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不严格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不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如,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引用了很多案例与名人名言当证据。但你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理由。其实,你的直觉可能没有错,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拆解而已。这些奇谈怪论无论在形式上如何严密,都可能犯了某种逻辑谬误。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才可能见招拆招,揭露“奇谈怪论”中的不合逻辑之处。
谬误的蒙蔽性和复杂性是由它看似合理的表象带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对逻辑谬误进行分析时将其称作“表象论证”或“假冒论证”。任何具体的正确的谬误分析,都必须将揭开这种伪装或面具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就犯了“假性因果”的逻辑谬误。一天,他碰巧看到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以为守在树边便能拣到撞死的兔子。如果将两件事联系起来,那么必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种揭示谬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哲学家西季维克表述的一样:“事实上,逻辑就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
(摘编自金鸿儒《北大逻辑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应该当心,或者说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写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C.谋得斯通先生在整个对话中虽然言辞谦和、面带微笑,但看到我时的脸部神态变化表现了他对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
C.“他是用糖做成的”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8.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材料三:
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 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羮,同如济水。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衽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知觉?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平居尚不能A一言B则临难何以责C其死节D人臣E苟皆如此F天下亦曰G殆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矜,意为庄重,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B.贼,意为伤害,与《兼爱》中“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思相同。
C.事,意为治理,与《论语·颜渊》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依据,同时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
B.欧阳修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孔子认为不可与人品鄙陋的人共事,他们为了保全功名,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苏轼认为孔子这一观点言过其实。
D.客人对王导的言论均表赞同,王述却认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尽善尽美,他的看法被王导接纳。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即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惆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金沙江
杨慎①
往年曾向嘉陵宿②,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注】①杨慎,四川人,于嘉靖三年(1524年)被贬云南,此后至死未被起用,其间多次往返,此诗是诗人于嘉靖七年自云南回四川途中夜宿金沙江时所作。②诗人曾于1520年自四川往京城,途中夜宿嘉陵江驿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未从眼前着笔,而是先写夜宿嘉陵江驿舍的情景,暗含今昔对比的深沉感慨。
B.颔联写眼前金沙江滔滔的江水声搅得离乡的诗人彻夜难眠,当空明月让他内心更感孤寂。
C.诗人夜宿金沙,想到自己远谪云南,与夜宿嘉陵时的处境对照,不禁生发出万千思绪。
D.本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写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困境,也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痛苦。
16.本诗中江声、月色这两个意象在诗歌构思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文言小题
17.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18.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贤思齐焉 ③虽父之不慈子 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在明明德 ⑥先齐其家 ⑦能不龟手一也 ⑧故亏父而自利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⑧/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⑤/⑥⑧/⑦
19.下列各项中,相关文言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和“回虽不敏”中的“敏”意思相同。
②“敢问夫子恶乎长”和“恶施不孝”中的“恶”意思相同。
③“譬如平地”“一日克己复礼”“跨者不行”“强行者有志”等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句式各不相同。
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和“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⑥“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和“复众人之所过”的“复”都是意动用法。
A.①⑤ B.②④ C.①⑥ D.③④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治之于未乱
B.人而不仁,如礼何 任重而道远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客得之,以说吴王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
21.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C.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长于借助寓言故事,婉曲达意。道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D.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儒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而墨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4.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2)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 ”。
