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退




课时安排: 2课时
【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译为“烛之武使秦国退军”,“退”是使动用法,使……退却。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译】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从属/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驻扎)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对)
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假如让烛之武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没能早点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这件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辞曰:辞,推辞。臣之壮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犹不如人: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为,动词,做、干。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这。过,过错。然郑亡:然,然而。子亦有不利焉: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许之:许,答应。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③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拴着从城上送下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好处,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增强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在郑国)来来往往,(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郑既知亡矣:既,已经。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若,如果。敢以烦执事: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用。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君知其难也:其,那。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为什么、哪里。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通假字: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者)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郑国)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况且。尝,曾经。为,动词,给予。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许君焦、瑕:许,答应。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指版筑的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句末语气词;或者用作兼词,译为“在那里”。夫晋,何厌之有:夫,发语词,不译。何,什么。既东封郑:既,已经,……之后。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进攻秦国。将焉取之:焉,兼词,从哪里。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祈请。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乃还:乃,于是、就。通假字:何厌之有(通“餍”,满足)秦伯说(通“悦”,高兴)词类活用: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疆界)若不阙秦(使……侵损、削减)阙秦以利晋(阙:使……侵损、削减。利,使……得利)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可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的土地)削减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回去/撤军了。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离开了郑国。
子犯请击之:请,请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及,到。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失其所与: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与,结交、同盟。以乱易整,不武:以,用。易,替代、改变。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还也:其,表示祈使,还是。亦去之:去,离开。通假字: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那。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答案】(1)如果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好处,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2022·新高考I卷)燕王尚未许也
(2)(2018·全国卷Ⅰ)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3)(2016·浙江卷)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4)(2024·新高考I卷)上壮而许之
(2)(2021·全国甲卷)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答案:①答应、允许 ②答应 ③表示约数 ④答应、允许 ⑤答应、允许
链接高考:
(2017·全国I卷)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答案:鄙俗
(1)(2020·江苏卷)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
(2)(2019·浙江卷)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3)(2018·北京卷)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4)(2017·天津卷)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5)(2024·全国甲卷)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
(6)(2023·全国甲卷)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
答案:①没有 ②含蓄、隐晦 ③微小 ④低贱 卑下 ⑤含蓄、隐晦 ⑥隐蔽身份,不显露
答案 
①没有 
②轻 
③细微、细小 
④含蓄、隐晦 
⑤隐蔽,不清晰 
⑥地位卑微 
⑦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⑧隐蔽身份,不显露
⑨不,不是
⑩衰败,衰弱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均是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与郑人盟 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4.既东封郑 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6.越国以鄙远 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8.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9.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10.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1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翻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2.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厌”前置)
翻译: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3.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
翻译: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翻译: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
翻译:佚之狐对郑伯说。
4.省略句
(1)敢以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翻译: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情)麻烦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的后面省略了“之”,指郑国)
翻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个“军”字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翻译: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答案 (1)编年 左丘明 注释 春秋公羊传(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谷梁传) (2)男子 公 侯 伯 子 男 (3)谦称 鄙人 在下(其他谦辞也可) 阁下 足下(其他敬辞也可) (4)卿 士
文化常识
(1)《左传》:我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________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传”意为______,《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2)吾不能早用子
子:①古代对________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字,如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五等爵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课文中所称“晋侯”“秦伯”中的“侯”“伯”即爵位。
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还可以纪日、纪年。
(3)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__________。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们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在古代,一般人谦称自己时用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等,尊称对方时常用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等。
(4)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________、大夫、________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5)“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介之推、舟之侨、宫之奇等。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
崤之战(节选)
《左传》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有删改)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日,要送到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的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对他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它没有希望了。攻打它不能打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驭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答案 A解析 “秦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轻而无礼”后面应断开,排除B、C两项。“又”是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
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
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
答案 D解析 “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错,车右只负责保卫主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
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D.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是上天送给晋国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
答案 B解析 “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错,文中的“超乘”是指跳跃着登上战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攻打它不能打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1)“师”,军队;“竭”,尽;“主”,君主;“备”,防备;“无乃……乎”,表反问。(2)“克”,打下;“继”,后援部队;“其”,还是。
5.请分别概括蹇叔、弦高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蹇叔:识见卓越,性情耿介。②弦高:爱国,机智。
链接高考
(二)(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6.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曾伤G君H不如杀之。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 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10.(3分)BFG
11.(3分)A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文中“出入十年矣”,意为大约已有十年了。此处“出入”,表示大约。《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意为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此处“出入”,意为出来进去。两处“出入”意思不同。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12.(3分)D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13.(10分)
(1)(5分)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
评分参考:
“反”“诛”各1分,句意3分。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得分,关键词和句意不重复得分。
(2)(5分)把黄金盛在壶里,用饭食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给公子重耳。
评分参考:
“充”“遗”各1分,句意3分。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得分,关键词和句意不重复得分。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厘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
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 ”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 ”负羁说:“好吧。
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
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整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
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鳌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四.《烛之武退秦师》写作技法和写作素材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正面)
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魏征与唐太宗(正面)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管仲与齐桓公(正面)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4、比干与纣王。(反面)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5、召公与厉王(反面)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运用示例】
话题一 坦诚交流
缔结纽带,坦诚交流,以明其志。“心非木石岂无感”,人与人之间因猜忌而生隔阂。而想打破隔阂,唯有坦诚以待。岂能“吞声踯躅不敢言” 烛之武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劝说秦伯时,坦诚分析当下时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化解郑国危机。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后来投奔刘邦,在萧何等人一次次对刘邦坦言其能之后,终获重用,立下汗马功劳。总之,坦诚交流也能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好,显明自己的志向,才能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
(摘自2024全国甲卷高分作文《进行坦诚交流,拥抱春暖花开》)
话题二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烛光忽尔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贤臣谏于朝堂,义士赴死沙场。
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只靠一张嘴》
  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
  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
  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3.当你进退两难,无法抉择时;当你尴尬时,不妨试着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晋侯擅长为自己找台阶。当盟军背信弃义时,他不慌不忙地说:“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理智的;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反过来害人家,是不仁义的;用散乱的军队攻打整编的部队,是兵家所忌的!”这样既可以达到退兵目的,又不失颜面,实为明举!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摆脱尴尬。
4.不得不说晋候是一个能屈能伸,有胆有识的人。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的君王,能在别人背叛的时镇定并作出理智的决定实属不易。而这一切应该说与他流亡时所经历的岁月有关吧。由走过的经历而慢慢滋生出内心的品质,不大喜也不大悲,因为知道生活的不易,如自己的遭遇般升沉荣辱。
5.利字当头,商人作风,不怕当场翻脸,就怕自己少一坨肉,尔虞我诈咱最在行。我想秦伯与烛之武订盟的时候一定一脸得意,但这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在情感和利益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呢?从这一点上,我不得不佩服秦伯果真是一代霸主,那帝王特有的霸气与胸怀。
6.我是欣赏秦伯的,为他的深谋远虑,为他的惟利是图,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都市是现实的,华灯熠彩,纸醉金迷。它的存在方式不再是迷梦般的天堂,而是真实的生活。就此来说,秦伯是明智的,为国之大利,为自己的国家能更长远更富强的走下去。“重利轻义”,而这所谓的义,也只不过是陌生人的一声问候般转瞬即逝而已。
7.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
形象素材
烛之武
写作角度一: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写作角度二: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写作角度三: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 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写作角度四: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写作角度五: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