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7.古诗二首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7.古诗二首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鹳雀楼
葡萄沟
庐山瀑布
黄山奇石
日月潭
“美丽中国行”特别之旅
“美丽中国行”特别之旅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任务一
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
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鹳雀楼
四大名楼
任务二
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自读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tánɡ
一读古诗,
读准字音。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cénɡ
qióng
dēng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
/
/
[唐]王之涣
/
/
二读古诗,
读出节奏。
任务三
读懂诗意,感悟诗理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
/
/
[唐]王之涣
/
/
所见
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傍晚的太阳
太阳西沉

人在衣中
依靠 挨着
甲骨文
本义
黄河奔腾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欠,人张口吞咽口水想吃东西的样子。
谷,表示粮食。

形声兼会意字
本义
欲望想要

所想

本义
尽头
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

任务四
认真书写,大展风采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半包围结构

认真书写,大展风采
笔顺: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左右
依靠 依依不舍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真是个好地方。
捺从竖中线起笔




笔顺:
jì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上下
尽头 尽力而为

小伙伴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
两点斜向平行,收笔于竖中线




笔顺:
qiónɡ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上下
无穷 一穷二白

以前那个贫穷的山村现在也富起来了。
后鼻音




笔顺:
cénɡ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半包围
楼层 层峦叠嶂zhàng

这栋楼里每个楼层都设有消防栓(shuān)。
平舌音、后鼻音
两横上短下长




鹳雀楼
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瀑布视频
任务一
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yān
yáo
任务二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任务二
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穷尽 山穷水尽
山川 名山大川
层叠 层林叠翠
烟云 烟消云散
读一读,记一记。
天地 天高地阔
欢喜 欢天喜地
上下 七上八下
新旧 喜新厌旧
任务四
认真书写,大展风采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半包围结构

认真书写,大展风采
笔顺:
zhào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上下
日照 心照不宣

我喜欢用拍照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翘舌音
“口”上宽下窄






笔顺: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左右
香炉 炉火纯青

这是一个烧煤的炉子。
边音






笔顺:
yā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左右
烟火 烟消云散

夜空中的烟花可真漂亮。






笔顺:
chuā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丿
独体
山川 川流不息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
翘舌音
竖在竖中线上






笔顺:
zhí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上下
笔直 心直口快

妈妈送给我一个直升机模型。
翘舌音






笔顺:
yí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造句:

