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仰韶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2.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对货币统一的渴望C.聚焦于经济问题 D.对社会秩序的思考3.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① 《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② 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③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④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顾恺之被后世尊为“画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它”的推行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唐朝诗歌的兴盛,显然与“它”有很大关系,唐诗繁荣,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至于后人再也无法在诗上超越唐人。“它”( )A.消除了世家大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B.执行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愈发严重C.使儒学开始成为学校教育核心内容 D.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6.如图可以命名为两宋时期( )A.主要榷场分布图 B.主要边防要塞分布图 C.主要书院分布图 D.主要工商市镇分布图7.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8.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注重经世致用 B.强调重义轻利C.提倡心性修养 D.批判虚假说教9.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 ”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 )A.长途贩运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C.高产作物推广种植 D.商业市镇空前繁荣10.19世纪五十年代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五省漕粮改以银钱加征,不再起运米石。江苏、浙江两省漕粮则准许本折兼征(本:实物税;折:银两),由海道运津交仓。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列强势力已深入内地 B.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C.太平天国运动的推进 D.传统漕运制度的解体11.1895年,严复在《救亡绝论》中指出,“一言以蔽之”,中学皆“无实”“无用”,“均之无救危亡而已”;唐才常也意识到“当今之时,经解、词、八股,皆成赘疣”。这可以用于佐证( )A.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B.洋务新政的破产 C.制度变革成为国民共识 D.维新思想的萌发12.梁启超曾说:“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这表明梁启超( )A.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质疑改良主义C.反思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D.宣传维新变法13.如图为1907年发表于《益森画报》的宣传画《厮役演说》。这体现了( )厮役演说 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长来接,一女生仆人,年余五十,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A.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B.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女性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D.社会嬗变具备一定基础14.1915年1月,以任鸿隽为首的6名留学生创办《科学》杂志,其发刊词中强调:“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科学者,可应用以正德利用厚生者也……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该杂志的创办( )A.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折射出国人救国道路的探索C.说明国民办刊蔚然成风 D.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15.1917年前后,英法等欧洲列强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大幅减少输华商品的数量。在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大幅增长,但所需工业设备的采购却遇到很大的困难。这说明( )A.中国民族工业把握了欧战的发展机遇B.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我国工业设备采购C.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双重影响D.欧洲的对华贸易政策出现了根本性调整16.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学术交流中心和政府高端智库。稷下学宫实行“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各种学术思想和各个学派并行不悖。凡是到稷下学宫的人,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摘自厉传《稷下学宫——先秦思想和图书的汇聚之地》材料二 白鹿洞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具有私学性质,由朱熹在此讲学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了书院的学规,开创了书院私学模式。1179年,朱熹对书院进行扩充并亲临授课。与此同时,朱熹通过制订教学规章,助力白鹿洞书院发展成为儒学教育的关键场所,享有“天下第一书院”的盛誉。从宋到清,白鹿洞书院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始终是儒家学子心中的圣地,堪称宋代书院乃至中国书院的典范。——摘自赵怡婷、陈晓兵《宋代书院教育及其现代启示》材料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办学8年(1938~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几乎与中国抗战共始终,在艰苦条件下,秉持“刚毅坚卓”校训,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很多成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它始终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理念,当时担任校务委员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对这一理念的发扬影响重大。西南联大汇聚了众多大师,堪称现代中国最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摘自贺祖斌、杨凯《抗战时期高校迁徙办学的历史回顾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稷下学宫与白鹿洞书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大迁徙办学的历史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阐述古代学府和西南联大办学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三、材料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西科技的发展表1 16-19世纪中叶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部分)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医学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农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还吸收了部分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天文历法 徐光启、刑云路等 修订《崇祯历书》——修历后的新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前大为精密。水利 陈潢、张霭生 《河防述言》——当时治水经验的总结。地理 官修 《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建筑 官修 故宫、大报恩寺塔、南京孝陵、苏州园林-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对于今天的建筑仍有借鉴价值。表2 16-19世纪中叶西方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部分)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天文学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是人类认识宇宙天体历史的里程碑。医学 哈维 《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物理学 伽利略 《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实验科学的奠基人。牛顿 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经典力学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生物学 达尔文 《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地质学 赖尔 《地质学原理》-为近代地质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7年以“科技与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 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辝夏。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B2.D3.D4.A5.D6.A7.C8.C9.B10.C11.D12.C13.D14.B15.C16.B17.(1)不同之处:①稷下学宫为官办,由私家主持;白鹿洞书院具有私学性质。②稷下学宫教学形式多样(或各种学术思想和各个学派并行不悖);白鹿洞书院由名师授课为主,有明确学规。③稷下学宫呈现多学派争鸣;白鹿洞书院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④稷下学宫是先秦思想和图书的汇聚之地;白鹿洞书院是儒家学子心中的圣地。(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成因:时代背景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儒家地位不同:先秦时期,儒学和其它诸子学派地位平等,并存发展;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并成为统治思想。(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历史意义:激发了广大师生爱国热情,弘扬了教育救国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华文化发展保存了火种;弘扬了民族精神,磨练了师生的品质意志;客观上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3)启示:教育需要兼容并包;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要注重思想品德和文化学习并重;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办好新时代人民教育的鲜明底色。(任答2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18.范例:16-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这背后与各自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社会环境决定科技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此时小农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持续发展,思想上强调大一统。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皇权统治。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为人们的医疗实践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官修的《皇舆全览图》精度极高,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则彰显了皇权的威严,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方则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西方科技更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理论研究。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经典力学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力学规律。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与西方社会对科学理论探索的重视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密不可分。从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方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等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进而加快了思想解放的步伐,促进了西方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而中国的科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如《农政全书》对农业技术的总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但由于其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和农业生产,未能突破传统的框架,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由此可见,科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环境塑造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而科技的进步又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19.(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2)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