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期中复习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专题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
目录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梳理
03
典例引领
04
考场练兵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第一部分
考点解读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课标要求
考查题型 内容要点 命题趋势
分析类 情节梳理与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分析(性格、心理、典型意义);环境描写作用(自然/社会环境对情节、人物的影响)。 1. 注重审美与思辨:强调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考查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2. 情境化与现实关联: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本,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分析。
3. 跨文本比较:结合不同主题或体裁的文本,考查综合分析与迁移能力。
鉴赏类 艺术手法(对比、象征、讽刺、伏笔等);语言特色(句式、修辞、语体风格);情感表达技巧。 探究类 主题意蕴挖掘(表层与深层含义);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与社会批判);个性化解读与现实启示。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
第二部分
知识梳理
考点01客观题
(一)人物形象分析错误
1.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2020新高考Ⅱ卷】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2.人物心理概括不准
【2022新高考Ⅰ卷】“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由文章第九至十二段内容可知,伍子胥上船之初仍想着“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但是渔夫平和的摇橹姿态使他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因此“唯恐把这江水渡完”表现出伍子胥已经被渔夫感染打动,表现了他希望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光,并未体现出“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知识梳理
考点01客观题
(二)主题分析错误
【2021新高考Ⅰ卷】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错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
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并没有使这篇小说体现出主题的多元性。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呼吁中国民众组织起来,结成团结抗日的“石门阵”,保家卫国,抵抗侵略。
【2022新高考Ⅰ卷】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分析错误,“季札的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从原文中的“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可以看出,渔夫泛舟江上只是想帮人渡河,两者都不能表达出隐逸的主题,且本文主题并不是隐逸。
知识梳理
考点01客观题
(三)事实陈述混乱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选项中“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应为“敌人的入侵”让王木匠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
(四)语言理解不当
【2021全国乙卷】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选项中“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误。由“买卖不成仁义在”“壮志不减也得减了”“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等语言可知,整篇小说语言也带有口语色彩。
知识梳理
考点01客观题
(五)评价理解失当
【2020全国Ⅱ卷】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此处描写小松鼠是为下文“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做铺垫,同时推动情节向“捡橡碗”方向发展,且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小说并没有表现老董的“童心”。
(六)文本评述失据
【2020全国Ⅰ卷】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表现“硬汉”精神。本文表现的是尼克和乔治不甘平庸,热爱冒险生活,并没有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021新高考Ⅰ卷】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选项中“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后文的故事情节与“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并无关联。
知识梳理
考点02三要素
小说构成要素指构成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并显示其基本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小说理论中,构成小说形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小说的内容因素,包括小说的素材、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一是小说的形式要素,包括小说的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技巧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又把最能显示小说独特性的人物、情节、环境称为“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知识梳理
考点03标题探究
知识梳理
考点03标题探究
小说标题意蕴设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双关、比喻、象征、反讽(反语)、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的最浅层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联系文章的深刻内容。
小说标题作用解题步骤
第一步:分清类型
第二步:理清角度。(整体上可以分为内容、结构与艺术效果)
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知识梳理
考点04叙事线索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1)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3)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典例引领·即时检测
第三部分
典例引领
【24-25高一上·江苏镇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买不到猪头肉,她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等肉铺的门打开,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说,还有四只大的,让她藏起来了?
她把手里的篮子扔在柜台上,人很严峻地站在张云兰面前,说,还有四只拿出来!
四只什么?你让我拿四只什么出来?张云兰说。
你不拿我自己过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从店堂四周冒出了许多手和胳膊,它们有的礼貌,松软地拉住她,有的却很不礼貌了,将我母亲的胳膊一把钳住,好像防止她去行凶杀人。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那些人的手拽着我母亲,眼睛都是看着张云兰的,他们的眼神明确地告诉她,云兰云兰,我们站在你的一边。
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我母亲买不到猪头肉,可是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八点钟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的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典例引领
小兵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手巧,会裁剪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夹着她丈夫从绸布店弄来的零头布,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
那天夜里我母亲到小兵家去了,多少有点闪烁其词,可是人家很快弄清楚了她的意思,她是要小兵的母亲去向张云兰打招呼,早晨的事情不是故意和她作对,都怪孩子嘴巴馋,逼她逼急了。
小兵的母亲完全赞同我母亲的意见,她认为在我们香椿树街上张云兰和新鲜猪肉其实是画等号的,得罪了张云兰便得罪了新鲜猪肉,得罪了新鲜猪肉便得罪了孩子们的肚子,犯不上的。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整天嚷嚷她家孩子穿裤子像咬雪糕,裤腿一咬一大口,今年能穿的明年就短了,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
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也捎来了张云兰的口信,张云兰的口信之一概括起来有点像毛主席的语录,既往不咎,治病救人;口信之二则温暖了我母亲的心,她说,以后想吃什么,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排什么队了,隔天跟她打个招呼,第二天落了早市只管去肉铺拿。只管去拿!