左右
银河 火树银花

我很喜欢吃银耳。
返回





银7.《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上第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依据课标及学情,将“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读出诗意画面”定为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定为教学难点。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用比喻和夸张的写法,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要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读课后“登、唐”等13个生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依”“尽”“穷”“层”等10个生字。
2.结合猜读、叠读等多种形式,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3.通过比较贴图、联系语境的方法理解“依”“尽”在诗句中的意思。
4.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贴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单元情境导语:
同学们,在这奇妙的语文世界里,我们即将开启一场特别的旅行——“美丽中国行”!瞧,这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藏着好多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呢!从鹳雀楼极目远眺,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到庐山瀑布前,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再去黄山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去日月潭感受宁静之美,去葡萄沟品尝香甜的葡萄。让我们跟着课本,一起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出发吧!
第一课时
一、单元旅行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在这奇妙的语文世界里,我们即将开启一场特别的旅行——“美丽中国行”!瞧,这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藏着好多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呢!从鹳雀楼极目远眺,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到庐山瀑布前,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再去黄山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去日月潭感受宁静之美,去葡萄沟品尝香甜的葡萄。让我们跟着课本,一起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出发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二首》的第一首《登鹳雀楼》。指名读题,提醒学生读题时“登”字后面要稍微停顿,做到音断气连。一起再读课题。
任务一: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知诗人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认识鹳雀楼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因为王之涣他写了这首诗才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任务二: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二、读诗文
自读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读准字音
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可是诗中有些字不好读哦,打开书再把古诗读2遍,注意读准读音。(PPT出示: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考考你们,出示卡片:登、唐、依、尽、欲、穷、层。开火车
(2)你的前后鼻音读得特别清晰,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把这些生字送到古诗里,整首诗连起来还会读吗?指名读。
2.读出节奏
(1)师:古人把读诗称为吟诗,吟诗时,光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讲究节奏美和音韵美。自由读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出示: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2)生练读,指名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显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常,读五言诗就要像她这样在前面两个字后停一停,才好听。老师还要给你提个建议,最后一个字拖长一点,会更有感觉,跟着老师的手势来。(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3)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读诗我们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重复后面三个字。
任务三:品读诗句,明诗意,悟诗理
三、明诗意
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白日、山、黄河)所见之物
1.品读:白日依山尽。
预设:
①白日 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来的?原来诗句中的“白日”就是—— 生:傍晚即将要下山的太阳。
②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被脚下的黄河、群山、白日 (师板书黄河 群山),随即吟出了——(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齐读。
③重点理解“依”“尽”
师:那应该贴在哪里? (预设:贴得尽量靠近群山。)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理解“依”)【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还看得见吗?(拿掉太阳图片)。(预设: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生:尽
(2)“白日依山尽”意思就是说?
①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
②指导:太阳是慢慢地往下落,“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再读。指名读。
③读诗就是这么奇妙,理解了意思,脑海中有了画面,诗的味道自然就出来了,我们再来齐读感受感受。
2.品读:黄河入海流
(1)那“黄河入海流”意思是说——?
①(预设:黄河水流入大海)。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指导方法:例,这个小朋友真是理解古诗的高手,“入海流”换了一下顺序“流入大海”,一下子就说明白了。变换顺序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指名读。
② 指导朗读:你见过黄河吗?出示黄河的视频,什么感觉? (奔腾不息、波涛汹涌)对呀,黄河入海,气势雄浑,把这幅画面读出来。请这个学生再读、齐读。
③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这就是——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王之涣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
