿。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的支原体感染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按照过往5年的经验,支原体感染常规症状是像普通感冒一样,咳嗽,嗓子疼,喷嚏打个不停,发展严重后才会变成肺炎支原体。而今年,病情、病程发展得很快,“刚才是感冒症状,再一查胸片发现,就是肺部感染”。
下列各项与文中划线句子的引号用法一致的是( )
A.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送走。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答案】C
【解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引号表示引用。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考场练兵·分层实战
第四部分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
3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语句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2)语句⑥修改为:“以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以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
【解析】②“超过两千多年”句式杂糅,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两句杂糅,二者留一。
⑥“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因此……”不合逻辑,“因此”表结果,是因果关系,而此处是顺承关系,“因此”改为“以此”或“以”,也可以直接删除“因此”。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趣的说法; 。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3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B.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C.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D.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答案】C
【解析】本段文字是说当代社会各个领域中“谐音双关”的现象,采用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先列举“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的“谐音双关”现象,分号表示并列,所选句子也应该先表明领域,故应以“网络空间”作为开头,排除AB;
从语意连贯、话题一致的角度来看,选项第一分句是说“谐音双关”“普遍”,第二分句应紧承前一句来写“谐音梗”,排除D。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35.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无所适从 C.大惑不解 D.一头雾水
【答案】B
【解析】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无所适从: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下无法做出决策,常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
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一头雾水:形容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6.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
【答案】左图示例: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解释:①图画由莲和鱼构成;②“莲”和“连”/“年”谐音,“鱼”和“余”谐音,合在一起即“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解析】从构成来看,图上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几朵连在一起的莲花(含莲蓬)以及中间的鱼;从谐音来看,“莲”的谐音词有“连”“年”等,而“鱼”的谐音词是“余”,故可用“连年有余”或“年年有余”。“连年有余”,连续多年都有余裕、富余。“年年有余”,年年都有盈余。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6.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
【答案】右图示例:寓意:喜上眉梢。
解释:①图画由喜鹊和梅花构成;②“梅”和“眉”谐音,喜鹊登上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
【解析】从构成来看,图上包含两个部分,下为梅花,上为喜鹊;从谐音来看,“梅”的谐音词是“眉”,喜鹊落在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喜上眉梢”,指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7.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答案】①什么是谐音双关?②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③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④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解析】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第一段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解释“谐音双关”的内涵,第二个分句是举例说明,由此可知,第一段设置的问题为“什么是谐音双关”或“何为谐音双关”。
第二段由“先秦”“汉魏至唐宋”等可知,这是说历史上的“谐音双关”现象;由“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尤其是格律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可知,这是说谐音双关出现的语境,故第二段设置的问题为“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
第三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是总,后面以“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等展现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使用的场合,故第三段设置的问题为“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
第四段是分总结构,先以“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说明使用谐音双关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可知最后是说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的问题,故第四段设置的问题为“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或“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