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其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我母亲在缝纫机前说,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这天怎么冷成这样呢,手快冻僵了。
典例引领
小兵的母亲后来一定很后悔充当了中间人。你猜怎么样了?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像,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我母亲明显带有一种幻灭的怀疑,她对我们说,今年过年没东西吃,吃白菜,吃萝卜,谁要吃好的,四点钟给我起床,自己拿篮子去排队!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父母亲和其他人都没起床,因为急于到外面玩雪,我没顾上穿袜子,趿拉着棉鞋拉门闩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我吓了一跳,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那时候我还小,不认识张云兰。我问她,猪头是我们家的吗?外面的女人看见我要进去喊大人,一把拽住了我,她说,别叫你妈,让她睡好了,她很辛苦的。然后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她说,你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我认为她放下猪头后应该快点离开,不能影响我堆雪人。可是她不知怎么注意到了我们的脚,大惊小怪地说,下雪光着脚,要感冒发烧的。我记得张云兰当时犹疑了一下,还是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了一双袜子,是新的尼龙袜,商标还粘在上面。你是小五吧?那个女人蹲下来,为我穿上了我的第一双尼龙袜。这样一来,我在这个下雪的早晨得到了一双温暖而时髦的尼龙袜。
你妈妈再能干,尼龙袜她是织不出来的。她还说了一句话,现在看来有点夸大其词了,她说,你们这些孩子的脚呀,讨厌死了,这尼龙袜能对付你们,尼龙袜,穿不坏的!
(有删改)
典例引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张云兰的“特权”,母亲无法为孩子买到过年吃的猪头而与其发生争执。可她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又妥协了。
B.当母亲与张云兰冲突时,旁观的人们纷纷站到张云兰一边,作者对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和为虎作伥的行为,表达出强烈谴责。
C.缝纫机的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这里既是对声音的描写,也是母亲心情的真实写照。
D.张云兰冒着风雪将猪头送到“我”家,却不让“我”去叫醒母亲,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她能理解母亲为孩子付出的辛劳。
【答案】B
【解析】B.“作者对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和为虎作伥的行为,表达出强烈谴责”错误。文中虽描写了人们站在张云兰一边,但主要是为了展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无奈,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对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和为虎作伥行为的强烈谴责,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呈现。
典例引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塑造人物,如通过张云兰的冷笑及泼辣尖刻的话语,将物质匮乏年代卖方嚣张、傲慢的形象刻画得如在目前。
B.小说以“猪头”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不但具有连接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还有利于表现情感、凸显主旨。
C.小说的叙述语言有生活气息,还有一点幽默,如“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的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D.小说多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给我穿尼龙袜时,张云兰“犹疑”了一下,将她吝啬但碍于情面的内心状态传达出来。
【答案】D
【解析】D.“将她吝啬但碍于情面的内心状态传达出来”错误。张云兰“犹疑”一下,是因为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一双新尼龙袜的珍惜,而不是吝啬,她最终还是把袜子给“我”穿上了,说明她并不是吝啬,而是这袜子确实比较珍贵。
典例引领
3.本文篇幅不长,却情节跌宕,请概括出三次主要的情节转折。
【答案】第一次转折:母亲排队买猪头,眼见猪头少了,小兵却买到,希望破灭。
第二次转折:母亲为张云兰孩子做裤子,张云兰却调走,期待落空。
第三次转折:全家对猪头肉不抱希望时,张云兰冒雪送猪头,失望变惊喜。
【解析】①第一次转折:母亲本以为按排队顺序能买到猪头肉,但肉铺开门后发现大的猪头少了四个,而后来小兵却在八点钟提到了疑似失踪的猪头,情节从母亲有希望买到猪头肉转为希望破灭,揭示了当时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②第二次转折:母亲通过小兵母亲与张云兰沟通并为其孩子做裤子后,本以为能解决猪头肉的问题,却不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了卤菜店,让母亲和孩子们对于春节有美好菜肴的期待落空,情节从有解决问题的转机变为再次陷入困境,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无奈感。
③第三次转折:在全家对吃猪头肉已不抱希望时,除夕前的夜里,张云兰冒着大雪送来了两只大猪头,情节从失望转为惊喜,展现了张云兰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也让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典例引领
4.作者将“白雪”与“猪头”这两个具有反差的意象结合在一起,有怎样的用意?
