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通辽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史书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帝启时“天下咸朝”;商初“汤放桀而复毫,三千诸侯大会”;武王伐商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周公平乱后,“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明确诸侯朝会天子的尊卑秩序。据此可知,三代( )
A.血缘分封走向瓦解 B.会盟确保王位传承有序 C.帝王权威逐渐凝聚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岩内之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此与政治文物之施行甚有关系,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也。”王国维意在强调周王朝( )
A.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对立统一
B.助力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完善
C.保障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D.建立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体系
3.秦朝采用“皇帝”称号以接续黄帝至五帝的统绪,并强调“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的改革理念。此外,秦朝还采纳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将自身列为周朝之后的水德王朝。这些现象反映出秦朝( )
A.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 B.华夏正统的观念
C.中原文明的优越地位 D.中央集权的建立
4.唐朝长庆年间,翰林院的翰林承旨王起“一岁草诏四百七十道”,相当于日均1.3道核心政令,远超中书省产出。敦煌文书《唐职员令》残卷载有“凡敕书经枢密使贴黄,方付中书施行”,证实唐朝后期枢密使通过“贴黄”权否决外朝政令。由此推知,当时( )
A.宰相的任用范围扩大 B.行政中枢制度发生异变 C.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D.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5.下表展示了中国从汉朝到清朝各朝代的郡(府)、州、县的数量统计。通过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 )
汉至清郡(府)、州、县数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郡(府) 103 190 30 33 140 309
州 360 254 359 193 205
县 1314 1255 1557 1234 1127 1138 1353
注:据《汉书》《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统计。
①自秦迄清,县是最具有稳定性的地方基层单位
②州作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名称,在唐代首次出现
③最高层级的行政区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④县级以上政区,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6.罗马统治意大利半岛时,很多罗马名人都有七八个兄弟。等凯撒征服高卢之后,多数罗马公民家庭也就只有2—3个孩子。屋大维征服埃及之后,越来越多的罗马年轻人连婚姻都放弃了。屋大维于是出台《正式婚姻法》规定选举公职人员,在得票相同的情况下,按照多子女、有子女、已婚者、独身者的顺序排名。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 B.法律是治理的主要手段
C.剥夺公民婚姻生育自由 D.突出反映罗马帝国特征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封君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实质解体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8.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9.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据此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 )
A.使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表明法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有利于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动摇了基督教对欧洲的控制
10.下列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名无实丧失权力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掌握行政权,总统掌握立法权
C.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D.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掌握最高权力
11.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该约法的进步作用在于(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法理上否定君主专制
C.彻底完成了反封任务 D.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12.1913年4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召开中华民国首届国会。首届国会采用两院制,参议院由各省议会选举产生,每省10名;众议院由各省人民按每80万人一名的比例直接选举产生。据此可知,中华民国首届国会的成立( )
A.凸显了政党政治的局限 B.反映了两院制国会徒具形式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探索 D.沦为了袁氏专制统治的工具
13.下面是国民党通过的某个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该文件应是( )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 四、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4.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既继承了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传统,又通过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A.体现民主与效率的统一 B.照搬苏联政治体制
C.深化发展集体领导原则 D.否定了西方代议制
15.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下发生在1956年且跟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的事件有( )
①中共八大的顺利召开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③《论十大关系》发表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以下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1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D.提高鲜卑族地位
18.在张居正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因此,他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誉为“宰相之杰”。据此可知,当时明朝( )
A.征收的赋税主要是米麦粟等实物 B.改革进程一帆风顺而且卓有成效
C.经济发展大幅度领先于世界水平 D.暂时缓解了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
19.下图是清末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代分布图,下列各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个高潮反映甲午战后知识分子觉醒 B.清政府推动政治性社团发展
C.第二个高潮出现得益于武昌起义的爆发 D.反映了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20.1904年,清政府进行学制改革,但仍然把女学排除在外,并指出“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学,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由此,广东、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纷纷裁撤、查办、封闭了一批女子学堂。这主要表明( )
A.保守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B.清末新政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C.革命思想受到政府抵制 D.男女平等观念缺乏国人认可
21.两汉时期,循吏作为践行儒家伦理、勤政爱民的官吏群体,其选拔途径不拘一格,既可以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察举科目被推荐,也能因通晓经义、政绩显著而被提拔,像黄霸就先后经历过察举入仕与因功晋升。这种循吏选拔方式(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B.杜绝了官场腐败现象
C.固化了社会阶层结构 D.有助于增强治理效能
22.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从战国时代的“客卿制”、两汉的“察举制”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的演变,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C.促使社会阶层逐渐趋于固化 D.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23.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实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巨大分水岭,它奠定了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的成熟与完善。”这是因为科举制( )
A.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流动,彻底消除了社会的等级差异
C.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是一种最完善的选官制度
D.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4.961年,宋太祖申明后周显德三年令,课民种植,以种植数量作为衡量地方官员的标准;次年又重申唐考课令,以户口增减定州县官的考核等级,并确定了施行办法。这表明宋初考课制度( )
A.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 B.注重对任职期满官员的考察
