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河北张家口高三期末)下表是有关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论述。这可以用来说明( )文献记载 出处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郡县之天下,诸侯无土,大夫不世,天子与庶人密迩(意为贴近、靠近) 王夫之《读通鉴论》A.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B.贵族政治削弱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C.原始民主传统影响了先秦政治制度D.官僚政治根除了封建权贵的特权2.(2024安徽皖江名校摸底考试)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3.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人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4.(2024江苏南通三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朝廷对功臣集团进行分化,下令凡不在朝中任职的功臣列侯,未得到文帝特许,必须前往封地“就国治民”。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以后分封的侯国都不在王国境内,而位于汉郡,以避免列侯与诸侯王交往。由此可知,汉文帝意在( )A.加强郡县治理B.扩大政府赋税来源C.巩固皇权统治D.削减功臣列侯封地5.(2024河北邯郸三模)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认为,汉代( )A.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B.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6.(2025广西柳州二模)《汉书》载,汉宣帝时,夏侯胜“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东观汉记》载,汉明帝“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这些做法( )A.有助于宣传国家治理思想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C.受到了佛教、道教思想影响D.意在规范儒学研究方法7.(2024广东湛江调研)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8.(2024福建宁德三模)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权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B.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C.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D.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9.(2024湖南长沙联考)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10.(2024河北保定一模)上林苑是西汉重要的皇家苑囿,《汉书》中写道:“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A.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D.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11.(2024河北调研)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 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2.(2024辽宁丹东二模)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他们大多是儒生。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A.百家争鸣的延续B.治国理念的影响C.太学教育的发展D.制约皇权的需要1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14.(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 )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15.(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在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中有七言诗铭文:“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该铜镜( )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16.(2024山东潍坊二模)《后汉书》记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据此可知,西汉(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华夏认同观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风备受推崇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享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山东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 ——〔汉〕司马迁《史记》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俞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中国史札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18.(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 ”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红色)其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臣敢请。”制曰:“可。”——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材料三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1)材料一、材料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8分)19.(2024湖南邵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20.(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米月一石”“公士、公士妻及□□行年七十以上……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袅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鸠杖)。”(注: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均为爵位名称,其等级依次降低)——摘自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给米粟以为糜粥)”“年八十,复二算(免除其家二人的算赋)。九十,复甲卒”“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班固《汉书·武帝纪》(1)辨析以上史料,据此概括汉朝养老制度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养老制度的原因。(3分)答案:1.A 根据材料“郡县之天下,诸侯无土,大夫不世,天子与庶人密迩”可知,在郡县制下诸侯没有土地,大夫不能世袭,天子与百姓更加贴近,这说明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根据材料“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原始民主,排除C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用于西方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当时秦朝实行的是封建帝制,主要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而且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3.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有关手工业的法律比较精细,如有违反则会被追究,这就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对违反法律的惩罚力度大小,所以不能反映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工匠们的待遇问题,所以无法得出提高工匠们生产活动积极性的结论,排除B项;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让不在朝中任职的功臣列侯前往封地,并将后来分封的侯国都安排在汉郡而非王国境内,采取这些举措是为了减少功臣列侯与诸侯王的联系和勾结,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根据材料“分封的侯国都不在王国境内,而位于汉郡”可知,这种做法使诸侯对地方治理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中央对郡县加强治理,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对诸侯的管理,避免地方势力的膨胀,未涉及扩大赋税来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功臣列侯的管理和安排,并未体现削减功臣列侯封地,排除D项。5.B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士人被任用为官员,首先要“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要有基层“佐吏掾属”的经验,才能得到察举,经过中央的多层考察后才能“典城牧民”,体现了汉代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故选B项;“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汉代官员的选拔相悖,排除C项;“监察”说法不符合题意,应为选拔任用,排除D项。