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专题04诗歌鉴赏(现代、古代诗歌)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考点大串讲统编版目录01考情透视02知识梳理03典例引领04考场练兵考情透视·目标导航第一部分考点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课标要求考查题型 内容要点 命题趋势理解类 诗句含义与主旨情感把握;意象(如“月”“柳”)、典故(如“庄生梦蝶”)的解读。 1. 强调文化积淀:注重对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2. 强化审美体验:考查对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与表达。3.注重迁移运用:依托于教材、具体情境,进行知识迁移鉴赏类 艺术手法(比喻、拟人、用典、借景抒情等);语言风格(豪放、婉约、质朴等);意境营造(画面感与情感氛围)。 比较类 同主题、同作者或不同时代诗歌的异同比较;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对比分析。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第二部分知识梳理-现代诗歌考点01 意象与情感1.意象的分类①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示例: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歌中的“死水"就是一个比喻性意象,作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当时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②象征性意象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现代诗歌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例如“麦子"这一意象,既可以象征食物与资源,也可以象征农村故土与故乡人情、象征生命延续的希望与火种,还可以象征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与追求….所以,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从读者阅读与接受的体验而言意象的象征性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示例: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海子《麦地》诗歌中的“麦子"这一意象,象征着纯粹简单的乡村生活,是纯净而充满温情的农业家园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知识梳理-现代诗歌考点01 意象与情感1.意象的分类③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示例: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这节诗句中,“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都是描述性意象,渲染康桥校园中的美丽风景,为表现作者的惜别之情服务。知识梳理-现代诗歌考点01 意象与情感2.情感的分类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更加丰富复杂。整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个人之情包括独属作者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具有普遍时代意义的个人情感体验示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此诗写于198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文学爱好者汪国真,面对90%的退稿率,满心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但又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既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又表现了坚持奋斗、不畏艰难的时代价值观。②个人命运、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相结合示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③世间百态,家国情怀很多诗人把自己目光投向世间百态或者生活瞬间,或呈现、或思考、或赞美或批判、或同情、或反思;也有一些诗人把笔触放在家国情怀上,为祖国、为民族放歌,在诗歌中表现了大视野、大境界。示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知识梳理-现代诗歌考点01 意象与情感【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徐志摩的《黄鹂》(1931年),完成小题。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看,一只黄鹂!”有人说。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选自《猛虎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生动地刻画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B.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的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C.最后复叠的一句“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幻想。D.此诗所表现的是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去过自由轻快生活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知识梳理-现代诗歌考点01 意象与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生动地刻画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B.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的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C.最后复叠的一句“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幻想。D.此诗所表现的是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去过自由轻快生活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答案】C【解析】C.“这一句却是写幻想”错,不是“幻想”,黄鹂飞了,不见了,以比喻修辞,写出黄鹂飞走后作者情感的迅速降温,体现的是失落感。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1理解诗句含意设问 形式 1.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或分析某一两句诗或者某几句诗词。2.围绕诗歌的主题、主旨或者前后相关联的诗句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特点 分析 1.命题角度:一是对诗歌中具体诗句的理解;二是设置情境或分析角度,对相关诗句进行理解分析。考查能力重在整体理解诗歌基础上对局部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2.命题趋势:趋向情境化命题,带有明确的答题角度要求,难度增大。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2 意象和意境类型 常见意象 举例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2 意象和意境意境特点 举 例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2 意象和意境【24-25高一上·新疆喀什·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描绘了哪些意象(即与田园生活有关的事物),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3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通感、衬托、借代、双关、顶真、互文、设问、反问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正、反)、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援事抒怀描写手法 四结合:虚实、动静、点面、正侧三角度:视角、感官、描绘常见手法:白描、工笔、细节、渲染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对比、对照、衬托、渲染、铺陈、想象、联想、以小见大结构技巧 倒装、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铺垫、首尾呼应、抑扬、重章叠句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3 表达技巧【2024年·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2.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3 表达技巧【答案】1.D2.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2.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4 炼字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动词 使诗歌有动态之美取得生动传神的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数量词 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考点04 炼字角度 解说“描物”角度 分析该字词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造境”角度 分析该字词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写人”角度 分析该字词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抒情”角度 分析该字词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艺术”角度 分析该字词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典例引领·即时检测第三部分典例引领(24-25高一上·天津·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结合杜甫的《登高》,完成下面两道小题。九日齐山登高①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来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典例引领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涵”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清澈,“雁初飞”点明了时节,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生动形象。《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B.《九日齐山登高》颔联的“开口笑”及“菊花满头”,充分体现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登高》颔联写出了肃杀寥廓的秋景,透露出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给人蓬勃奋发之感。C.《九日齐山登高》最后一联由眼前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登上牛山落泪的故事,告诫友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登高》最后一联由感怀自己的身世联想到家国的多难艰难,伤己忧国,情感深沉厚重,无限悲凉。D.两首诗的作者在秋日登高,虽然描绘的秋日之景各有不同,抒写的登高心境也不尽相同,但两首诗都堪称登临诗的杰作。【答案】B【解析】B.“透露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给人蓬勃奋发之感”错误。《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的是秋意萧索、落叶纷飞、江流不息的景象。情感上是沉郁悲怆,而非“豪情壮志”“蓬勃奋发”。“落木”象征人生迟暮,“江流”象征时间流逝,整体意境是苍凉、沉重的。典例引领4.《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意蕴深厚,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含意。【答案】(1)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痛饮为欢,没必要面对落日余晖而心生叹恨。(2)深层含义:面对落日余晖难免而生人生迟暮之感,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说,只应纵情痛饮来酬答这重阳佳节, 不必为登高远眺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1)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携酒登高,置酒会友,就应该痛饮为欢,无须面对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2)深层含义:结合背景来看,杜牧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施展,同游的友人张祜又遭逢失意,难免面对落日余晖而生人生迟暮之感,“但将”“不用”等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诗人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考场练兵·分层实战第四部分实战演练重难突破(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王安石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实战演练重难突破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答案】D【解析】D.“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错误。诗中称制砚的石材“久埋瘴雾”,正是因为产自如此湿润的环境,石材制成砚台之后仿佛也还是湿润的。诗人要表达的是,石砚看起来晶莹清亮、鲜活灵动。这样晶莹的石砚再用清水冲洗一下,就会越发青翠欲滴、色泽鲜亮。也就是说,诗中所谓的“看犹湿”,是由于石砚的晶莹而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与表示积于物体表面痕迹意思的“水渍”一词无关。实战演练重难突破10.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解析】①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表面上写砚“与故人袍色似”,实则写友人“于此亦同坚”,借绿石砚代指友人,借物喻人。②上句“还与故人袍色似”将绿石砚的颜色与友人官袍颜色比较,两者极为相似。结合注释可知,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为低级官员所穿的绿袍,可知友人虽然“有佳篇”,有才华,却如同绿石砚般“久埋瘴雾”,官位低级,作者不免为其遭遇感到惋惜。③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这砚台一样坚定。尽管绿石砚出于“蛮溪”,“久埋瘴雾”,但却“洗更鲜”,且质地坚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洁的品质也如同绿石砚般坚定不移。尽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砚台的质地“绿石”般坚硬不屈,如砚台的形制般坦荡如砥。thank you感谢聆听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