(3)《老子》第八章中认为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强斗胜,象征谦逊、包容、不争的至高德行的句子是“ ”。
(4)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 ”的名句,言说了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 ”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5)《无衣》中描写战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七、作文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合理引用第二单元内容和近期积累的素材;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实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D 4.①通过忽然感觉到“衾枕”的寒冷又看到窗户格外明亮而推知已经下雪;②通过听到竹子不断折断的响声而推知积雪过重。 5.①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②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
6.C 7.A 8.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
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 9.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导语】这段节选描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被送到姨婆特洛伍德小姐家后,与继父谋得斯通先生及其姐姐的激烈冲突。谋得斯通试图带走大卫,但遭到特洛伍德小姐的强烈反对。通过尖锐的对话,展现了特洛伍德小姐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以及她对谋得斯通虚伪专横本质的揭露。最终,特洛伍德小姐决定收留大卫,让他开始了新生活。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对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错误。由原文“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可知,谋得斯通表面“面带微笑”,实则虚伪,神态变化表现的是他被揭穿后的恼怒,而非“后悔不已”。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错误。结尾照应了开头,但开头并不是结尾的伏笔。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此处,开头并不是对结尾的某种提示或暗示,而是与结尾形成从低落到感激的情绪对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语言描写。通过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的对话交锋,展现她刚正不阿、敢于维护弱者的性格。 例如,她尖锐地反驳谋得斯通对大卫的指责“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并揭露其虚伪本质“他是用糖做成的”,体现她的正义感、洞察力和仁爱之心。
②动作描写。通过细致描写她做家务的动作,如“叠围裙”“扫面包屑”,表现她勤劳、严谨的生活态度。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凸显她务实能干的特质。
③对比手法。将特洛伍德对大卫的庇护与谋得斯通的冷酷形成对比。她收留大卫并给予关爱,“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而谋得斯通则试图强行控制大卫。两者对比中突出她的仁慈与善良。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①线索人物作用。文中姨婆与谋得斯通的对话均因“我”的存在而触发,文中“我”是矛盾冲突的核心人物,整个情节围绕“我”的归属问题展开。同时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姨婆与谋得斯通的交锋,如“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一下泄了气”,推动情节自然发展。
②情感表达媒介。“我”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如“结结巴巴”“泄了气”,反衬其专横;对姨婆的依恋,如结尾“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直接表达情感,与开头的恐惧形成对比,既凸显姨婆的慈爱,又强化人物形象反差。
③叙述视角优势。第一人称叙述增强真实感,如“我看到他脸色已变”,使读者代入大卫的处境。文中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节观察,均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强化感染力。
10.BDF 11.D 12.C 13.(1)平素(国君)身边必定有忘记自身性命危险、敢于触犯君主威严的人,那么在面对危难之时或许就会有不惜以身维护正义、坚守志向的大臣。(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3)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在江湖上浮游,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导语】欧阳修、苏轼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君子结党和小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论述了君子结党是以道义为基础,而小人结党是利欲熏心,认为应支持君子之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引用孔子的观点,警示君主防范小人,为己利无所不至。孔子的教导强调以品德为重,警惕品行不端者。三篇文章共同探讨了君子与小人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平素尚且连一句话都不能够向皇帝进谏,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又怎能希望他们以死殉节呢?假如所有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国家也就很危险了。
“平居”“尚”是状语成分,“不能一言”是谓语;“则”连词,引出后边的句子,应在“则”前B处断开;
“其死节”作“责”的宾语,D处断开;
“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两句主语不同,故应在两句中间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庄重/夸耀。句意:君子庄重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
B.正确。句意:便会反过来互相伤害。/因此伤害他人来使自己获利。
C.正确。治理/实践,从事。句意:靠道义忠信名声节操治理国家。/请让我实践您这话。
D.错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用于调整音节。句意:李斯担心蒙恬夺取他的权力。/近可用于侍奉父母。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苏轼认为孔子这一观点言过其实”错。苏轼“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但观史之后苏轼认为“孔子之言,良不为过”。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平居”,平素,平日里;“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庶几”,或许;“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徇义”即为维护、保全节义而死。
(2)“端”,发端,萌芽;“充”,扩充;“然”,通“燃”,燃烧;“达”,流通。
(3)“虑”,用绳结缀;“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江湖浮”;“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孔子说:“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材料二:
我听说朋党的说法,从古代就有了,但愿君主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是了。一般地说,君子和君子因道义一致结为朋,小人和小人因利益一致结为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以为小人无朋,只有君子才有朋。什么缘故呢?小人所追求的是高官厚禄,所贪图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结党援引而成为朋,那是假象;等到他们一见利之所在而争相抢夺,或者共同的利益没有了而交情疏远,便会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顾惜。所以我说小人无朋,他们暂时结为朋,是假象。君子却不是这样,所坚持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声节操。用道义忠信名声节操修养自身,就会道义一致而彼此互相增进,靠道义忠信名声节操治理国家,就会彼此同心而互相救助,始终都一样,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国君的,只应黜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就天下太平了。
材料三:
孔子说:“粗鄙的人能够与之共同侍奉国君吗?这种人在没得到功名时,害怕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功名,那他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我最初读这段话时,怀疑孔子说得有点过了,认为人品鄙陋的人害怕失去功名,(最多)只是占着职位无所事事且附和众议取容于世罢了。但等我看到(文献上记载)李斯因担心蒙恬抢夺其权力,便拥立秦二世从而使秦朝灭亡;卢杞因担心李怀光列举他的罪恶,便误导唐德宗从而再次让天下大乱,这类人的心思本来只是产生于担忧失去功名,然而他们造成的祸患竟到了亡国的地步。(由此可见,)孔子的话确实并不过分。因此懂得治理国家的人,平素他身边必定有忘记自身性命危险、敢于触犯君主威严的人,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或许就会有不惜以身维护正义、坚持到死而不改变志向的大臣。如果平素尚且连一句话都不能够向皇帝进谏,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又怎能希望他们以死殉节呢?假如所有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国家也就很危险了。君子追求多样性的和谐而反对(绝对)的一致,小人追求(绝对)的一致而反对多样性的和谐。多样性的和谐就像用多种调味品配合而制成的羹汤一样(好喝);绝对的一致就像用水来给水调味一样,没有别的味道融入(依然只有水的味道)。孙宝曾说过:“周公是大圣人,召公也是大贤人,但他们两人间的关系尚且有不愉快的地方,这一点记载在经典中,却不影响两个人的贤德。”晋朝的王导,可称得上是国家重臣,每次他和客人谈论时,在座的人都称赞他说得对,但王述表现出不悦的态度,认为王导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哪里能够做到每件事都十分完善,(王导听说后,)整理衣襟向他表示道歉。如果说的话没有不相同的,见解看法没有不一致的,彼此间相互呼应配合,那么什么人不是贤才呢?如果有人格卑下的人混杂在里面,那么君主(您)将依据什么才能发现知道呢?
14.D
【导语】温庭筠此诗以哀婉笔触悼念亡友,意象凄美。“柳不成丝”暗含离愁,“鹤归天”喻逝者超脱。颈联物我交融,花水传情,尾联引《庄子》却难消遗恨,展现生死之思与无尽怅惘,尽显晚唐哀艳诗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错误,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
B.“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错误,“鹤归天”是比喻,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
C.“对比鲜明”错误,颈联意思是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望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二者不是对比。
故选D。
15.B 16.①往年宿嘉陵时听闻江声,看到月色,现在宿金沙江时依然有江声、月色;通过江声、月色两个意象,将宿嘉陵和宿金沙两次经历和心境巧妙地联系起来。②两次的江声、月色情境相似,而自己已从嘉陵飘零到了金沙江,离家万里,突出前后境遇、情感的不同,表达诗人久遭贬谪、不得回归的伤感,暗含境遇的恶化。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比嘉陵江与金沙江的宿夜情景,表达诗人因遭贬谪而产生的离愁别绪。诗中江声如诉,月色如泣,结合幽独的心境,刻画出一种深切的寂寞和无奈,诗人心境被环境衬得更加愁苦,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写滔滔的金沙江声搅得离乡的诗人彻夜难眠”错误,前四句写往年夜宿嘉陵江的情景,此处应是嘉陵江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串联全诗:往年在嘉陵住宿时,“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江声、月色平添离愁,现在宿金沙江时再听江声、见月色,只觉得不堪言说断肠之愁;通过江声、月色两个意象,将宿嘉陵和宿金沙两次经历和心境巧妙地联系起来,今昔对照,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②强化情感:两次的江声、月色,情境相似,而自己却从嘉陵又飘零到了金沙江,离家万里;往年途经嘉陵江的江声、月色搅动诗人离乡的忧愁和孤独,而今金沙江的江声、月色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远谪难归时的痛苦和哀伤;江声如诉,月色如泣,以景衬情,突出前后境遇、情感的不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人长期被贬、颠沛流离后的复杂心境,也暗示出诗人境遇的恶化。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句意: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B.“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C.没有通假字。句意:人们做事,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
D.“当”通“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都产生于不互相关爱。
故选C。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朝”,在早上;“夕”,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句意:在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②“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看见贤能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③“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④“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物体)的坚固程度无法凭自身支撑住(自己)。
⑤“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在于彰明美德。
⑥“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⑦“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的。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一样的。
⑧“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利。句意:所以损害父亲而使自己获利。
①名词作状语/②④形容词作名词/③⑤形容词作动词/⑥⑧形容词使动用法/⑦数词作形容词。
故选D。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把握的能力。
①错误。勤勉/聪慧。句意: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我颜回虽然不聪明。
②错误。什么/怎么。句意:请问先生您擅长什么?/怎么能施行不孝之事?