【答案】①“白雪”营造清冷纯净氛围,“猪头”增添生活气息,二者结合为故事打造独特背景。
②以 “白雪”衬人物美好心灵,用“猪头”显物质匮乏下的挣扎,突出人物坚韧的品质。
③二者反差反映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矛盾,深化对人性和生活追求的主题。
④“白雪”作环境背景与“猪头”情节交织,使故事画面感足、更具张力。
【解析】①“白雪”通常象征着纯洁、宁静、美好,营造出一种纯净、清冷的氛围;“猪头”则代表着世俗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是具体而实在的东西。二者结合,为故事展开提供了一个既具有纯净美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使故事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推进。
②“白雪”的纯洁可以衬托出人物心灵中美好的一面,比如母亲为了孩子努力争取猪头所展现出的母爱,以及张云兰最后送猪头体现出的人性温暖;“猪头”则凸显出人物在物质匮乏年代的无奈与挣扎,如母亲为买猪头与张云兰产生的冲突,衬托出母亲作为家庭守护者的艰难与坚韧。
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白雪的纯净美好与猪头所代表的物质匮乏、生活艰辛形成反差,突出了在艰难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④白雪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因素,与猪头相关的情节发展相互交织。如在风雪中母亲去买猪头、张云兰送猪头等情节,“白雪”为这些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情节更具画面感和张力。
考场练兵·分层实战
第四部分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2025·全国二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节选)[注]
吴敬梓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祖代是三牌楼卖菜的,到他父亲手里穷了,把菜园都卖掉了。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后来父亲死了,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关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那庵临着乌龙潭,正是初夏的天气,一潭簇新的荷叶,亭亭浮在水上。这庵里曲曲折折,也有许多亭榭,那些游人都进来顽耍。王太走将进来,各处转了一会,走到柳阴树下,一个石台,两边四条石凳,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一个穿宝蓝的道:“我们这位马先生前日在扬州盐台那里,下的是一百一十两的彩,他前后共赢了二千多银子。”【写妙意庵之清新景色,正为烘托大老官之庸俗谈吐。】一个穿玉色的少年道:“我们这马先生是天下的大国手,只有这卞先生受两子还可以敌得来。只是我们要学到卞先生的地步,也就着实费力了。”王太就挨着身子上前去偷看。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底下坐的主人道:“你这样一个人,也晓得看棋?”王太道:“我也略晓得些。”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那姓马的道:“你这人会笑,难道下得过我们?”王太道:“也勉强将就。”主人道:“你是何等之人,好同马先生下棋!”姓卞的道:“他既大胆,就叫他出个丑何妨!才晓得我们老爷们下棋,【姓卞的所说“我们老爷们”即姓马的所说“我们”。“我们”虽含蓄,却已将两种身份划清;只因王太不买账,姓卞的方说清“我们老爷们”。】不是他插得嘴的!”王太也不推辞,摆起子来,就请那姓马的动着。旁边人都觉得好笑。那姓马的同他下了几着,觉得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盘,站起身来道:“我这棋输了半子了。”那些人都不晓得。姓卞的道:“论这局面,却是马先生略负了些。”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一个是做裁缝的。这人姓荆,名元,五十多岁,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朋友们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就不和他亲热。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这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养了五个儿子,最长的四十多岁,小儿子也有二十多岁。老者督率着他五个儿子灌园。那园却有二三百亩大,中间空隙之地,种了许多花卉,堆着几块石头。老者就在那旁边盖了几间茅草房,手植的几树梧桐,长到三四十围大。老者看看儿子灌了园,也就到茅斋生起火来,煨好了茶,吃着,看那园中的新绿。这日,荆元步了进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城西不比你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元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厌污耳,明日我把琴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
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候。彼此见了,又说了几句话。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
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这一番旌扬之列,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怎的旌扬,且听下回分解。
(有删节)
[注]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所写“四客”分别是:无业者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裁缝荆元,四人技艺分别对应书、棋、画、琴。这里节选其二。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先交代南京名士凋零,然后引出市井之中“又出了几个奇人”,文末再提及“贤人君子”,合于回目中“述往思来”之意。
B.本文中的两位市井奇人,王太性情张扬,荆元则恬淡自守,二人令人称奇之处都是身怀高超技艺而无意以此换取功名利禄。
C.本文中的“二客”与《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同为市井人物,形象很不相同,但作用均是衬托作为主要人物的名士儒生。
D.章回体白话小说中往往留存一些说书人的程式化表达,如本文开头的“话说”,结尾的“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
