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课件 (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课件 (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自由
尊严
金钱
关爱
法律保护
假如你作为劳动者,被要求必须放弃下列的两项权益,你会选择舍弃哪两个?
如还需放弃两项权益,请你做出选择。
八十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不被尊重,备受欺凌,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被无情漠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包身工,走进不能忘却的历史。
第一课时
苦难的书写
学习目标
1. 梳理文本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存图景;
2. 了解20世纪30年代包身工制度的历史背景;
3. 初步感知新闻性与文学性交融的写作特点。
同学们,我们今天化身新闻实习生,将要启动一项特殊的调查任务,穿越时空揭开1935年上海包身工的苦难的真相,我们需要完成三件事情。
穿越时空的新闻调查
v
同学们作为1935年的实习记者,需要潜入纱厂暗访,速记包身工的生存状况。请速读课文,填写《新闻现场记录表》,5分钟后向主编提交苦难的关键线索!
一【现场目击·文本梳理】
时间线索 空间场景 人物群像 核心数据/现象 细节描写(文学性)
清晨四点一刻 工房楼下 十六七个“猪猡” 工房面积:7尺阔×12尺深 “横七竖八躺满”“打呵欠,叹气”
四点半之后 工厂车间 芦柴棒(病弱女工) 每日工作:12小时 “手脚像芦柴棒”“咳着,喘着,捶胸口
放工时刻 工厂门口抄身房 抄身婆(监工) 包身费:20元/三年 “不愿用手接触身体”“骷髅一样,做噩梦”
中午
三年后
工厂食堂
乱葬岗
带工老板
死亡的包身工
伙食:两粥一饭,豆腐渣+碎米
三年内死亡率33%-66%
名字像尸体一样被埋葬
用乡下人喂猪的豆腐渣煮粥
作为一名1935年的记者,你会选择哪组数据作为头条标题?为什么?
安排大家编辑“最触目惊心的瞬间”栏目,你会选择哪个瞬间?
二【档案室·背景拼图】
请各位新闻实习生联系《包身工》内容以及档案室提供的经济、法律、社会背景方面的碎片资料思考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
讨论完成后,经济、法律、社会背景小组分别用一句话向主编汇报。
“1935年上海共有纱厂65家,占全国纱厂总数的48%,产业工人超25万,其中女工、童工占比达70%以上。纺织业利润年均增长15%,但工人实际工资较1910年代下降30%。”
【档案室·背景拼图】
碎片1:经济背景——1930年代上海工业发展数据
从数据看,资本家如何通过压榨工人(尤其是女工、童工)获取暴利?
联系课文,解释为何包身工制度在纺织业尤为盛行?
年份 上海纱厂数量 纺织工人平均日工资(银元) 童工占比 童工工资
1920 32家 0.45元 20% 0.14-0.23元
1935 65家 0.30元 35% 0.08-0.12元
——数据源于陈达《中国劳工问题》
立自愿书人XXX,情由家中困难,今将小女XXX自愿包与招工员XXX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
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或二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关,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
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X年X月X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
碎片2: 法律背景——包身工契约条款(影印件仿制)
结合课文,说明包身工制度如何利用“合法契约”掩盖人口贩卖本质?
v
“我们每天干15个钟头,机器声震得耳朵流血……病了不许歇,晕倒了用凉水泼醒。工头说:‘死也得死在车间,别浪费我的包身钱!’——杨树浦纱厂女工王秀兰(1934年采访记录)”
碎片3:社会背景——女工口述史片段
口述史中的细节与课文哪些描写吻合?
为什么包身工宁愿忍受这些苦难和压榨也不敢逃跑?
