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辽夏金元的“因俗而治”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初步感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智慧,并认识其在多元一体国家制度建设上所作的贡献。
2.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认识辽夏金元对中国政治中心北定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3.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认识到辽夏金元时期超越地区和民族的大中国观在逐渐形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国家制度形成的贡献;
难点: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理清天下一家与四等人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辽、北宋、西夏时期全图》、《金、南宋时期全图》、《崖山战役图》引入到这一时期各政权的变化,同时借助张帆教授的论述: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引出问题:如何理解“小中国”与“大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新课讲授:
一、开拓与经略
展示表格,教师设问:根据教材并结合所学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李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模仿北宋 蕃汉官制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 明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内容,并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设问:辽、西夏、金三个政权中的制度有何相同之处?
(参开答案:在治理过程中既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也保留本民族的特色;“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进一步设问:如何认识“因俗而治”?
(参考答案:形成二元统治结构;缓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其统治;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讲述:“因俗而治”是草原民族对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示元朝示意图。
教师讲述: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辽阔疆域,元朝统治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参考答案:如何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何处理好众多民族的关系等)
1.元朝的中枢官制:中书一省制
教师讲述:特别注意:唐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起草诏令;而元中书省是宰相机构,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那么中书省的命令如何能够快速的传导给地方呢?
2. 交通:驿传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驿传制度的内容,并展示梳理成果。
教师设问:驿传制度设立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教师讲述: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元朝除了驿传制度外,在地方又推行怎样的行政制度呢?
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教师设问: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①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②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二元性) ③权力大而不专。)
材料四: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六: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总结行省制设立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地方行政制度:边疆管理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1264)进行管理。
台湾:在福建设澎湖巡检司(1281),经略台湾。
教师讲述:综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拓展了统治的广度,而且加深了统治的深度,加强了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还在其促进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定。
二、北定与南移
材料:北京作为都城,始于辽朝,是辽五京之———南京。1153年,金朝将北京确定为国都,称中都。1267年,忽必烈汗将燕京定为两都之一,1271年改称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国都。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地缘上,北京地接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忽必烈汗的大将霸突鲁对北京战略地位的评判一语切中要害。霸突鲁指出:“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漠朔,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由此确立,并被明清两朝沿袭。
——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在南方,原居中原的汉族在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压迫下,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由于汉族人口大量移居江南,不仅实现了中国人口重心的彻底南移,而且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必需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随着南方汉族移民的增加,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甚至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状况。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教师设问:北方游民民族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迫,大量汉族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讲述:经过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华各民族之间逐渐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超越民族、地区的统一国家观也逐渐形成。
三、一家与四等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期”,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教师设问:概括辽人与金人的国家观。
(参考答案:认为辽、金都属于是中国,与宋都是中国境内并立的政权。)
经郝经(元代文学家)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思考: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
教师讲述:有同学看到,咱们教材上讲的是元朝划分了四等人制,这是为什么呢?与刚才我们所讲的天下一家观念是否又冲突呢?
材料:从民族类型和结构看,元朝把过去分中外的两个地区变成统一的中国,出现了不分华夷,皆是中华的新民族结构。元朝的华夏已不单指汉族,而是各民族的统一称谓。在统一的华夏中,存在着不同的民族,虽有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之别,但这是从统一出发,根据民族政治地位不同来划分的,是在把各民族共视为华夏的基础上来划分的。
——蒋维忠:《辽、宋、金、元时期各民族的中华意识评析》
(参考答案:目的: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民族区分以天下一家为前提。)
教师设问:如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政治上拓展了中国的版图,丰富了中国的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中心北定;经济上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思想上促进了大中国观念的形成。)
课堂小结: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总结: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