【答案】C
【解析】C.“但作用均是衬托作为主要人物的名士儒生”错误。本文的“二客”是核心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奇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和范进这一对翁婿,在人物描写的主次和笔墨上倒也可以说得上是“不分伯仲”,更不必说第三回的回目就有“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即便扩展到整部《儒林外史》,虽然儒林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群体,但他们生活其中的真实环境正是市井,市井人物是他们的亲戚故旧、左邻右舍,并不为“衬托名士儒生”而存在,而是与他们共同构成真切的社会生活。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10.关于荆元弹琴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元未至,于老者已焚下好香等候,不仅写于老者为人诚敬,也写出二人的默契。
B.荆元次日自己抱琴而来,弹琴时又席地而坐,写出荆元落拓不羁,讲求名士风范。
C.荆元弹琴“声振林木”,鸟雀并未惊散,反而“栖息枝间窃听”,写出琴声神韵天然。
D.荆元琴声中的“深微之处”令于老者“不觉凄然泪下”,写出高山流水知音之感。
【答案】C
【解析】B.“讲求名士风范”错误。荆元“抱琴而来”“席地而坐”体现其率性自然,并非追求名士风范。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11.荆元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
【答案】①有谋生之技,不仰人鼻息,且尊重自己的职业;
②有自己的爱好与精神追求,不附庸风雅,而顺应个人性情;
③为人有礼有情,与人交往但求知音,不慕权贵也不避市井。
【解析】①荆元“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拥有自己谋生的技能。并且面对他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的质问,他坦然地说“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不因他人的议论而轻视自己的职业,不因他人的质疑而不认可自己的职业,不图人富贵,不依赖别人,不伺候人脸色,不看人脸色行事。
②荆元“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评价茶“色、香、味都好”,在俗事之余,荆元喜爱弹琴、写字、做诗,会品茶,在世俗生活中保持着自己的高雅志趣与精神追求。别人劝他“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说“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诸事都由得我”,说明荆元在生活中按自己的性情自由自在地生活,超然世外,不为富贵名利所动心,只为顺从个人喜好,遵从个人内心。
③荆元与人交往,“也只为性情相近”,并不刻意交往“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不羡慕富贵之人;他和“不读书,也不做生意”老者相交相知,一道品茶、弹琴,“常常往来”,不躲避市井之人。面对老者“近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的要求,他便于次日“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园中“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为人亲和有礼,有情有义。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12.王太下棋部分,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分别就“观棋众人”与“王太的笑”两个方面,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
【答案】“观棋众人”:
示例一: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衣帽”取人,必不敢拦那“穿宝蓝的”“穿玉色的”。】
示例二:众人大惊,【并不懂棋,故不是吃惊王太棋术高妙,而是吃惊王太竟然赢了老爷,吃惊连老爷都认了输。】就要拉着王太吃酒。
“王太的笑”:
示例一: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王太看了一会,已经明白了“大国手”的水平,撑不住了,哂笑之意藏不住了。】
示例二: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从“嘻嘻的笑”,到“大笑”嘲骂对方“矢棋”,到“哈哈大笑”掉头而去,一笑更比一笑张扬。】
实战演练
重难突破
12.王太下棋部分,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分别就“观棋众人”与“王太的笑”两个方面,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
【解析】①“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句:本句借小厮“看见他穿的褴褛”,便“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的势利举动,通过动作描写,凸显势利之人以衣着、身份区分贵贱、判断能力的庸俗做法,他们以“貌”取人,见“褴褛”必认为庸常,故敢不放在眼中,见“穿宝蓝的”“穿玉色的”才认为高明,必定唯唯诺诺。活画也势利小人的见风使舵丑态。
②“众人大惊”句:面对对弈的最终结局,“却是马先生略负了些”时,借助“众人大惊”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众人对衣衫褴褛的王太“出手不同”,身份高贵的马先生却自认为“我这棋输了半子了”的质疑、惊讶,写出众人从轻视到震惊的转变,讽刺世俗之人以身份论才能的偏见。
“王太的笑”:
①“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句。面对“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簇拥着下棋的两个人的一般棋艺,面对“你这样一个人,也晓得看棋”的不屑与偏见,王太一番观察后,“嘻嘻的笑”的神态描写中,是对“天下的大国手”下棋水平的不屑,是 洞悉棋局漏洞的从容讥诮 ,展现了王太棋艺高超与自在人生。
②“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句。通过两次“笑”的细节描写,由“嘻嘻的笑”,到“哈哈大笑”,象声词的改变,其实是人物心理的变化,由开始的从容讥诮 ,到最后的蔑视权贵,既有王太对世俗嘲讽的回应,也有王太对超然自我的彰显,尽显狂士以棋为乐的本色灵魂,彰显其纯粹的精神追求。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