6.A 根据材料可知,汉宣帝时夏侯胜因编撰儒家经典的解说而受到奖赏,汉明帝亲自编著并讲解《五行章句》,体现了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助于宣传国家治理思想,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思想,且道教东汉末年才创立,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儒学的做法意在维护统治,规范儒学研究方法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7.D 据材料“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可知,这一体系确立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折合比例关系,这种比例的确立,有利于减省田租征收与廪食发放过程中本存在的大量运算程序,能够提高粮食征收与管理的效率,故反映了官府粮食管理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据材料“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可知,仅仅是确立了谷物计量体系,而民众赋税负担的轻重与税率、税种的增减有关,与谷物计量体系没有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使不同粮食之间的换算变得更加简便,可以降低田租征收的复杂程度,排除B项;谷物计量体系仅仅处于征收计量上,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而政府税率的提高、实行垄断性经营等可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贾”的定价中心转移到郡,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平贾”的定价中心的转移,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说明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严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物价的管理,而不是抑商政策,排除D项。9.D 根据材料可知,陈胜、项羽、刘邦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其他社会阶层,无法得出其等级森严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态度无关,排除C项。10.A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上林苑拥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筑,能够产生财富;昆明池所产的鱼被拿到市场上出售,表明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西汉皇室对皇家苑囿的经营,而非针对民众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上林苑、昆明池属皇家所有,而非地主田庄,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排除D项。11.A 根据材料“军功受益……全国耕地的40%”可知,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占有全国耕地的40%,军功阶层获得的土地数量挤压了自耕农土地的数量,这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得到军功赏赐的阶层占有大量土地,若监管措施不力极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这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相悖,排除D项。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治国思想,而以儒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与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材料中的博士虽然有部分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没有什么政治影响,主要原因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故选B项;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与太学教育无关,排除C项;秦朝博士的主要职能是政治顾问、文献档案管理、经学传授与教育,并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项。13.C 根据材料“‘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可知,东汉初年儒生积极追求政治理想,说明当时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与材料中时间“东汉初年”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东汉初年儒家思想地位并没有衰微,排除B项;根据材料“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可知,儒生们并不崇拜皇权,反而强调自身是“现实中‘王者’的替身”,排除D项。14.C 据题干“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等内容可知,《九章算术·均输》篇中所记述的算题大都是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并且,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主要得益于生活的实际需求,故选C项;题干虽然述及“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是并没有述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体现出在西汉官营手工业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这与“经济计划”无关,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社会实际生活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述及“交通运输”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5.A 该铜镜上的七言诗铭文记述了昭君出塞的史实,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考订故事(昭君出塞)要素的重要证据,故选A项;昭君出塞发生在西汉时期,而该铜镜制作于东汉,并不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排除B项;该铜镜上的七言诗铭文记述了昭君出塞,但体现不出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东汉铜镜的出土,并不能扩大为东汉史学,排除D项。16.C 根据材料“汉前锋,数陷陈”“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汉时期对巴渝人勇猛特质的欣赏以及对巴渝舞军事寓意的肯定,这表明了西汉对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汉高祖对巴渝舞的接纳和推广,未直接提到西汉对巴渝地区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巴渝地区人民的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巴渝舞的流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号召力而非宫廷生活对奢靡享乐的追求,排除D项。17.参考答案 观点: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的有效管控,没有必要再置“五岭之戍”。理解:从指出“五岭之戍”弊端的角度作答。如: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了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论证“五岭之戍”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越人的激烈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更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参考答案 (1)高低:材料二史料价值高。理由:材料一属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所以其史料价值高。补充:方志、笔记、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考古资料)等。(2)评价:进步性:秦始皇是地主阶级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的国家和基层治理制度等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等等。具体内容: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官员选拔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颁行《秦律》,以法治国;加强基层管理(分类登记户籍、设乡里、什伍组织);统一车轨,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文书管理体系;重视少数民族管理(设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田律);整顿社会风俗等。局限性:暴君(暴政);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巡游求仙;大兴土木;刑法严苛等。(指出局限性或体现局限性的具体内容即可)19.参考答案 (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合理推断:据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据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2)特点: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历代重视,有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影响: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等等。20.参考答案 (1)辨析:材料一属于出土文献,是研究汉朝历史的重要史籍,从中可以看出汉朝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群体,实行赐生活物品、赐鸠杖、刑罚宽宥等措施;材料二为传世文献,其内容体现对老年人群体实行饮食照顾(受鬻法)、赐物(帛、米等)、减免赋役等措施,两类材料在内容方面可以进行相互印证,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都为研究汉朝养老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特点:形式多样,以年龄、地位、德行为标准区分待遇,物质保障与精神慰藉并重,政府主导,等等。(2)原因:经济上,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为养老制度的实行提供了物质保障;思想文化上,尊崇儒术,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为养老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思想动力;政治上,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先秦尊老、敬老礼制的传承(血缘伦理、亲情认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