(1)这句诗的理解也不难,像学第一句诗那样抓住关键字。猜一猜,这个“欲”字是什么意思?【字理解释“欲”、“穷”】认真听老师讲。诗人王之涣想要干什么?(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千里目)
(2)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怎样?(再登上一层楼)
(3)追问: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是的,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一直往上、一直努力的意思。
(4)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 。
四、悟诗理
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示)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因为——生齐读(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知道了,以后当朋友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励他——
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也可以对自己说一句——
2.小结:刚刚我们学完这首诗,回头来理一理,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王之涣登楼所见,男生读(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后两句写所想,女生读——(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跟随王之涣去登鹳雀楼
——生齐读《登鹳雀楼》。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1.指导书写“依、尽、穷、层”四个生字,重点指导“穷、层”。
“依” 字书写指导
“依” 是左右结构,部首为 “亻”,共 8 画,笔顺是撇、竖、点、横、撇、竖提、撇、捺 。左边 “亻” 的写法要注意:撇画起笔稍高,倾斜度约 45°,像人挺拔的肩膀;竖画在撇画中间偏下位置起笔,垂直向下,要写得稳,不能歪。右边 “衣” 字是关键,首笔点画在 “亻” 竖画的右上方,距离要适中;横画起笔略低于点画,向右平稳伸展;撇画从横画中间偏左位置起笔,向左下方轻展;竖提的竖画要直,提画向右上方轻快带出;最后两撇一捺,撇画长短错落,捺画要舒展,捺脚明显,托住整个字的右下方。比如 “依然” 的 “依”,写的时候要做到左窄右宽,左右部件紧凑不脱节,整体重心平稳。
“尽” 字书写指导
“尽” 是上下结构,部首为 “尸”,共 6 画,笔顺是横折、横、撇、捺、点、点 。上面 “尸” 字头要写得扁宽,横折的横画稍短,折角要圆润,竖画略向左倾斜;撇画从横折的折角处起笔,向左下方舒展,像给下面部件搭了个小屋顶。下面部分是 “两点”,左点在 “尸” 字头撇画的下方,右点略高于左点,两点要小巧圆润,间距适中,不要太挤或太散。比如 “尽头” 的 “尽”,书写时要注意 “尸” 字头要能盖住下面的两点,上下比例协调,避免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
“穷” 字书写指导
“穷” 是上下结构,部首为 “穴”,共 7 画,笔顺是点、点、横撇 / 横钩、撇、点、横折钩、撇 。上面 “穴” 宝盖要写得宽而扁,首笔点画居中,第二笔点画在左上方,与首点对称;横撇的横画要平,撇画向左下方轻展,把下面的部件 “罩” 住。下面 “力” 字,横折钩的横画稍短,折角要有力,钩画短小;撇画从横折钩的折角处起笔,向左下方伸展,与 “穴” 字头的撇画形成呼应。比如 “无穷” 的 “穷”,写的时候要保证 “穴” 宝盖宽度超过下面 “力” 字,上下重心对齐,整个字看起来紧凑又舒展。
“层” 字书写指导
“层” 是半包围结构,部首为 “尸”,共 7 画,笔顺是横折、横、撇、横、撇、竖、横折、横(注:实际笔顺为横折、横、撇、横、竖、撇、捺,此处以规范笔顺为准) 。外面 “尸” 字头的写法和 “尽” 字的 “尸” 类似,横折的横画稍短,竖画略左倾,撇画舒展。里面 “云” 字要写得紧凑,横画起笔在 “尸” 字头横画的下方,要平;撇折的折角圆润,点画落在撇折的下方。注意里面 “云” 字不要超出 “尸” 字头的范围,做到 “外松内紧”。比如 “层次” 的 “层”,书写时要注意半包围结构的特点,“尸” 字头的撇画要能覆盖住里面的 “云”,整体结构协调不歪斜。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同桌互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情境导入
1.旅行地图第二站:
上节课,我们跟随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这样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再去看一看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要看的山中的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2.“瀑”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暴),猜一猜,瀑布就是——(很大很急的水)(放瀑布视频)。
3.你看到了瀑布的样子,听到了瀑布的声音?你知道了什么是瀑布?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庐山瀑布。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二、初读古诗,感悟节奏
1.请小朋友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指名读。重点关注边音“炉”。、
4.现在字音都读准了,字义也都懂了,那么这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吗?我们请同桌合作,一人读诗,另一人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刚才是大概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要想真正把这首诗读好,咱们还必须学会想象画面,只有学会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画面,你的脑海中才能真正望见这庐山的瀑布!(板书:读诗句 想画面)
任务二: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三、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一)抓“遥看”,品读一、二两句。
1.过渡:小朋友们,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他是在哪里看美景的?(遥看、远远地看)这个“遥看”可以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望)看,这就是大诗人的了不起之处,诗句和诗的题目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再读读题目——望庐山瀑布。
2.正是因为李白站在远处望,所以他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那他都看到了什么呢?(日照香炉生紫烟。)
3.那你能想象出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吗?(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好像产生了紫色的烟雾。)出示图片:香炉峰和香炉,体会二者的相似之处。(庐山的香炉峰,外形就像一个香炉,当阳光照射在山峰上,那雾气冉冉升起,远望就像是紫色的烟霞。好像是人们用香炉烧香时的情景。这也是“香炉峰”名字的由来。)
4.小朋友们看,由这一句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其实这幅画面中色彩还很丰富呢,想象一下,你除了看到红日、紫烟,还会有哪些色彩呢?(蓝天、绿树、白色的瀑布……)
5.这么美的诗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6.“日照香炉生紫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白还看到了什么?(遥看瀑布挂前川)
7.联系生活,品味“挂”。
(1)生活中,我们挂过什么?
(挂毛巾、挂衣服、挂一幅画。学生读,教师做“挂”的动作,把平放的东西垂直放。)
(2)李白用了一个“挂”字,让你对庐山的瀑布有什么印象?
