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信息类文本(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2 信息类文本(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专题02
信息类文本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
目录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梳理
03
典例引领
04
考场练兵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第一部分
考点解读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课标要求
考查题型 内容要点 命题趋势
理解类 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对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和主旨 1. 注重素养:强化对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的考查。
2. 情境化突出:依托真实语言情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与运用能力。
3. 注重迁移运用:结合教材内容与具体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拓展能力。
辨析类 注重学生对不同表达、相似表达之间的区别的辨析,考查学生认知能力 探究类 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后,在实际情境下,结合具体问题的探究能力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
第二部分
知识梳理
考点01 三要素
内涵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
种类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分论点。
位置 ①题目即中心论点。②在开头,即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③在中间,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④在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标志性词语出现。
论点
知识梳理
考点01 三要素
论据
内涵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分类 事实论据 种类 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字等
作用 具体、真实,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道理论据 种类 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作用 更概括、更深入,增加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知识梳理
考点01 三要素
论证
方法 内容阐释 论证效果 答题模板
举例 论证 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 ①使说理有事实依据,真实可信;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的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引用 论证 运用常理与哲理,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 ①增强文章的权威性、说服力与感染力(增加文采),使论证更有力。②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有信度。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 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
对比 论证 通过对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①分辨差异,解释本质,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②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论证更有力。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知识梳理
考点01 三要素
论证
方法 内容阐释 论证效果 答题模板
比喻 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①能够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 ……, 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假设 论证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①用好假设论证法,可以更好地突出所用的论据,增强其说服力。 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思的论证效果,体现思维深度,升华文章格调 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其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
知识梳理
考点01 三要素
论证
方法 内容阐释 论证效果 答题模板
类比 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同类相比,由此及彼 ①使类推的论点浅显化,更易于读者接受,而且生动引人,说理更形象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②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使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类比为……,使推象的道理具体化,引人思考
因果 论证 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①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有机地把论点与事例结合在一起。②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反证 法 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 ①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以退为进,后发制人。②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考点02论证脉络、思路与结构
行文脉络(行文思路) 论证思路 论证结构
1.行文脉络(行文思路)主要是答写作内容——从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进的思路讲述清楚。 2.行文脉络(行文思路)答主干,要重点梳理主要观点。 3.格式: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1.论证思路主要答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观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步骤去论证观点。 2.论证思路强调构思,除梳理主要观点外,还要考虑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格式:行文脉络+论证方法。 1.指出总体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2.分析局部结构(某段落或某一部分),局部结构的分析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
3.格式:总体结构(局部结构)+解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
知识梳理
考点03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具体分析
严谨性 使用“既然”“因此”“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使用“一部分”“从长期来
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更严谨。
思辨性 使用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
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等方法,使文章思辨性更强。
文学性 大量引用诗文、名言等,体现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典型性 所举事例典型,论据充分,且正中要害。
知识梳理
考点04信息理解与推断
知识梳理
考点04信息理解与推断
常见命题陷阱 含 义 辨析标志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常出现表范围的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 常出现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等;一些连词,如“或、和、及、除”等。
夸大其词 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常出现一些表示程度或范围的词,如“唯一、极其、稍微、更加、分外、尤其”等。
知识梳理
考点04信息理解与推断
常见命题陷阱 含 义 辨析标志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图表)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图表)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常出现一些表示主观判断的词或句式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出现与原文内容类似的复述句或概括句
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 常出现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
知识梳理
考点04信息理解与推断
常见命题陷阱 含 义 辨析标志
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常出现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一些表示因果或条件、假设关系的词,如“只有……才……”“只要……就……”“如果……那么……”等。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常出现一些表示判断的句式,如“……就是指……”等。
过于绝对 文章表达的是不确定、不唯一的意思,但是限定词却被改为绝对化的词语。 一般情况下,信息类文本出现“全部”“必须”“只要……就”“最”等类似的词语要慎重。
扩大范围 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原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 如以部分代替整体、以特殊代替普遍、以次要代替主要等。
典例引领·即时检测
第三部分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典例引领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中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典例引领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有删改)
典例引领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典例引领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观》,有删改)
典例引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这一“团体格局”有明确的界限。
B.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圆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具有伸缩性,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变化。
C.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差等。
D.如果想要正确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就不可忽视它所涉及的等级制和差序格局对人格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B
【解析】
B.“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变化”错误,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变化是地缘关系,而不是亲属关系。
典例引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与其宗教观念密不可分,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与亲属相关,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B.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道德观念。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通常是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是专制蛮横。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和“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相关论述消解了。
【答案】A
【解析】