C.考核标准重视官员治理实效 D.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2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经多次变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②“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摄州县,诚旷职耳”
③“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④“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26.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不久,英国政府也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这些做法( )
A.加快英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B.避免了传统选官方式弊端
C.促进了英国选官制度变革 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廉洁性
27.在美国最早提出实行文官制度的任克思在 1868 年的报告中有“中国之文官制度”一章。同年爱默生(美)在向中国外交使节演讲时也说中国社会上都非常尊重教育,走到我们的前面,这就是中国值得光荣的凭证。上述认识( )
A.体现中美之间的双向互鉴 B.皆以美国国情为考察视角
C.体现美国舆论的理性思考 D.旨在学习中国的选官制度
28.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初,文官的晋级主要以工龄为依据;19世纪中叶以后,政府建立了注重表现、才能的管理考核制度,公职人员的任用、留任、加薪和晋级等都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这一变化( )
A.确保了文官队伍的廉洁 B.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D.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
29.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后,推动私有化改革,财政部首席文官爱德华·布里奇斯虽反对这一政策,但仍按职责组织团队制定实施方案,并拒绝参与保守党内部的政策辩论。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文官制度( )
A.文官政治中立保障政府运作的稳定性 B.首相的决策需经高级文官同意方可推行
C.政党轮替导致文官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D.文官的个人倾向决定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
30.19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政府官员中的党员忠诚分子越来越被技术专家所取代,国会和内阁开始大量聘用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许多专业研究人员纷纷进入政界兼职。与此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近代大学的兴办 B.联邦宪法的诞生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材料题
31.【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通过创立殿试制度和“特奏名”制度,废“过堂”和“谢主司”之礼,改之为“朝谢”,以期“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宋代一般士人与有官人、工商业者有奇才异行者、宗室子弟等均可应举。考试时按榜就座,不得移易,尽用昼试,实行“继烛之禁”。在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上由明经、进士等诸科变为进士一科取士,贡举考试内容向经世致用演变。北宋时期还掀起了四次兴学高潮,实行了在学听读一定时日方许应举、“三舍升补之法”和“取士并由学校升贡”等新制。待到及第时则授官优待士人,使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材料二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在大臣之下设立了常务次官。1833年,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设立常务次官,并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1855年,政府接受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如: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的年龄要求和薪资标准;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高级文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要受过高等教育,低级文官也要受过中等教育。建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的书面竞争考试录用文官。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授权专门的机构主持,低级文官由地方考试中心主持。根据文官的工作业绩和勤奋程度决定是否晋升,统一各部门录用文官的标准,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宋代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见下图)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1931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工农兵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具有全国性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使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普遍实施。参议会制度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采用“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根据地政权。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先将乡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作为乡级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三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图示,指出①、③空格中制度名称以及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政权建设的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几个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33.改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该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 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阅读商鞅变法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材料和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认识,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A
7.C
8.A
9.A
10.C
11.B
12.C
13.B
14.A
15.A
16.D
17.C
18.D
19.A
20.A
21.D
22.B
23.D
24.C
25.B
26.C
27.B
28.D
29.A
30.D
31.(1)主要内容:创立殿试、特奏名制;实行朝谢;扩大考试群体范围;制定考场规则;实行进士科取士;考试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及第授官优待士人。
(2)不同之处: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两官分途);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规定文官年龄和薪资标准;分级考试。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32.(1)名称及作用:①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科举制。门阀势力受到抑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政局稳定。
(2)探索: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人民代表会。
原因:土地革命时期,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工农联合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政府的统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的矛盾,需要联合人民共同反抗国民党专制独裁。
(3)特点: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最早实行政治变革,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
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形成政党政治等。
33.观点: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论述: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激烈变动中。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顺应了生产力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调整。政治上,建立县制,顺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军事上,奖励军功,利于激发和调动士兵的积极性,也顺应了政治形态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趋势。因此,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的统一奠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在封建王朝发展后期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王安石针对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国之法,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强兵之法,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富国方面取得成效。张居正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等问题,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得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综上所述,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取得成效,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