社会背景
经济吸血
法律吃人
殖民毒瘤
外资工业扩张对廉价劳动力的疯狂压榨
封建契约将人口贩卖合法化
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双重压迫
请各位同学化身当代新闻实习生,通过对历史档案中收集的碎片资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包身工》课文内容思考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请用3句话向主编汇报。
夏衍的报道既有死亡数据、工时、工资数据统计,又有‘芦柴棒咳血’‘墨鸭捕鱼’的描写——这是新闻还是小说?为什么?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收集文中“最像新闻”和“最像文学”的片段各一例。
三【主编提问· 悬念生成】
第二课时
文学与新闻的共生
学习目标
1. 分析文本中新闻事实与文学手法的融合方式;
2. 探究跨文体写作的社会批判价值,理解苦难与新生的关系;
3. 撰写微型“新闻文学”评论,落实迁移运用。
各位新闻实习生负责的“最触目惊心的瞬间”栏目内容引发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有人质疑夏衍用小说笔法扭转事实,也有人赞誉他用文学的匕首刺破谎言。
今天我们编辑部要开一场内部文体辩论赛,探讨新闻与文学双重写作方式的必要性。
热门争议
1. 角色分配:
全班分正反两方(左右两边抽签决定):
正方:“《包身工》是新闻,因为______(新闻的特点)”;
反方:“《包身工》是文学,因为______(文学的特点)”。
2. 辩论交锋:
一辩立论(各2分钟):陈述核心观点,引用课文证据。
自由辩论(5分钟):质询对方逻辑漏洞。
总结陈词(各1分钟):总结、升华观点。
一【编辑部·文体辩论】
新闻是骨架,文学是血肉,合体才是活生生的真相!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等文体的总称。
报告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及时性,二是纪实性,三是文学性。
知识链接
报告文学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包身工》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得益于夏衍创作上的多元化。
——《人民日报》评论
任务:
请正方辩论组用“真相解剖刀”剖开《包身工》中数据、时间、地点等事实,挑出所有能证明剥削的新闻证据。
请反方辩论组用“火焰温度计”测量《包身工》中的情感热度(绝望值、愤怒值),标注其文学手法。
二【新闻之刃解剖真相 文学之火灼痛良知 】
新闻之刃解剖真相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本身说话
思考:工厂主连工人的居住空间都像“摆棋子”一样精确规划,说明什么?
这是资本家精心设计的“吸血系统”!数字越精确,越说明这不是偶然,而是“流水线式”的吃人制度。
思考:2000个衣衫褴褛的猪猡意味着什么?
包身工受害者数量规模大,暗示包身工并非是个人惨案而是社会性悲剧。
思考:作者用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撕开了什么真相?
揭露了包身工契约的欺骗性和“合法化吃人”的罪恶
用触目惊心的数据深刻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吃人本质。
文学之火灼痛良知
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真实展现了袁隆平扎根田野、专注忘我、心怀赤诚的科学家形象。
散文的艺术手法表现
(1)楼下的那些席子……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
(2)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3)洋铅桶空了……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们面前。
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人物生活场景的真实,淋漓尽致地表明:包身工们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
(1)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2)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
(3)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及遭受折磨的情景。她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
散文的艺术手法表现
工房环境的散文式白描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艺术效果: 用散文式白描勾勒工房拥挤、污浊的环境,叠加嗅觉(汗臭)、视觉(横七竖八)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压抑窒息的生存空间,引发读者共情。
小说的艺术手法表现
塑造典型人物“芦柴棒”
第一次: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第二次: 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
第三次: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小说的艺术效果赏析
艺术效果 :芦柴棒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前面对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形成了“点”与“面”的关系。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包身工的状态。夏衍虚构“芦柴棒”这一典型人物,通过瘦弱躯体、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抽象苦难具象化,赋予报告文学小说般的人物弧光,增强情感代入感。
电影的艺术手法表现
蒙太奇与特写镜头
“清晨四点一刻……女工们蓬头赤脚地拎着马桶,踢沓着鞋子;男人粗鲁地吼叫‘拆铺啦!’;打呵欠、叹气、寻衣服……”
艺术效果: 以电影蒙太奇手法拼接多个细节:动作(拎马桶)、声音(吼叫、叹气)、神态(呵欠),如同分镜头脚本,动态呈现包身工被奴役的日常,强化画面冲击力。
新闻性与文学性
推动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
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信息的真实
丰富的文学手法
真实揭露激发愤怒
艺术渲染催生同情
有的作家可能用一种光明的方式写黑暗,有的作家在用黑暗的方式写光明。
——余华
三【苦难与新生】
思考:苦难与新生的关系
书写苦难即为反抗,新闻揭露是对压迫的挑战,对变革的诉求;文学激发对非人性的愤怒,为觉醒埋下种子。
苦难是新生的土壤,新生是苦难的升华
1. 以杂志《当代新闻人》实习生身份,为《包身工》撰写一则300字的“新闻文学”推荐语,要求:必含1组文中数据,必用1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
2. 采访身边的劳动者,用“数据+故事”写一篇微型报告文学。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