(预设:远远地看眼前的瀑布,好像是一幅巨幅的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崖上。体会到瀑布的高、长、直、流水的急……)
(3)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男女生读、全班读)
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李白带着我们站在远处——望庐山瀑布。眼前有山有水,有白色的瀑布,有紫色的云烟,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水,还看到了山水的色彩。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接下来李白的目光由山聚焦到水上,到了瀑布上,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三、四两句
1.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象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形容?
飞流直下三千尺
2.你最喜欢诗句中的哪个字?为什么?(抓“飞”和“直”。)
“飞”可以看出庐山很高,瀑布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所以是直直的。谁来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
“直”和“挂”是呼应的。“飞”才有三千尺。
3.指导有感情地读。
4.体会“三千尺”的夸张手法
(1)“三千尺就是真的三千尺吗?
(不是真的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说明庐山的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2)体会后指名朗读,读出气势。
(3)引读拓展。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带有“千”的诗句,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比如:李峤在写风时说它经过江河可以掀起千尺巨浪,读: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柳宗元在写 雪天所有的山,飞鸟都已看不见,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李白为了表达他和好朋友汪伦友情深厚时,这样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4)出示:全班齐读。
3.体会“疑、落”。
(1)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李白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什么是“落”?一年级就学过了。(从高处掉下来)瀑布是从哪里掉下来?(从天上掉下来)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疑”写出了李白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象,居然误以为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3)李白的诗,不止一次用到过“疑”这个字,你能想起哪一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请学生说说两句诗的大意。)
小结:李白就是这样一位特别善于联想的诗人,由床前的月光可以联想到地上的秋霜;由云中的月亮,可以想象到瑶台的铜镜;更可以将飞泻而下的瀑布想象成落下九天的银河,多么丰富、多么奇特的想象啊!难怪人们称他是——诗仙呢!
(4)带着感受朗读三四两行诗句。
任务三: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4.配乐朗读。
(1)刚才,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去望庐山瀑布,先是站在远处看,后来我们又跟随他盯着瀑布看。还边看边想,现在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这首诗。
(2)指名2-3个学生朗读。(以评代讲:老师听出了你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老师听出了你对瀑布的赞美……)
(3)配乐朗读。
(4)一首好诗不仅可以配乐反复朗读,还可以吟诵呢!请听——(课件唱读)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出来呢!再听。
(5)多美的瀑布啊?让我们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6)指名背,齐背。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四、学习写字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1.指导书写“照、炉、烟、川、直、银”六个生字,重点指导“照、银”。
“照” 字书写指导
“照” 是上下结构,部首为 “灬”,共 13 画,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横折钩、撇、竖、横折、横、点、点、点、点 。上面 “昭” 字要紧凑:左边 “日” 写得窄长,横画均匀,竖画垂直;右边 “召” 的 “刀” 字头撇画短小,横折钩的折角有力,竖画对准 “日” 的竖中线。下面 “灬”(四点底)要写得宽扁,四点间距均匀,左低右高,像小火苗一样托住上面的 “昭”。比如 “照耀” 的 “照”,书写时要注意上下重心对齐,上面紧凑、下面舒展,避免头重脚轻。
“炉” 字书写指导
“炉” 是左右结构,部首为 “火”,共 8 画,笔顺是点、撇、撇、点、点、横折、横、撇 。左边 “火” 字旁要窄,笔顺是点、撇、撇、点,后两笔 “撇、点” 要短小,向中间靠拢,给右边留空间。右边 “户” 字:点画在 “火” 字旁中点的右上方;横折的横画稍斜,折画垂直;横画短而平;撇画从横折交叉处起笔,向左下方舒展。比如 “火炉” 的 “炉”,要做到左窄右宽,左右部件底部对齐,整体协调不歪斜。
“烟” 字书写指导
“烟” 是左右结构,部首为 “火”,共 10 画,笔顺是点、撇、撇、点、点、撇、横、竖、横折、横 。左边 “火” 字旁写法和 “炉” 字的 “火” 一致,窄小紧凑。右边 “因” 字:竖画在竖中线上,横折的横画平,折画垂直;里面 “口” 字方正,大小适中,与左右两边留有空隙;最后一横长而平,托住 “口” 字。比如 “烟雾” 的 “烟”,左右比例为 1:2,右边 “因” 字要写得稳,避免左边 “火” 字旁过高或过低。
“川” 字书写指导
“川” 是独体字,部首为 “川”,共 3 画,笔顺是撇、竖、竖 。书写时要注意三笔的位置和角度:第一笔撇画起笔在左上格,向左下方轻展,弧度适中;第二笔竖画在竖中线左侧,垂直向下;第三笔竖画在竖中线右侧,与第二笔竖画平行,长度略长于第二笔。三笔间距均匀,像三条平行的小河,舒展又端正。比如 “山川” 的 “川”,要避免三笔歪斜或间距不一,整体重心在竖中线上。
“直” 字书写指导
“直” 是独体字,部首为 “十”,共 8 画,笔顺是横、竖、竖、横折、横、横、横、横 。上面 “十” 字的横画稍短,竖画在竖中线上;中间 “目” 字窄长,横画均匀,竖画垂直,左右两竖略向中间倾斜;下面一横长而平,托住整个字。比如 “直线” 的 “直”,要做到上下对齐,中间紧凑,避免 “目” 字过宽或过窄,整体挺拔有力。
“银” 字书写指导
“银” 是左右结构,部首为 “钅”,共 11 画,笔顺是撇、横、横、横、竖提、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左边 “钅”(金字旁)要窄:撇画短小,三横间距均匀,竖提的竖画直,提画向右上方轻快带出。右边 “艮” 字:横折的横画平,折画垂直;横画短;竖提的竖画对准竖中线;最后撇、捺舒展,捺脚明显。比如 “银色” 的 “银”,左窄右宽,右边 “艮” 字的撇捺要打开,让字显得灵动不呆板。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同桌互评。
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感受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课后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爱好积累的同学还可以找一些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来读一读、背一背……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