A.“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与其宗教观念密不可分,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与亲属相关,是因为中西方社会结构格局不同,即“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不同,而不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典例引领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已”为中心的一项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则众星拱之”。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C
【解析】
A.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极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B.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体现了以“己”为中心向外推;
C.本句强调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未体现“己”为中心;
D.本句意思为: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
典例引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①首先,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②接着,从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两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内涵。
③最后,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格局不同,道德观念不同。
【解析】
①材料一开篇直接表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 ,明确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并将其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对比,运用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一比喻,形象地阐述“差序格局”,让读者对这一抽象概念有初步认识。
②从两个方面深入阐释“差序格局”内涵。一方面,指出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说明亲属关系构成以“己”为中心的个别网络 ;另一方面,表明“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以“街坊”为例,说明地缘关系中圈子范围依中心势力变化,进一步强化对“差序格局”内涵的理解。
③论述因社会结构格局差别导致中西方道德观念不同。“团体格局”中道德观念基于团体与个人关系,与宗教观念紧密相连;“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私人关系为基础,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
典例引领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答案】①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刘姥姥是贾府的远亲,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刘姥姥对女婿教育开导,对凤姐毕恭毕敬。
典例引领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解析】
①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推。刘姥姥家与贾府本无密切往来,但因家中冬事未办,刘姥姥想起与金陵王家连过宗,认为自己与贾府存在一定联系,便动身前往荣国府求助。这表明在传统社会关系网络中,刘姥姥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可能的关系“攀亲”,体现出关系由自我向外延伸的“差” 。
②差序格局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刘姥姥作为乡村老妇,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管理者凤姐。所以见到凤姐时,“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这一系列行为遵循传统礼治秩序中“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要求,鲜明体现出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序”。
③差序格局会塑造出富有弹性的人格。刘姥姥在女婿面前,凭借长辈身份,以自身经验和见解对其进行教育开导;而面对身份地位高的凤姐时,则表现出毕恭毕敬。这种在不同对象面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出“差序人格”特点,即根据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地位高低等因素,灵活调整自身言行与态度。
考场练兵·分层实战
第四部分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植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
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
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
问四:……
答:……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
问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
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
(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天或下雨时种植花木,浇水量、施肥量过多,炎夏烈日时每日浇灌,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
B.问三和问十四均用“依理想而论”对回答者的观点表示不解和疑问,回答者进行了解释,指出提问者原有认知的不合理之处。
C.问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问十五的回答“尚有一端”,这些内容可作为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
D.问一到问三以及问五到问七讨论的是花木在种植过程中的存活问题,问八到问十五讨论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项。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答案】B
【解析】.“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错误。原文信息是“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问三)、“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问十三),“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问十四),“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问十二),可见选项杂糅了阴雨天、“浇水量、施肥量过多”导致烂根的相关信息;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是正确的做法,只是文中对浇灌时间有要求,选项原因表述与原文不符,遗漏了具体条件。
C.“这些内容可作为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错误。问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问十五的回答“尚有一端”,这些内容与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无关。问六的深耕属于种植操作,而问八的“三端”指“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其中“地位”指的是“方向”“高低”,而“三端”属后期养护;问十五“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也与问六无直接补充关系。
D.“问八到问十五讨论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项”错误。问八到问十一是讨论花木种植的注意事项,问十二到问十四是讨论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项。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施用肥料之时期”中“生活”“时期”的含义与今天最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
B.原文在部分回答结束时使用“是谓……”“是以……”“此为……”收尾,起到了回应提问、强调观点的作用。
C.问六的回答体现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的思想,而问十二的回答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D.“作物之施肥,犹似人之饮食,饮不可过度,食不可过饱,否则作物之生长,似极茂盛,实则易为风雨吹倒”此句可全面且形象地回答问十三。
【答案】D
【解析】D.“此句可全面且形象地回答问十三”错误。问十三具体内容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可见问十三内容涉及多方面,而选项以饮食过度可以更加形象地回答施用肥料之“浓淡”的问题,但是该句无法回答问十三中施用肥料之“时期”的问题,可见不够全面,故无法全面回答。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 ① 的地方。栽种前先挖土坑,坑的具体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为原则。再将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层约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 ② 。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 ③ ,过浅又容易发生倒伏。最后将土填满,用脚踩实后再浇透水。
【答案】①地势比平地稍高 ②泥土与根系相和洽 ③不利于植株的呼吸
【解析】①结合语境“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的地方”分析,空处应该对应“忌积水”,然后根据问十一“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可知,牡丹适宜地势较高的位置来防积水,故可填:地势比平地稍高。
②结合语境“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可知,空处内容要填种植效果或目的,再根据问五“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确定目的或效果是让泥土和根系既贴合紧密,又松软舒服,故可填:泥土与根系相和洽。
③结合语境“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可知,空处强调“过深”的后果,再根据问七“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分析出过深的后果是窒息而亡,故可填:不利于植株的呼吸。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
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
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
【解析】从整个问答的逻辑结构来看,问二提出了“依法种植”的概念并在答语中指出“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然后问三和问五分别针对“须择天晴之候”和“深耕浅种”进行具体深入地探讨,所以处在中间的问四则应对问三的具体回答来提问。由上文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以及答语“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可知其解决了为何要选择晴天种植的问题,然而仅仅知道晴天种植优于雨天种植是不够的,种植者还需要在种植之前准确预判天气状况,才能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所以问四应该进一步设问: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5.与本文类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也把种树比作对待孩子,二者的养护理念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问:①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②本文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
第二问:①柳文的写作目的是借种树之道说明政令频出的危害,希望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②本文是希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解析】第一问:
①由“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可知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
②本文“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
第二问:
①由“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可知,柳文的写作目的是借种树之道说明政令频出的危害,希望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
②由“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可知,本文是希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