③正确。“平地”,填平地面。 今义“平地”是名词,指平坦的地面。/“一日”,一旦、有朝一日(假设时间)。今义,一整天。/“不行”,不能远行。今义多为“不可以”。/“强行”,“努力实行、勉力而行”,今指“用强制方式进行”。句意:好比填平土地。/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归礼制。/跨大步走路的人反而不能远行。/努力不懈、坚持前行的人是有志向的。
④正确。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人。句意: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
⑤错误。治理/安定。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当作事业的人。/所以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太平。
⑥错误。以……为贵。/弥补。句意:不把稀有的东西当作宝贵。/弥补众人的过失。
故选D。
2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于”:介词,在。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B. “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担子很重,路很远。
C. “其”:代词,它,指大瓠/代词,自己的。句意: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击破了它。/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
D.“以”:连词,来/介词,把。句意:那人得了药方,来取悦吴王。/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
故选A。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错,原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意思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其中“然”意思是“这样”,指的是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而非“把他推下井去”。
C.“道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错,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被并称为“显学”。“显学”指当时影响广泛、门徒众多的学说。道家学说虽重要,但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不及墨家。
D.“‘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错,墨家的“兼爱”与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并不完全一样。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包含政治、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平等,而“兼爱”主要是伦理层面的无差别之爱。
故选A。
22.D 23.C 24.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25.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莫使金樽空对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与子偕行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26.例文:
以辩证之心行人生之路
《论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藏着担当的勇气,《孟子》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含着取舍的清醒,《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蕴着释怀的豁达。这三则古训,并非相互对立的处世准则,而是从“行”的勇气、“择”的底线、“心”的格局三个维度,构建起辩证的人生智慧:唯有将三者相融,既敢“为之”、明“不为”,亦能“安之”,方能走出坚实且从容的人生之路。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面对理想与责任时,冲破困境的担当之力,是处世的“脊梁”。这种“不可”,是他人眼中的艰难与渺茫,却恰是勇者前行的方向。孔子周游列国,明知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推行仁政之路难如登天,却仍辗转奔波,哪怕“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未曾放弃。“燃灯校长”张桂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困难重重,却仍咬牙坚持,翻山越岭劝学,日日坚守讲台,帮助女孩走出大山。这份“为之”,是对理想的坚守,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面对诱惑与底线时,坚守原则的清醒之智,是处世的“根基”。“不为”不是怯懦的放弃,而是对“可为”的精准聚焦,是用明确的边界,为“有为”筑牢根基。孟子虽渴望推行仁政,却始终坚守“不违道义”的底线,即便面对诸侯的高位厚禄,若其主张违背仁道,也坚决拒绝。这份“不为”,让他的“有为”始终走在正道之上,更让其思想得以流传千年。试想,他若不分轻重、无所不为,那么不是在诱惑中迷失方向,就是在杂乱中分散精力,终究难成大事。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面对不可抗力与挫折时,调整心态的豁达之境,是处世的“缓冲”。这份“安之”,绝非消极的“认命”,而是接纳现实后的理性重启,是为下一次“为之”积蓄力量。庄子面对人生的困顿,不纠结于“不可奈何”的境遇,而是以“安之若命”的心态审视万物,既不抱怨命运不公,也不盲目对抗现实,反而在这份豁达中,沉淀出“逍遥”的哲学智慧,为后世提供了精神慰藉。
“为之”的担当、“不为”的清醒、“安之”的豁达,三者并非孤立存在:“不为”为“为之”划定边界,让“为之”不偏离正道;“安之”为“为之”提供支撑,让“为之”有重启的可能。于个人,三者相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于社会,三者并行能推动稳健的发展。愿我们都能习得这份辩证的处世智慧,以“为之”逐理想,以“不为”守本心,以“安之”养胸怀,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坚定,走得从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